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预防与处理方法
旺旺雪米宝宝
2024年12月23日 10:11:18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来源:桥梁施工技术

路 基工程 常见质量问 题分析 、 预防与处理方法   1、 土路床的压实宽度不到位   1.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床的碾压宽度普遍或局部小于路面 结构宽度 。 土路床的碾压宽度窄于路面结构宽 度 , 路面结构的边缘坐落在软基上 。 当软基较干燥时有一定的支承

基工程 常见质量问 题分析 预防与处理方法  

1、 土路床的压实宽度不到位  

1.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床的碾压宽度普遍或局部小于路面 结构宽度 土路床的碾压宽度窄于路面结构宽 路面结构的边缘坐落在软基上 当软基较干燥时有一定的支承 结构层能成活 当软基受雨水浸透或冬春水分集聚 土基失去稳定性时 路边将下沉造成 掰边  

1.2 原因分  

边线 控制不准 或边线桩丢失 移位 修整或碾压失去依据  

1.3 预防处理方法  

1.3.1是填土路段填筑路基时 还是挖方路段 开挖路槽时 测量人员应将边线桩测设 准确 随时检查 桩位是否有变动 如有遗失或位移 应及时补桩或纠正桩位  

1.3.2碾压边线应超出路面结构宽度(包括道牙基础宽 每侧不得小于 10c m  

2、路 基“弹簧”  

2.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土压实时受压处 下陷 四周弹起 呈软塑状态 体积得不到压缩 不能密实成  

2.2 原因分  

2.2.1 填土为黏性土时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2.2碾压层下有软弱层 含水量过大 在上层碾压过程中 下层弹簧反射至上层  

2.2.3翻晒 合不均匀  

2.2.4局部填土混入冻土或 过湿的淤泥 沼泽土 有机土 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 树根 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  

2.2.5透水性好与透水性差的土壤混填,且 透水性差的土壤包括了透水性好的土壤 成了“水囊”  

2.3 预防和处理方法  

2.3.1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 1.1 、液限大于  40  、塑性指数大于
18  ,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 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 为路基填料  

2.3.2 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 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2.3.3对产生“弹簧”的部位 将其过湿土翻晒 拌台均匀后重新碾压 或挖除换填 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 重新碾压  

2.3.4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 可掺生石灰粉翻拌 待其含水量事宜后重新 碾压  

2.3.5严禁异类土壤混填 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 成“水 囊”  

2.3.6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 50c m 以下  

2.3.7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上的压实度 和含水履进行检查 待构查合格后方能填筑 上层  

3、路基填筑过程中翻  

3.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填筑过程中发生翻浆现象是屡见 不鲜的 所谓翻浆就是填筑过程中紧前层或当 前层填料含水量偏大 碾压时出现严重“弹簧” 鼓包 车辙 挤出泥浆 这种现象就 叫做翻浆 有的是局部一块 有的是一个段落 此刻填筑 层无法碾压密实  

3.2 原因分  

路基填筑时 下场合易出现翻浆  

3.2.1 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  

3.2.2近地表下 1~3 m    处有淤 泥层  

3.2.3坑塘 水池排水后的淤泥含水量大 填土无法排淤  

3.2.4低位段土后 横向阻水 填筑层遭水浸后再填筑 下层易产生翻浆  

3.2.5所填土中黏性士和非黏性 土混填 黏性土含水量大 碾压中黏性土呈泥饼状 成局产部 翻浆  

3.2.6透水性差的土壤 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 且透水性好的土壤含水量大 形成“水囊”  

3.3 预防处理方法  

3.3.1对于施工中发生的路基翻浆区 别情况分别对待 小面积的可挖开晾晒后重压  

3.3.2深度大于 0~60 c m 的翻浆可掺加生石灰粉处理  

3.3.3翻浆面积不太大而严重段 可抛石处  

3.3.4对于属于天 然地基问题产生的翻浆 可布设土工格栅 土工布 或铺设反谴层 设置导滤 然后填干土碾压施工  

3.3.5对于地 表下 4~6 m 存在淤泥层导致的翻浆 可采用压力注浆办法处理  

3.3.6注意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别填筑 不得混填  

4、路基表 面松散 起皮  

4.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填 筑层压实作业接近设计压实度时 表面起皮 松散 成型困难  

4.2 原因分  

4.2.1路基填筑起皮的原因一般为:填筑 层土的含水最不均匀且表面失水过多 为调整 高程而贴补 薄层 碾压机具不足 碾压不及时 未配置胶轮压路机 含砂低液限粉土
低液限粉土自身粘结 力差 不易于碾压成型  

4.2.2路基填筑层松散 的原因一般为 施工路段偏长 拌合 粉碎 压实机具不足 及时碾压 层失水过多 填料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 碾压完毕 未及时养护 表面 遭受冰冻  

4.3 预防处理方法  

4.3.1防治路基填筑层起皮的措施是:确保 填筑层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值在 规定范围内 合理组 织施工 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 保证翻晒均匀 碾压及时 严禁薄 层贴补 局部低洼之处 应留待修筑上层结构时解决 路基秋冬 或冬春交接之际施工 填筑层碾压完毕 应及时封土保温 以免冻害 昼夜平均气温连续 10d     上在 3 ℃以 下时.路基施工应按规范“冬期 施工”要求执行 当利用粘结力差的含水量较小的砂砾
低液限粉土 低液限粉土填筑路基时 碾压过程中应适量洒水 补充填筑层表面含水量 可防止“起皮”现 象的出现  

4.3.2防治路基填筑层松散的措 施是 合理确定施工段长度 合理匹配压实机具 保证 碾压及时 适当洒水后重新碾压 确保填料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值在规定范围内  

5、路基出现纵 向开裂  

5.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交工后出现纵向裂缝 甚至形 成错台  

5.2 原因分  

5.2.1清表不 彻底 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或坐落于古河道处  

5.2.2沟 塘清淤不彻底 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5.2.3路基压实 不均  

5.2.4旧路利用路 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足  

5.2.5半填 半挖路段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压实  

5.2.6使用渗水性 水稳性差异较 大的土石混合料时 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5.2.7因边坡过陡 行车 渠化 交通频繁振动而产生滑坡 最终导致纵向开裂  

5.3 预防处理方法  

5.3.1应认真调查现场 并彻底清表 及时发现路基底暗沟 暗塘 消除软弱层  

5.3.2彻底清除沟 塘淤泥 并选用 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 严格控制压实度满 足设计要求  

5.3.3提高填筑层 压实均匀度  

5.3.4半填半挖路段 面横坡大于 1 : 5 及旧路利用路段 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 挖成不小于 1 m 的台阶并压实 或设置土工格栅相互搭接  

5.3.5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 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 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5.3.6若遇有软弱层或故河道 士路基完工后应进行超载预压 预防不均匀沉降  

5.3.7严格控 制路基边坡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杜绝亏坡现象  

5.4 处理措施  

路面结构层出现纵向裂缝 可采用聚合物 高强水泥胶液压力灌缝 沥者路面出现 纵向裂健 可采用 开槽灌沥青胶防水处理 路基出现纵向製缝 可采取边坡加设护坡道 的措施  

6、路基横向製建  

6.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出现横向裂键 会反射至路面基层 面层 如不能有效预防 将会加重地表 水对路基结构的损害 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6.2 原因分  

6.2.1 路基填料直接使用了液限大于 50 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土  

6.2.2 同一填筑层路基填料混杂 塑性指数相差悬殊  

6.2.3路基顶填筑 层作业段衔接施工工艺不符合规范要求  

6.2.4路基顶下层平整度填筑 厚度相差悬殊 且最小压实厚度小于 8c m  

6.3 预防处理方法  

6.3.1路基填料禁止直接使用液限大于 50 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土 当选材困难时 须直接使用时,应采取相应的 技术措施  

6.3.2不 同种类的土应分层填筑 同一填筑层不得混用  

6.3.3路基顶 填筑层分段作业施工 两段交接处 应按规定处理  

6.3.4严格控制路基每一填 筑层的标高 平整度 确保路基顶填筑层压实厚度不小于 8 cm  

7、路基工后超 限沉降  

7.1 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交工后整体下沉与桥 梁或其他构筑物的差异沉降使衔接处形成错台  

7.2 原因分  

7.2.1粉喷桩 挤密 碎石桩 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 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7.2.2 粉喷桩复搅深度或粉喷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7.2.3挤密碎石桩 未进行反插  

7.2.4高填方 段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尚未稳定 就提前卸载  

7.2.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设 计要求  

7.2.6结构物的桩未打 穿软弱层  

7.2.7遇有淤泥 软泥时清除 不到位 路基与地基原状土间形成没有充分压实  

7.2.8台背换填质量 施工 过程控制不符合规范要求 填筑层没有充分压实  

7.2.9构筑物与路基结合部填土 特别是开挖后的回填土 施工时分层填筑不严格 压效果差 压实度降低  

7.3 预防处理方法  

7.3.1粉喷桩 挤密 碎石桩 塑料排水板打人深度 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  

7.3.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 粉喷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7.3.3挤密碎石桩 应进行反插  

7.3.4预压或超载压的同时应进行 连续的沉降观测 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7.3.5现场试桩 并调整设计桩长  

7.3.6路基填筑时彻底清除淤 软泥  

7.3.7路基填料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士, 用不同填料填筑时成分层填筑 在一水平层 均应采用同类 填料  

7.3.8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应分层填筑。每一 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最大干密度试验 样应与填筑土质相符  

7.3.9构筑物与路基结合部 填土 应分层填筑 严格控制层厚 合理配置压实设备 保填筑层质量  

7.3.10台背回填土中分层设置上工格栅,并 将格栅锚固在台背上 对防止回填土与构筑 物衔接处出现错台有 一定效果  

8、高填方路堤超限沉  

8.1 质量问题及现象  

高填方路堤工后沉 降超限是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如不很好的防治 将会影响道路的 正常营运和使 用寿命  

8.2 原因分  

8.2.1按一般路堤 设计 没有验算路堤稳定性 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  

8.2.2路基两侧超宽填 筑不够 随意增大路堤填筑层厚度 压实工艺不符合规范规定 压实度不均匀 达不到规定要求  

8.2.3工程地质 不良 选用填料不当 且未作地基土空隙水压观测  

8.2.4填料土质差 路堤受水浸 部分边坡陡 施工过程中排水不利 土基含水量过大  

8.2.4路堤填筑使用超 粒径填料  

8.3 预防处理方法  

8.3.1高填方路堤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特殊设计  

8.3.2高填方路堤无论填筑在何种地基上, 如设计没有验算其稳定性 地基承载力或沉 降量等项目时 宜向有关部 门提出补做 以利保证工程质量  

8.3.3填前清表时应注意观察 若发现地基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时 必须进行加固处理  

8.3.4高填方路堤应严格按设计 边坡度填筑 不得贴补帮宽 路堤两侧超填宽度 般控 制在 30~50c m ,逐层填 压密实 然后削坡整型  

8.3.4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应采用水稳 性及渗水性好的填料 其边坡如设计无特殊 要求时, 不宜小于  1:2  

8.3.6在软弱土基上进行高填 方路堤施工时 应对软基进行必要的处理  

8.3.7高填方路堤填筑过程 注意 防止局部积水 在半填半挖的路段 除应挖成阶梯与 填方衔接分层填压 要挖好载水沟  

8.3.8对软弱土基的高填方路堤,应注意观 测地基土空隙水压力的情况 当空隙水压力 增大 导致稳定系数降低 应放慢施工速度或暂停填筑 待空隙水压力降低到能保证 路堤稳定时 再行施工  

8.3.9高填方 路堤考虑到沉降因素超填时 应符合设计要求  

9、高填方路堤边坡失  

9.1 质量问题及现象  

高填方路堤出现裂缝 局部下沉 或滑坡等现象  

9.2 原因分  

9.2.1路基填土高 度较大时 未进行抗滑裂稳定验算 也没有护坡道  

9.2.2不同土质 混填 纵向分幅填筑 路基边坡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9.2.3路基边坡坡度过陡 浸水边坡小于 1 :2  且无防护措施  

9.2.4基 底处于斜坡地带 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横向台阶  

9.2.5填筑速度快 坡脚底和坡脚 排水不及时 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高填方匝道范围内 积水  

9.3 预防处理方法  

9.3.1高填方路堤 应严格按设 计边坡填筑 不得缺筑 如因现场条件所限达不到规定 的坡度要求时 应进行设计验算 制订处理方案 如采取反压护道 砌筑矮墙 用上工 合成材 料包裹等  

9.3.2高填方路堤 每层填筑厚度 根据采用的填料 按规范要求执行 如果填料水源不 其性质相差较大 应分层填筑 不应分段或纵向分幅填筑  

9.3.3路基边坡应同路基一起全断面分层填筑压实 填筑宽度应比设计宽度大出 50 c m 然后削坡成型  

9.3.4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 应采用水稳性高 渗水性好的填料 其边坡比不宜小 1 : 2 必要时可设边坡防护 如抛石防护 石笼防护 浆砌或干砌 筑石护坡  

9.3.5平填半挖的一侧高填方基底为斜坡 应按规定挖成水平横向台阶 并应在填方 路堤完成后 对设计边坡的松散弃土进行清  

9.3.6工期安排上应分期填筑 期留有足够的固结完成时间 工序衔接上应紧凑 基工程完成后防护工程如急流槽 等应及时修筑 工程管理上做好防排水工作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