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京杭运河视角的转变
不拘小节的紫菜
2024年12月04日 11:08:06
只看楼主

来源:中国大运河

|

作者:运河君

编者按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从唐代的遣唐使到元代的马可·波罗,再到清朝的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大运河见证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罗马尼亚、葡萄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来到这里,或立于船头眺望两岸风光,或凭依流水直达京都。


编者按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从唐代的遣唐使到元代的马可·波罗,再到清朝的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大运河见证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罗马尼亚、葡萄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来到这里,或立于船头眺望两岸风光,或凭依流水直达京都。

   
他们写下了哪些著作,是如何看待运河的?       本期“运河讲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龙雨及其学生蔡曼仪、潘诗佳、仇婧婧、曹立等共同探讨外国旅行者们看大运河视角的转变。    


 

意大利视角: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从敬仰到信仰

近日,为纪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从28家中意文博机构中遴选出204件/套展品,为观众全面展示马可·波罗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故事。

     乔瓦尼·格雷文布罗赫《穿鞑靼服饰的马可·波罗》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从元大都沿运河南下,抵达江苏扬州在这里做官。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的富庶繁荣,并深深触动。他注重观察中国的先进技术,为西方带去了当时中国的传统技艺。

《马可·波罗游记》第61章记录了制盐的民间方法。

“他们将土堆积起来,浇上水。水渗入土里,吸收了盐分,然后将水汇集在一个水槽里,流入到深度不超过十二厘米的大锅中。水在这些锅中煮到完全汽化,然后让它结成晶体。这样制造出来的盐,色白质优。”

 

马可·波罗遗嘱

继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的又一个旅行者鄂多立克来到中国,沿着大运河到了南京、扬州等地。在大运河上,他看到了水禽捕鱼的场景,记录在 《鄂多立克东游录》 中。

“这些水禽,他现在用绳子圈住喉咙,让它们不能吞食捕到的鱼。接着他把三只大篮子放到一艘船里,两头各一只,中间一只,再把水禽放出去。它们马上潜入水中,捕捉大量的鱼,一旦捉住鱼时,就自行把鱼投入篮内,因此不多会儿功夫,三只篮子都满了。”


20世纪运河上水禽捕鱼旧照

他们之后,利玛窦来到中国。利玛窦对运河上南北货品来往贸易和各地运往京城的贡舟深感兴趣,不吝笔墨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从水路进北京城或者出北京城都要通过运河,运河是为运送货物的船只进入北京而建造的,他们说有上万条船从事这种商业。它们全都来自江西,浙江,南京,湖广和山东省。这几个省每年都向皇帝进贡大米和谷物。其他十个省则以银子上税。除去这些进贡的船只外,还有更大量的船都属于各级官吏们,来往不绝,还有更多的船从事私人贸易。”

如利玛窦这样,大批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们向西方勾画出中国运河水路纵横、船只如梭的壮观景象,引发了18世纪西方的中国热,也大大提高了运河在世界的知名度,展现了运河在宗教传播上的桥梁纽带作用。



 

德国视角:李希霍芬的一带一路

德国来华者中最著名的当数19世纪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自1868年9月起,他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的地理地质考察,由学生整理而成《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被欧洲地理学界认为是研究中国地理地质的重要参照读物。


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地图

在对大运河沿线地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李希霍芬不仅记录了运河沿岸的交通状况、水利设施、城镇商业贸易等,而且还以自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的科学视角对运河沿线各地的山川地貌、物产资源、植物种类、风土民情等进行详实记录和认真观察。


在北京附近的大觉寺游览时,他考察周边详细状况,记载道: “这座寺庙很大……比西山东麓的山谷高出50米,位于其山麓碎石坡的上端。远看西山像一片墙似的,峰顶高750米,走到近处才发现山上有多条山谷……远处可以看见一道倾斜突起的山峰,从半山腰的位置开始,向前方延展。看起来像是斑岩,但实际是花岗岩。”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的丝绸之路路线标注

而在 李希霍芬的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还提到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他在探索中发现,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赛尔”(丝绸)就已经运往欧洲,这条商线在之后愈加发达,丝绸在西方和沿途的文字记载频率也大大增加,于是以丝绸一词概括这条横亘东西的伟大商路的想法便酝酿而生。时至今日,这一概念依旧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并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往事已矣
今天的大运河依然生机盎然,风光旖旎
再续中外文明交流佳话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奔涌不息的东方名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指导老师:刘龙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目前主要从事运河历史地理与历史地名研究。



 
 

图|上海博物馆、刘龙雨师生

编辑 | 胡玉梅

免费打赏
tumux_11846
2024年12月04日 11:20:41
2楼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如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外国人来说,京杭大运河可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历史的地方。他们可能会对这条运河的规模和工程难度感到惊叹,也可能会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感到好奇。此外,外国人也可能会对京杭大运河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影响感兴趣。他们可能会了解到这条运河曾经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如今,京杭大运河周边的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总之,京杭大运河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了解这条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工程技术,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