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专业讲座中,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精准的分析、全面的对比,对我国10-11世纪建筑做法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梳理。其中有一点是关于 宁波保国寺 大雄宝殿檐下柱头铺作跳数的。 上图 让我更新了对”四跳七铺作”的认识: 北宋的这个柱头铺作,老师分析是外转出两跳 之前我都是按照双杪双下昂去分析,
在一场专业讲座中,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精准的分析、全面的对比,对我国10-11世纪建筑做法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梳理。其中有一点是关于
宁波保国寺
大雄宝殿檐下柱头铺作跳数的。
上图 让我更新了对”四跳七铺作”的认识:
北宋的这个柱头铺作,老师分析是外转出两跳
之前我都是按照双杪双下昂去分析,
而保国寺大殿柱头铺作这里是
双下昂的尾端抵中平槫下方的襻间,不是像佛光寺东大殿、应县木塔明一、二层檐下柱头铺作那样被草栿压跳。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可以这样总结:
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双杪双下昂对应北方9世纪已经形成的官式抬梁建筑殿堂造:
柱网——铺作层——梁架层——层次分明再加上双栿体系(梁压昂)
宁波保国寺大殿柱头铺作可以理解为外转出两跳,因为双昂尾端抵中平槫下方,不是被草栿压跳。(昂压梁)
宋韵里的逻辑↑
福建省的这两个10-13世纪建筑单体,都有檐柱斗拱里转与金柱斗拱外转对称地做、金柱柱身插栱等共同特点。(熟悉邻国镰仓样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
2楼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斗拱出跳数变化确实能够反映铺作层内部构件功能的不同。一般来说,斗拱出跳数越多,说明铺作层内部的构件越复杂,功能也越多样化。比如,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斗拱出跳数多的建筑通常具有更高的等级和更重要的地位。不过,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而且,在现代建筑中,虽然斗拱的形式和功能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仍然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为建筑增添独特的艺术价值。
回复
3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