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城市中,可能被忽视的「灰色地带」,暗藏着丰富的生活形态,你会觉得惊讶么? 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城中村,泛指旧的生活形态不符合当下社会结构和适应新的居住需求。 比如说,七八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与2000年截然不同; 而2000年之于此时此刻(2021年)几乎也是割裂的状态。这些老房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
如果有人告诉你,城市中,可能被忽视的「灰色地带」,暗藏着丰富的生活形态,你会觉得惊讶么?
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城中村,泛指旧的生活形态不符合当下社会结构和适应新的居住需求。
比如说,七八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与2000年截然不同;
而2000年之于此时此刻(2021年)几乎也是割裂的状态。这些老房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
今天,我想带你看看外观奇特的城中村,观摩它的结构,试图理解它改建的原因,以及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建立新的生活空间秩序。
讲真,提起「城中村」,它就和廉价甚至是颓废的固有印象绑在一起。
在南京,我看到一个比较惊悚的老房子,颤颤巍巍,好像风一刮,挂在墙体外围锈迹斑斑的楼梯就会掉下来。
歪歪扭扭的水泥楼梯,被雨水冲刷很多次,早已成灰黑色,落叶和旧杂物在台阶上堆砌着。
这栋看似无用的建筑却没有拆,烙印着城市过往的印记。
一般来说,城中村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的合租房有点像,公区都是大家共用的:厨房、卫生间和客厅等。
所以,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可能你需要排队做饭,你着急上洗手间的时候,需要等很久。有空间摆桌子,你也很难选择在客厅吃饭。
当你遇到性情比较好的邻居,下雨了会彼此帮忙把外面的衣物收进来,做了好吃的也可以一起分享,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房子内部交通不过多占用居住空间,租客就可以直接通过墙外楼梯回家。
前几天我逛街时,在南京市中心超级网红景点老门东一带,无意间看到一个很奇特的老房子,是箍桶巷35号后面的老房子。
它被围挡遮起来,从侧门进入,发现内部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
图中左手边,一排低矮的房屋,依旧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个不起眼的建筑特别神奇的一点,是屋顶突然出现了带窗户的3个小脑袋。
最开始,房子的造型是不会这样建的。
应该是一家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得足够久又无法分开/搬离时,生活物品越来越多
这3个多出的小脑袋是后来加盖的,可以作为储藏空间的小阁楼,如此一来便延展了竖向的生活空间。
再仔仔细细看一眼这个场景,加盖出来的部分,竟然让随着时间风化的灰黑色屋顶、无序的残墙断壁看起来活泼了很多。
它们站在高处,好像也在观察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们。
一些城中村处于大城市的中心地段。所以,偶尔我们会看到一条街的左手边是繁华的商业,右手边就是城中村。
在南京,市中心一般会有历史古迹,因此城中村临街一侧,可能是已被修缮过的历史街区,这样就缓和了热闹非凡的商业体与寂寞的城中村之间的冲突感。
再看另一个城中村作品,左右两张图是同一个建筑。
右边拿掉脑袋上、鼻子和脸上的小广告,显露出莫兰迪色块,从远处看就变成了一种装饰,莫名有种很和谐的感觉。
这种非对称式结构,让人觉得有种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还带有一种梦幻的、未来感。
再多看一眼,居然觉得呆萌呆萌的。
我们知道,形式由功能而来,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又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成为了最活跃的因素。
初来大城市的年轻人,有的会选择在城中村租房,租金比较便宜。
对房东来说,在有限的空间/面积要多盖房子多出租多收租金,不得不想办法在房子外面拓展空间。
也因为它也遵循了建筑逻辑,反而在千篇一律现代化建筑中,成了可以驻足欣赏的建筑小品。
很多城中村内部的建筑空间结构,
最本质目的,
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一个不常见的画面:小平房里种了一棵大树,树的脑袋直接探出屋顶。
一家两代6口人,生活在拥挤的两间狭小的老房子里,洗漱、做饭等都在室外公共空间解决。
每天早上,兄弟姐妹4人挤好牙膏,拿着白瓷水杯,就可以在室外水龙头下排队洗漱。他们把毛巾搭在脖子上,像极了古代的店小二。
在等待的时间里,大哥还能找机会搭讪住在隔壁暗恋已久的漂亮姑娘。
终于打算结婚了,这家人就从极为有限的小平房里,很神奇地腾挪出一间婚房。
第一步:把家里的床改成上下铺,增加竖向空间的利用率;
第二步:在狭窄的客厅摆上木箱子铺上被子,又能睡一个人,等到白天再卷起铺盖卷儿。
空间重复利用,节省了生活物品占用的空间。于是,我们看到新的空间秩序在旧的建筑体中建立,新生活得以重新开启。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家人的生活矛盾又一次被激化。
没过多久,二弟也要结婚,大家发愁没地方住,总共就一间婚房。最后解决办法令人拍案叫绝:两对夫妻一起住,中间拉上门帘。
然而,这并没有解决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居住空间实在是不够
。
为了扩大居住面积,一家人就把小平房外过道的围墙拆了,缩窄过道宽度。
最终,在原来婚房的位置上私建出另一间小卧室。
因为树是不允许被砍的,就把树直接砌到房子里面。
这才有了老房子里种着一颗参天大树的奇观。
夏天,浓密的树荫投射下来,室内微风不燥。夜里,站在床上直接从低矮的屋顶探出头来,还能仰望星空。
尽管空间局促,但他们一次又一次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和改建,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旧的建筑体有一种活着、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不得不说,这些城中村改建颠覆着我们既有的认知,原来空间还可以这样被创造性地设计出来:大多兼顾功能和美观性,同时水准在线。
一些看起来破败的城中村,是否能适应/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很大程度上,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社会的每个空间只要有人来了,就会带来变化。城中村的改建,好像用着柔弱的方式,试着不被这个时代吞没。
城中村为那些初来大城市的年轻人提供了安身之处,
这个城市灰色的空间,像一个缓冲带,平衡了社会新环境和旧环境的结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