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下,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国家推动建筑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理论上看,EPC 模式具有清晰的交易逻辑,旨在整合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当 EPC 项目与工程量清单相结合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合同条款与清单之间的逻辑冲突成为工程造价纠纷的焦点,这在 2025 年第一批 EPC 项目进入结算阶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引言:
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下,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国家推动建筑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理论上看,EPC 模式具有清晰的交易逻辑,旨在整合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当 EPC 项目与工程量清单相结合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合同条款与清单之间的逻辑冲突成为工程造价纠纷的焦点,这在 2025 年第一批 EPC 项目进入结算阶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EPC 合同条款与工程量清单的逻辑冲突表现及原因分析
1、建设方与 EPC 工程交付成果和工程量清单的矛盾
从根源上讲,EPC 工程交付成果侧重于满足建设方对项目的功能需求与整体规划意图,通常以技术图纸呈现初步构想,但在项目前期阶段,这些技术图纸往往达不到传统工程量清单编制所要求的施工图深度。工程量清单编制的精准性依赖于详细的设计细节,包括具体的构造尺寸、材料规格及施工工艺等明确信息,因为其本质是对工程项目分解后的量化与计价描述,是确定工程造价和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以某城市地标性写字楼 EPC 项目为例,建设方在项目招标时提供了建筑的概念设计和基本功能布局要求,期望通过 EPC 模式吸引具有创新设计和整合能力的承包商来打造高品质写字楼,提升区域形象。EPC 承包商基于建设方的概念设计进行投标报价,并在中标后开展深化设计工作。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由于前期工程量清单是依据招标时有限的设计信息编制,随着设计深化,如核心筒的结构优化、外立面装饰材料的升级选型以及内部智能办公系统的详细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大量原清单未涵盖或工程量差异巨大的项目。这使得建设方在工程进度款支付和最终结算时,对新增工程量和价格调整产生质疑,承包商则认为这些变化是实现建设方预期功能和品质所必需的合理设计深化,双方陷入僵持,工程进度也受到影响。
这种矛盾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建设方在 EPC 项目招标初期,对EPC 模式的理解和操作流程把握不足,未能充分预估从概念设计到施工过程中设计深化带来的工程量变化可能性,仍以传统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相对固定的工程量清单思维来对待 EPC 项目招标和合同管理。另一方面,EPC 承包商在投标阶段为了中标,可能在报价时对潜在的设计变更风险预估不足,或者未能在投标文件中清晰界定设计深化导致工程量变化的处理原则,导致后续实施过程中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
2、EPC 项目功能性描述报价困境
EPC 项目的功能性描述聚焦于项目最终所达成的使用功能和效果,它超越了传统项目中单纯的工程规格与数量的界定,要求承包方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并满足建设方对项目在运营、性能、体验等多维度的综合诉求。例如,在一个现代化医院 EPC 项目中,建设方要求病房区域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设施布局应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且利于病人康复,整体建筑需满足特定的抗震、隔音、节能等功能标准,这些要求构成了对项目的功能性描述核心内容。
然而,我国建筑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依据详细的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这种传统报价模式建立在对已明确设计细节的量化计价基础之上。面对 EPC 项目相对抽象和宽泛的功能性描述,企业首先在成本核算环节便遭遇难题。以该医院项目为例,企业难以精准确定满足特定通风采光要求所需的设备选型、安装工艺及其成本,因为不同的通风系统和采光解决方案在性能与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如何在功能性达标的前提下选择最优性价比的方案,企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数据支撑。
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 EPC 项目中,建设方提出商场内部空间应具备灵活的商业布局调整功能,同时要保证公共区域的舒适度和智能化水平,包括高效的空调系统、智能照明与导引系统等。投标企业在报价时,由于无法准确评估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材料配置,只能大致估算成本,导致报价要么过高失去竞争力,要么过低而在后续实施过程中面临亏损风险。而且,一旦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方根据实际需求对功能进行微调,企业便陷入被动,因为不清楚这种调整会对成本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双方极易在价格调整问题上产生纠纷。
造成我国建筑企业这一困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一,行业长期以来对功能性设计与造价关系的研究不足,缺乏系统的功能性成本数据库和分析模型,使得企业在面对 EPC 项目时无据可依。其二,企业内部复合型人才匮乏,既懂建筑功能设计又精通造价管理的专业人员稀缺,导致在解读功能性描述和进行成本估算时无法做到精准对接。其
三,传统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和造价计量计价能力,对基于功能的项目管理和报价思维训练较少,使得行业整体在理念和方法上转型缓慢。
3、EPC+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与现有建筑企业报价模式的冲突分析
EPC +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强调企业综合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设计优化、采购成本控制、施工过程管理以及企业自身品牌价值等因素,以成本加利润的方式进行报价,并依据工程量清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价格构成和调整机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大多采用基于定额计价或清单计价的传统报价模式,侧重于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套用地区定额或企业内部定额确定直接费,再加上管理费、利润等费用形成报价总价,其重点在于对施工阶段成本的核算与竞争,忽视了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潜力以及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
以某工业厂房 EPC 项目为例,建设方采用 EPC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期望承包商能够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实现总成本最优。参与投标的建筑企业在编制标书时,由于习惯了传统报价思维,仅对施工环节的工程量和成本进行了详细测算,而对于设计环节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或增加未做充分考虑。
例如,在厂房的结构设计上,若采用新型的钢结构体系虽然初期设计成本较高,但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且能提升厂房的整体性能。然而,投标企业因未深入分析这一设计优化方案,仍按照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进行报价,导致其报价在竞争力上大打折扣。同时,企业在报价中也未合理体现自身在工业厂房建设领域的品牌优势和过往成功项目经验所带来的附加值,使得建设方难以从众多投标者中准确识别出最具性价比和综合实力的合作伙伴。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建筑企业对 EPC 模式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不足,未能建立起适应 EPC 项目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和报价决策机制。
一方面,传统报价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环节相对分离,企业缺乏整合思维,难以准确预估设计变更对采购和施工成本的联动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整体项目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在品牌建设和价值量化方面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将品牌信誉、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水平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报价中的合理利润空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价格战的低层次循环,无法充分发挥 EPC 模式的优势。
二、解决 EPC 合同条款与工程量清单逻辑冲突的建议
1、解决建设方与 EPC 工程交付成果和工程量清单之间矛盾的建议性措施
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建设方在项目前期应加强对 EPC 模式的学习与研究,组织专业团队或聘请顾问,在招标阶段制定合理的招标文件,明确设计深度要求和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原则与范围,允许一定程度的工程量调整空间,并建立相应的价格调整机制,如设置价格调整公式,根据物价指数、工程变更范围等因素对合同价格进行动态调整。对于承包商而言,在投标阶段应深入分析建设方提供的设计资料,充分考虑设计深化的可能性,在报价中预留合理的风险费用,并在合同谈判中与建设方就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的处理流程和计价方式达成清晰明确且公平合理的约定,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建设方的沟通协调,及时汇报设计进展和可能影响工程量清单的变化因素,确保双方信息对称,共同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障 EPC 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造价的合理控制,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效益。
2、应对EPC 项目功能性描述报价困境的建议性措施
为突破这一困境,建筑企业首先应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功能性成本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过往类似项目案例,分析不同功能实现方式下的成本构成,为新项目报价提供数据参考。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跨专业人才,打造既懂设计又懂造价的项目团队,提升对功能性描述的解读和转化能力,在项目前期与建设方充分沟通,将功能性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和成本估算。此外,行业协会和高校应发挥引领作用,调整教学与培训内容,加强对 EPC 项目功能性报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教学,推动行业整体报价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 EPC 项目模式的健康发展,在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传统建筑模式向 EPC 模式的高效跨越,为建设高质量、高性能的建筑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3、EPC +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与现有建筑企业报价模式冲突的应对策略
为有效应对这一冲突,建筑企业需要从理念、人才、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在理念上,企业应深刻认识 EPC 模式的内涵,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设计、采购、施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设计引领施工、采购保障施工、施工反馈设计的良性循环,从项目整体效益出发制定报价策略。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既要有精通设计、施工技术的专业人才,也要有熟悉成本管理、合同法律和市场经营的商务人才,打造能够胜任 EPC 项目报价与实施的团队。
在技术手段上,利用大数据、BIM等先进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成本数据库和项目管理平台,对不同类型 EPC 项目的成本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为报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 BIM 技术实现设计、施工的可视化模拟,提前发现潜在的成本风险点和利润增长点,优化报价方案,提高企业在 EPC 项目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高质量、集约化的 EPC 模式发展迈进。
结语:
EPC 合同条款与工程量清单的逻辑冲突引发的造价纠纷问题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议题。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冲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涉及建设方需求表达与承包商响应、功能性描述与传统报价体系、新兴报价模式与既有企业习惯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交织。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与系统性变革。建设方应提升项目前期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度,明确设计要求并建立合理的合同价格调整机制;建筑企业要加速自身能力的转型升级,构建基于功能实现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报价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与规范作用,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提供培训资源与争议调解平台,推动行业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
展望未来,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向专业化、集成化、国际化迈进,有效化解 EPC 合同条款与工程量清单的逻辑冲突,妥善处理造价纠纷,将成为提升行业整体效益与竞争力的关键突破口,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建筑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稳健前行,开创 EPC 项目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实现从传统建造模式向现代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华丽转身,促进建筑行业生态的持续优化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