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相关工作已经27年有余,但却感觉到越来越力不从心,缺乏自信了。 比如我们的咨询合同约定:误差率≦3%,当项目复审时误差率达到了2%,按理说也在误差范围之内,却不想因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被重重处罚。再比如塑胶跑道的设计厚度是1.5公分,5年后项目复审,钻芯取样后,厚度只有一公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以一公分记录,那么5年期间的磨损和损耗,算不算事实存在呢?
虽然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相关工作已经27年有余,但却感觉到越来越力不从心,缺乏自信了。
比如我们的咨询合同约定:误差率≦3%,当项目复审时误差率达到了2%,按理说也在误差范围之内,却不想因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被重重处罚。再比如塑胶跑道的设计厚度是1.5公分,5年后项目复审,钻芯取样后,厚度只有一公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以一公分记录,那么5年期间的磨损和损耗,算不算事实存在呢?
有时候我在想,法与理的边界在哪里?记得小时候,读过《儒林外史 》 中关于萧云仙的故事。萧云仙奉命督造清枫城,耗时三四年得已完工。竣工后上报朝廷工部的费用是一万九千三百六十两一钱二分一厘五毫,工部核算后予以核减了七千五百二十五两。 给出的理由是该地水草附近,烧造砖灰甚便,新集流民充当工役者甚多,不便听其任意浮开。 意思就是说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建筑工人也大多由流民组成,人工和材料都很便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任意高估冒算。
王健林曾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现代史。 我们以为是技术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我们以为是经济,其实是司法;我们以为是司法,其实是zz;我们以为是zz,其实是历史;我们以为是历史,其实是哲学;我们以为是哲学,其实是周期规律。
所以朋友开玩笑说,作为一名造价师,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经济,还要懂司法,还要懂zz,还要懂历史,还要懂哲学,还要懂周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