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2024—2030年) 前言 白蚁等害堤动物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复性和长期性。我国现有的 9.8万多座水库大坝 89.9%都是土石坝, 33万千米的 5级及以上堤防 98.1%为土质结构,其高堆置的土体、适宜的湿度以及周围丰富的食物、水源,为白蚁等害堤动物提供了生存生活环境。白蚁等害堤动物筑巢、修道、繁殖,对水利工程内部结构造成破坏,极易诱发渗透、跌窝等险情,甚至会造成垮坝、崩堤等事故,给水库大坝、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隐患。
白蚁等害堤动物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复性和长期性。我国现有的 9.8万多座水库大坝 89.9%都是土石坝, 33万千米的 5级及以上堤防 98.1%为土质结构,其高堆置的土体、适宜的湿度以及周围丰富的食物、水源,为白蚁等害堤动物提供了生存生活环境。白蚁等害堤动物筑巢、修道、繁殖,对水利工程内部结构造成破坏,极易诱发渗透、跌窝等险情,甚至会造成垮坝、崩堤等事故,给水库大坝、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白蚁危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持续推进防治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水利部编制了《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2024— 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检查,科学规范做好危害治理,健全完善监测设施,牢牢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底线。
一、有关背景
(一)危害情况
2023年 4月至 8月,水利部组织完成全国各地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情况普查工作。
我国水利工程受白蚁危害的区域主要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 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初步统计,存在白蚁危害的水库有 32976座,其中,大( 1)型 16座、大( 2)型 90座、中型 940座、小( 1)型 5525座、小( 2)型 26405座,水库平均危害率(危害水库数 /危害区域水库总数,下同)为 41%;存在白蚁危害的堤防有 13550千米,其中, 1级堤防 388千米、 2级堤防 2350千米、 3级堤防 2138千米、 4级堤防 3801千米、 5级堤防 4873千米,堤防平均危害率(危害堤防长度 /危害区域堤防总长,下同)为 9%。
水利工程受獾、狐、鼠等其他害堤动物危害的区域主要为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初步统计,存在其他害堤动物危害的水库有 1626座,其中,大(1)型 3座、大( 2)型 15座、中型 96座、小(1)型 326座、小( 2)型 1186座,水库平均危害率为 2%;存在其他害堤动物危害的堤防有 1907千米,其中, 1级堤防 688千米、 2级堤防 426千米、 3级堤防 156千米、 4级堤防 453千米、5级堤防 184千米,堤防平均危害率为 1%。
(二)存在问题
1.常态化防治机制尚未形成
全国仅有 2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白蚁防治专门机构,对于獾、狐、鼠等其他害堤动物防治相关工作,没有专门的防治机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防治的组织机构建设、工作职责落实等尚不到位,不能适应当前防治工作需要。
2.资金保障机制亟需建立
目前防治资金仅能满足对部分水利工程进行排查和治理,或间隔几年治理 1次,难以保障防治工作持续性、常态化开展。部分地区防治定额标准编制时间较早,定额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治理工作需要。
3.专业人员队伍缺乏
近年来,基层水利部门在防治工作方面专业 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防治人员年龄结构普遍老化。防治专业化队伍不足,竞争开放、公平有序的防治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4.防治技术和能力水平较低
当前对白蚁等害堤动物生活习性、活动特性、危害机理等了解不够深入,巢穴探测、危害监测、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和能力水平不高,危害监测中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程度不足,难以及时准确发现并根治危害。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制度标准体系,积极推动防治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推进常态化综合治理,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做好防治各环节工作,牢牢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底线。
(二)工作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立足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的隐蔽性、反复性、长期性以及防治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强化日常管理、常态防治,坚持抓小、抓早、抓细、抓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把风险隐患化解于未萌。
综合治理、持续管控。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结合工程特点、危害情况、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实施危害治理,持续有效管控危害,建立贯穿预防、发现、治理全过程的防治长效机制。
科技赋能、绿色安全。加强基础研究,掌握白蚁等害堤动物习性规律、危害机理,推动高效、环保型防治药物研发,加大绿色防治技术推广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研发与应用,推动防治方式向智能高效、安全环保转变。
(三)目标任务
2025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综合防治工作体系,防治工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防治工作制度和技术标准及定额进一步完善,防治资金得到有效保障,防治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危害预防、发现、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危害险情发生率显著降低。
2030年,防治常态化机制全面建立,建成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隐患防治人才队伍,预防、发现、治理全过程实现绿色、智能、高效管理,危害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三、高质量推动防治工作
(一)推动建立防治长效机制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抓紧建构“研究—实验—规律”“预防—发现—处置”“能力—机制—经费”“规范—定额—制度”组成的综合防治工作体系。按照《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指导意见》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试行)》等管理政策和技术文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完善防治制度标准。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防治资金保障机制。有防治任务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将防治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已建水利工程日常防治资金应纳入维修养护范畴,列入工程管理单位部门预算。加强对基层管理单位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防治能力和水平。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防治工作,培育防治专业化队伍,规范防治市场行为。
2025年,明确防治的职能部门和职责任务,全面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责任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建立较为完备的防治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标准体系,防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显著改善,防治资金得到有效保障。2030年,常态化机制全面建立。
(二)做好危害检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将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检查排查工作纳入维修养护重要内容,科学设计并建立完善危害发现机制,组织开展危害日常巡查、检查,重点检查曾经发生危害的部位;在春秋两季活动高峰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业检查;汛前和主汛期前分别开展全面排查,发现危害或监测设备报警时应进行重点排查,及时报告并科学研判处置。在首次发现白蚁危害、因蚁害导致工程出现险情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项目勘察设计阶段,工程管理(建设)单位组织开展专项调查,评定危害等级。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组织开展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情况全覆盖普查,逐项工程建档立卡,摸清害堤动物种类、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情况,实行台账动态管理。
(三)规范实施预防和治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树牢“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系统防治理念,强化日常管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把白蚁防治措施纳入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内容,制定白蚁预防和治理专项方案;已建水利工程应做好布设监测设施、设置隔离屏障等工程措施以及清除白蚁喜食物料、强化灯光管控等非工程措施。獾等其他害堤动物危害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在戗台或弃土上种植适宜的树种,增加维修养护除草频次,减少和切断獾等其他害堤动物的食物来源,消除其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生存、活动环境。已经发生危害的水利工程,应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工程实际的防治方法和技术,精准实施治理。危害治理完成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做好资料归档,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防止危害复发。有条件地区应积极推动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在防治中的综合应用,提高防治智能化水平。
2025年,对 2023年普查发现存在危害的水利工程全部完成治理并布设监测设施,危害险情发生率显著降低;2030年,自动监测覆盖率明显提升,危害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四)推动防治技术创新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面向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更安全的保障、面向更根本的治理,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赋能。2025年,初步建立防治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科学有序开展白蚁等害堤动物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危害机理、生物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推动高效、环保型防治药物研发,加大绿色防治技术推广力度;开展隐患探查技术攻关,加快研发一批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强的防治技术和装备。2030年,防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防治效率明显提高,实现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变。
四、防治工作措施
(一)白蚁等害堤动物隐患检查
每年对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直属有关单位管理的水库和堤防工程开展全覆盖隐患检查,检查方式包括日常检查排查、定期普查和专项调查。
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排查法、引诱法、仪器探测法等。人工排查法通过查找白蚁活动痕迹或蚁巢指示物和獾、狐、鼠等害堤动物巢穴洞口,检查是否存在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引诱法根据可能的危害情况布设引诱桩(堆、坑、片)、诱集箱等监测装置,通过定期检查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仪器探测法采用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方法或基于生物特性的其他探测方法,探测白蚁等害堤动物巢穴。
白蚁危害水利工程应结合蚁害检查情况适时开展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及时整理危害等级评定表、危害评定报告等材料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二)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治理
2024年至 2025年,对 2023年普查发现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的 34602座水库和 15457千米堤防开展集中治理,并对上一年度检查新发现的危害进行治理;2026年至 2030年,持续对每年新增危害进行常态化治理。
水利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结合隐患检查情况,组织编制防治方案。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检查和监测情况、防治范围、防治方案及措施、施工组织、投资估算等内容。
治理方法主要包括:饵剂诱杀法、喷粉法、挖巢法、药物灌浆法和综合灭治法等;獾已经列入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不能随意进行捕杀,目前主要采用灌水法、烟熏法、动物驱离法等方式进行驱逐,对獾洞一般采用土方开挖、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
治理中应坚持生态、绿色的理念,应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防治药物,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利工程,不应使用药物屏障预防和药物灌浆法灭治;其他水源保护区的水利工程,应慎用药物屏障和药物灌浆法。
治理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并将日常检查和防治资料,防治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资料,工作总结及有关影像资料等进行归档。
(三)白蚁危害监测
2024年至 2025年,对 2023年普查发现白蚁危害的 32976座水库和 13550千米堤防集中布设监测设施;2026年至 2030年,每年常态化新增、 更新监测设施。
监测设施应根据检查发现的危害情况和工程 特点,布设在工程主体部分、管理范围内可能存 在危害的区域,以及其他存在白蚁危害且可导致 危害转移至工程主体部分、管理范围内的区域, 合理设置设施数量和安装间距。
白蚁危害监测分为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人 工监测通过布设引诱桩(堆、坑、片)、诱集箱 等监测装置,定期检查装置运行、白蚁入站、饵 料状况和环境变化等情况,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 1次;自动监测通过布设白蚁监测预警系统,定 期报送监测数据,报送频次每周不少于 1次,发 现白蚁活动及时报警。
应及时开展监测资料分析,结合气候情况和 检查情况,综合判断危害情况和发展趋势。应定 期检查、测试和维护监测相关设施设备,使其处 于安全和完好的工作状态。
(四)防治资金
根据日常检查排查、定期普查和专项调查 掌握的危害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年度防治任务, 并按照《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土 石坝养护修理规程》《堤防工程养护修理规程》《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试行)》《水利工 程维修养护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定额标准》等 有关规定,结合防治工作实际和地方制定的防 治定额、技术标准等,逐年测算防治资金。中 央财政对防治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地方统筹财 政预算保障防治资金需求。
五、实施效果
(一)防治工作体系有效建立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并完善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管理体制,明确防治职能部门及其职责任务;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责任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充分落实,防治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防治实现常态化
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作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重要任务,纳入标准化管理和考核评价内容,实现预防、发现、治理全过程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建成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防治人才队伍;防治市场行为有效规范,防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危害得到全面控制
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明显突破,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防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消除现有安全隐患,补齐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中危害防治短板,提供更高标准的安全保障。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为目标,加强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做好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制定重点工作任务目标,细化落实具体措施,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二)规范资金管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防治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按照《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中央补助资金安排使用相关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管好用好中央资金,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滞留,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三)强化实施管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台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项目顺利实施。认真组织危害检查, 精准实施危害治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实现“检查发现—危害治理—监测预警”的全链条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培养和引进防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开展防治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履职能力。对防治任务重的地区,应采取对口帮扶措施,选派能力强、作风硬、工作实的干部,充实基层管理队伍和技术力量。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全面普及危害及防治知识,形成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督查考核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强化对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将其纳入稽察、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监管范畴,加强对防治项目方案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防治工作不落实、问题较多、整改工作不力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导,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