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 4月,苏州影园的拆迁牵动了半城老苏州学者的心,其景观建筑学价值引发人们思考。5月5日,苏州官方对影园的拆除计划已暂停,决定将“影园”保留,后续会对其建筑、构筑物进行安全鉴定并结合学校建设进行保护修缮及环境提升。 层累的影园
初见影园,第一眼并不算惊艳。斑驳的红砖外墙、90年代常见的用以防盗的玻璃碎片扎进墙头边沿,似乎就是乡村里最普通的宅院,很难和苏州园林扯上关系。不过,一推开门,影园就开始不动声色地“显山露水”。
古典园林大致包括山、水、石、亭台楼阁、林木花草、诗文楹联等要素,影园占了5样。占地830多平米的影园,有假山、水系、半亭、树木花草、诗文楹联。园子里仅30岁以上的大树就有40多棵,松、柏、竹、梅,文人墨客最喜的元素,影园里几乎都能找到。难得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园主彭昭亮手植、建造。
影园发展的五个阶段
影园历史卫星图
倒置品字形的房子
影园位于相城区曾经的陆慕古镇,实际上,在20世纪中后叶至今的城市化进程中,江南地区有太多的古镇、古村落消失了。如今的陆慕老街只剩下沿着元和塘的两排残景
老先生时常坐在半亭内,看着曾经的河流田野变成高楼工地。
影园的价值
1、造园传统:影园建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可以见到民间自建的高水准园林,其建设代表了苏州传统造园文化在当今的延续传承。
2、园主心血:园林的本质是个人营造的家园,一人一生一园,这是历史上万千文人的生命志趣。如今苏州大小园林中,能做到一园一人一生的,恐怕没有。影园是彭昭亮先生半生心血之作,在当今社会,能够用个人半生心血倾力建造的园林更为难得,这是影园独有的价值。
3、材料技艺:影园在材料上采用红砖水泥等生活材料,采用低技建造,许多景观是彭昭亮先生亲力亲为设计建造的,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见证,亦是对苏州园林的一种不断发展演进出现的新的可能,许多地方都可资借鉴,是一个活着的园林。
4、园林艺术:影园并非乡村中的村民粗糙搭建,而是一个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园林。影园中水门楼、桥、岛的对景关系,加上与水中倒影形成的视线关系,堪称一绝。园虽陋虽小,但审美极高,尤其是园中日常化的营造,是当今设计师造园造不出的。
5、文人生活:园主彭昭亮是最后一代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有着很深的文化修养,他与诸多苏州书画名家交游往来,园中碑刻、书画,见证着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影园对于苏州园林的研究来说,有重要意义。
6、园林类型:《园冶》中将园林用地类型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第、江湖地六种。影园原为“柳堤村舍”,是一处乡野宅园,后来城市建设逐步将其包围,使其转变为城市中的园林,经历这种用地性质转变的园林,影园可以说是孤例,对于园林的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实例。
7、景观植物:园主彭昭亮先生是一名中医,他在园中种植的许多植物,都具有药用价值,这是与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对于园林植物方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8、城市水系:影园水系原本为程典浜水湾,1980年代程典浜被填没,如今早已无踪迹,影园一湾水系,正是程典浜的遗存。对于这片土地来说,这一湾池水是重要的记忆。
园主彭昭亮在园中生活的照片(彭昭亮家人提供)
当年与影园相关的文化场景,这是文人园林生活在今日之延续(彭昭亮家人提供)
影园背后的反思
影园鸟瞰
我国在遗产保护观念方面不断进步,城市建设对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据了解,街道很早已计划对影园进行易地重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重新见到一个新的影园。
我想,影园保护的背后,不仅仅是对一个园林的保护,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对“家宅”集体记忆的保护,对园林当代危机的反思,对“49后”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反思......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话题,关于城市,关于每个人。
在城市建设中,能否尊重并包容土地上的生命和文化,能否保留场地变迁的痕迹,作为开发条件。城市用地是否只是简单的三通一平、一条红线,还是一块有生命有层累记忆的鲜活的土地。遗产保护是否是土地商业价值的负担,开发者是否可以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我想,每一块土地上富有情感与生命的遗存都有价值。只不过它无法负担明天短暂的价值,但对于城市的未来来说,至关重要。
文章内容整理自公众号 阳面、澎湃新闻
除标注外,其余图片来自公众号 阳面、芳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