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杭州市唯一一家政府托底,承担社会“三无”人员、年满18周岁孤儿和查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安置职能的福利机构,面积36880㎡。其中将近85%的服务对象存在精神、智力、肢体障碍,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绝大部分服务对象都将在此终其一生,这里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大观山果园,周遭山形环抱,西侧为一浅水塘,青山修林,水渚回环,勾勒其特有之山形水势。依据地势走向,设计最大限度尊重场地现状,分为层层台地,解决高差问题,节制土方挖运,独特的地形促成了特有的建筑关系和景观环境。场地西侧紧邻外部道路,布置行政办公区,东侧私密性较佳,作为生活区使用,中部则以公共服务沟通着个体与环境,整体布局动静分区,便于管理。在景观设计中,保留山头雨水汇集向西流的路径,巧妙地将其打造成“曲水流觞”的内部景观。以水为线索,串联起各个组团绵延的溪涧顺势而下,曲折尽致,汇入湖中。
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杭州市唯一一家政府托底,承担社会“三无”人员、年满18周岁孤儿和查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安置职能的福利机构,面积36880㎡。其中将近85%的服务对象存在精神、智力、肢体障碍,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绝大部分服务对象都将在此终其一生,这里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大观山果园,周遭山形环抱,西侧为一浅水塘,青山修林,水渚回环,勾勒其特有之山形水势。依据地势走向,设计最大限度尊重场地现状,分为层层台地,解决高差问题,节制土方挖运,独特的地形促成了特有的建筑关系和景观环境。场地西侧紧邻外部道路,布置行政办公区,东侧私密性较佳,作为生活区使用,中部则以公共服务沟通着个体与环境,整体布局动静分区,便于管理。在景观设计中,保留山头雨水汇集向西流的路径,巧妙地将其打造成“曲水流觞”的内部景观。以水为线索,串联起各个组团绵延的溪涧顺势而下,曲折尽致,汇入湖中。
良渚文化为地块文化底蕴,而玉器又是良渚文化之魂。设计希望建筑与地域文化能够建立联系,建筑单体设计提取了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式符号,以此为基础,来组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群体,散落于叠映翠嶂,连绵舒展。
园林式的空间布局为人性化的设计关怀提供着契机。在管理模式上,设计摒弃了以往实墙围合的封闭模式,提出了院落围合的“院中院”半开放模式。以院落为中心围合形成管理单元,底层架空,内外环境可相互渗透。所有单体建筑通过长廊连接在一起,通行风雨无阻,便于日常管理使用。
设计采用了回字形布局。尽端式走道容易形成视线死角和管理盲区,不能及时发现服务对象出现的突发情况。而回字形平面中环廊可以有效避免特殊人群迷失方向,提高行走时的安全感,也便于工作人员管理。
考虑到山区环境潮湿,故将主要生活用房布置于二层以上,居住空间布置于东西南三面,保证有充足的阳光,服务及活动用房布置于北面。底下架空层作为半室内活动空间,加上向外拓展的室外活动空间,形成了多样的活动场地。服务对象既可以分层活动,也可以下到底层集中活动,满足不同的使用与管理需求,打破旧有福利院封闭沉闷的印象。
在安全防护方面,设计希望改变过往根深蒂固的铁窗印记,让特殊人群在房间内也能享有“景色自由”的权利。设计摒弃居室内的铁栏杆,采用三层钢化夹胶中空玻璃窗,它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能为室内带来最好的景观视野。在玻璃开启扇外衬以中式花格栅,作为外立面装饰构件同时保证安全防护。底层架空活动区采用了通透的金属网作为围墙,充分保证视线上的通畅,消除特殊人群的封闭感。
对特殊人群的关怀程度暗示着一个文明发展的高度。千载之前的安乐坊虽已远逝,但其所含的人初性善却荡漾着清澈的涟漪。一个楼层就是一个小街道,一幢楼房就像一个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