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小常识—— 明清斗栱的分类!
wux7788_19545
2024年12月20日 10:17:15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史学

斗栱是位于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的一种建筑构件,从枋上添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被称为栱,而栱与栱之间所垫的方形木块则叫斗,二者合称斗栱。 在唐宋辽金时期,斗栱的承重功能较为重要,是建筑结构中的关键部分。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梁柱结合日趋紧密,斗栱的承重功能逐渐弱化,其主要功能转变为装饰,成为了体现建筑级别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只有高等级的宫殿、庙宇等建筑才会使用斗栱。


斗栱是位于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的一种建筑构件,从枋上添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被称为栱,而栱与栱之间所垫的方形木块则叫斗,二者合称斗栱。


在唐宋辽金时期,斗栱的承重功能较为重要,是建筑结构中的关键部分。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梁柱结合日趋紧密,斗栱的承重功能逐渐弱化,其主要功能转变为装饰,成为了体现建筑级别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只有高等级的宫殿、庙宇等建筑才会使用斗栱。

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斗栱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大类,其中外檐斗栱位于建筑的外檐部分,较为常见,是我们日常能够看到的斗栱类型;而内檐斗栱则位于建筑内部,相对较为隐蔽。

以存留最多的明清建筑中的斗栱为例,古建筑中最常见的外檐斗栱可分为三类,即平身科、角科、柱头科。



平身科

斗拱


平身科 是三大斗栱构件里结构最为简易、尺寸最小的一种。其结构功能相对薄弱,而更侧重于装饰功能。它处于柱子之间,上下均为梁,在宋代被称作补间铺作。平身科在建筑整体的斗栱布局中,虽结构作用有限,但因其数量较多且分布规律,对建筑外观的美化与风格塑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其独特的造型与排列方式,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平身科的基础构件主要包含:栌斗、翘、万栱、瓜栱、昂、耍头、厢栱、撑头木等 。其主要特性体现为:处于柱头科之间,下端不与柱子相连;在体积方面小于柱头科与角科;不存在挑尖梁与里连;结构性能最为薄弱,而装饰功能较为突出。平身科在古建筑的斗栱体系里,凭借其独特的构件组成与分布位置,以丰富多样的装饰细节,为建筑整体增添了精致的美感与细腻的艺术氛围,在众多斗栱类型中展现出鲜明的风格特征与功能定位。


   




   

   


柱头科

斗拱


柱头科: 通常出现在建筑外围檐柱的顶部。它和平身科在结构上较为相近,不过其构造相对更为复杂一些。在结构功能方面,柱头科仅次于角科但强于平身科,它处于柱子的最上方位置,在宋代被称为柱头铺作。柱头科在建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承接来自屋顶的重量并将其合理分散至柱子,又与周边的平身科等斗栱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稳定且富有层次感的建筑上部结构体系,对维持建筑整体的稳固性和美观性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主体构件“挑尖梁”与主体梁架融合,其基础构件主要包含:栌斗、翘、万栱、瓜栱、昂、挑尖梁、里连等。


柱头科主要特点位于檐柱顶端,比平身科体积大,有 挑尖梁,有里连;挑尖梁与内部梁架相连。



   


角科

斗拱


角科: 处于大型建筑的转角之处,在三大斗栱构件里,它的构造最为繁杂,结构功能最为强劲,形象也最为独特,在宋代被称作转角铺作。角科因其特殊的位置,需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的传递与平衡,故其复杂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屋顶转角处的荷载均匀地分散至相邻的柱子与梁枋之上,保障建筑在转角部位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其独特的造型也成为建筑转角处极具装饰性与标志性的部分,极大地增强了建筑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


与平身科和柱头科相比,角科构件的复杂程度和形象有很大不同。此外,角科的榫卯几乎都是斜角的而非其他两种斗拱的垂直交叉角。


免费打赏
qq_1735125585700
2024年12月26日 16:29:54
3楼

祝你天天开心,事事顺意

回复
wx_1676427117774
2024年12月26日 17:41:55
4楼

多多分享

回复
加倍努力
2024年12月27日 08:25:30
5楼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