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水网建设宏伟蓝图。 《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强力推动《规划纲要》落实落地,着力完善国家水网规划体系,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水网建设宏伟蓝图。 《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强力推动《规划纲要》落实落地,着力完善国家水网规划体系,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2024年国家水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24年以来,水利部围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在完善国家水网规划体系、加快建设水网骨干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面持续发力,狠抓落实,国家水网建设全面推进,各层级水网呈现协同融合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一幅润泽华夏的世纪画卷在徐徐展开。
按照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谋划各层级水网建设布局。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 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新要求、水资源供需新形势、工程功能定位新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各自特点,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对总体规划作出优化调整,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二是有序推进区域水网规划编制工作。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完善区域水网建设规划布局,研究提出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输排水通道和重要结点工程,加强区域水资源互联互通、联合调配、丰枯调剂,提升重点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省市县各层级水网规划编制。 指导各地立足水情工情,加快构建各具特点的省级水网格局,全国31个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已全部印发实施。制定《市县水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指导各地加快完善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市级、县级水网建设规划基本编制完成。 四是充分发挥先导区引导带动作用。 推动地方在组织推动、骨干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水利部加快市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各地深入推进市县水网建设,全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深化工程前期论证,加快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截至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7亿m3,惠及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加快建设,深化东线二期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和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 二是加快骨干输排水通道工程建设。 引江济淮一期、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多项水网骨干工程加快实施,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三是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要结点工程建设。 西江大藤峡、黑龙江关门嘴子、福建霍口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并发挥效益,黄河古贤、浙江镜岭、河北娄里、贵州花滩子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安徽凤凰山等大型水库加快建设,将发挥重要调蓄作用。同时,江西大坳、广西下六甲、安徽怀洪新河等一批大型灌区项目加快实施。公布第一批100项国家水网重要结点工程,推动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四是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水网建设。 海南昌化江水资源配置、青海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等一批省级水网骨干工程开工建设。积极完善农村供水网络,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
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国家水网建设资金需求。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 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利用国家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引导带动各类资金支持水网工程建设,推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2024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万亿元,在2022年完成10893亿元、2023年完成11996亿元的基础上,连续第3年超万亿元。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指导地方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拓宽水网建设资金长期筹措渠道。2024年11月,全国首单水利REITs(浙江汤浦水库)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是深入推进水价改革。 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加快水网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新建工程水价前置协商机制,积极推动供需双方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签订框架协议,约定意向价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供需双方协商定价。
国家水网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世纪工程,其规模之宏大、功能之多样、体系之复杂,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必须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确保水网建设高质量发展。当前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要立足流域整体,兴利除害结合,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加强全局性谋划,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统筹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统筹存量和增量,充分发挥已建工程体系作用,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推动各类水利工程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全面提升水网系统性、综合性、强韧性。注重融合发展,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衔接和互联互通,推动水网与现代农业、水电、航运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国家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确保工程建成后可以持续良性稳定运行。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旱灾害极端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立足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提高水网系统的韧性和安全裕度。加强水网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协同研究,深入开展需水预测、生态兼容理论与技术研究,完善大尺度水资源精准调控方法,科学布局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建设,研发水网多目标智慧调度系统,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抗风险水平,有效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从最不利、最复杂情况出发,开展暴雨中心移植分析,合理安排超标准洪水出路,适当提高重点区域、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洪水防御标准,科学规划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不断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全力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不”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水网工程大多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工程建设运行涉及不同的主体,必须运用改革的思路,研究建立重大水网工程建设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投建运管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积极性,推动形成水网工程建设的合力。部分依托已建水库或水电站作为调蓄结点的重大引调水工程,要研究建立国家战略优先、兼顾各方利益、合理生态补偿的协作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始终抓住水价改革这个“牛鼻子”,在规划论证阶段科学谋划运行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确保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决定了国家水网工程建设需要攻克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工程建设和运维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部分规划或在建的水库工程、引调水工程位于高原、高山、高海拔地区,涉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筑坝、开挖大埋深长距离输水隧洞等工程任务,需要突破涌水突泥、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等地质灾害防控难题。同时,水网建设中的智能大坝建造技术、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管涌崩岸监测检测技术、重力卫星监测地下水变化技术等,都是当前水网建设领域的前沿课题。要及时总结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相似工程的经验和教训,围绕水网建设重点科技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单位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为顺利推进水网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实现水网巨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必须有科学化精准化的管控体系作保障,其实现路径就是建设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网通过对物理水网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水网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水网的实时监控、联合调度、风险防范,进而提高国家水网智能化管理调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要把数字孪生水网摆在突出位置,遵循“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与水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达效。加快布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全面提升水网对象全要素智能感知能力,研发专业模型平台并实现动态在线计算,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物理对象与数字对象动态孪生耦合。要对新建水网工程同步开展数字孪生建设,对已建水网工程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为水网建设和运行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撑。
2楼
构建国家水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网的智能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关于具体的规范规定,我觉得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中国现行的规范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水网的安全和可靠性。比如说,在建筑结构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结构体系;在电气方面,我们需要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总之,我觉得构建国家水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水网建设之路。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