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宸论道 | 浅谈设计院设计思维的局限性
大宸设计
2025年01月13日 10:14:29
只看楼主

本期访谈特邀大宸设计集团总工程师陈彤先生,大宸设计集团建筑总工程师王文斌先生。嘉宾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聚焦设计院设计思维的局限性,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且极具启发意义的对话。 一、设计思维困境剖析 (一)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活力 当下建筑市场蓬勃发展,项目类型早已突破传统住宅、酒店、办公的框架,旧改、厂房以及各类定制化、工艺流程项目纷至沓来。然而,设计院的设计思维却似被岁月尘封,仍过度依赖过往经验,面对新兴项目,设计师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套用旧有模式,犹如新瓶装旧酒,难以契合新项目独特的功能与审美需求,创新活力匮乏。

本期访谈特邀大宸设计集团总工程师陈彤先生,大宸设计集团建筑总工程师王文斌先生。嘉宾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聚焦设计院设计思维的局限性,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且极具启发意义的对话。


一、设计思维困境剖析

(一)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活力

当下建筑市场蓬勃发展,项目类型早已突破传统住宅、酒店、办公的框架,旧改、厂房以及各类定制化、工艺流程项目纷至沓来。然而,设计院的设计思维却似被岁月尘封,仍过度依赖过往经验,面对新兴项目,设计师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套用旧有模式,犹如新瓶装旧酒,难以契合新项目独特的功能与审美需求,创新活力匮乏。

跨领域知识储备的不足,如同横亘在设计师面前的天堑,限制了他们从多元视角探索设计方案的能力。建筑设计如今已演变成整合多专业、多行业资源的复杂工程。而设计师因知识局限于本专业,缺乏对社会学、心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涉猎,在面对复杂项目时,往往捉襟见肘,无法为项目注入综合性创新活力。

(二)难以驾驭项目复杂性

现代建筑项目的复杂程度呈指数级攀升,涵盖功能多样性、文化融合、环保要求、科技应用等诸多层面。设计院在承接此类项目时,设计思维未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性规划。一方面,在设计流程上,未能充分考量项目全生命周期,从前期策划、设计落地到后期运维,各阶段衔接不畅,矛盾频出。

另一方面,面对诸如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领域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设计师缺乏主动学习与应用的热情,知识更新滞后,导致设计方案无法将前沿技术巧妙融合,项目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大打折扣。

二、设计流程顽疾审视

(一)沟通不畅致周期拖沓

设计周期冗长成为设计院的沉疴痼疾,根源在于设计师与甲方沟通存在严重障碍,信息传递如隔墙传声,模糊不清。设计师往往不能精准把握甲方诉求,对甲方修改意见理解片面,致使设计方案反复修改,却始终难以切中肯綮。

同时,设计团队内部沟通协作亦问题重重,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缺乏高效沟通平台与机制,信息流通受阻,如同城市交通拥堵。这使得设计方案在整合过程中矛盾交织,细节处理粗疏,进一步拖慢项目进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延误最佳推进时机。

(二)前期调研浮浅,方案漏洞频出

设计前期缺乏全局性考量,是后续问题滋生的温床。设计师接到项目任务后,急于着手绘图,忽视对项目背景、场地条件、使用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调研与综合分析,片面聚焦设计规范的满足,却忽略从使用者角度雕琢功能布局、融入人文关怀。

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未充分考量不同人群行动流线、特殊需求设施设置,导致建成后使用不便;住宅设计中,忽视居住者对采光、通风、私密性等基本需求,居住体验大打折扣。前期考量的缺失,使得设计方案漏洞百出,后续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修补完善。

三、施工环节问题洞察

(一)纸上谈兵,实践经验匮乏
设计师深入施工现场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时间沉浸于二维图纸构建的理想世界,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情况缺乏直观感受。面对施工工艺细节,如结构节点处理、材料安装工艺等,设计师往往束手无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以钢结构建筑为例,若设计师不了解现场焊接工艺、构件吊装顺序等实操要点,设计方案在施工时极易出现构件无法精准对接、焊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危及建筑质量安全,使得设计与施工之间鸿沟难越,项目落地困难重重。

(二)材料认知浅薄,决策支持乏力
设计师对建筑材料的认知短板在项目实施中暴露无遗,他们往往仅关注材料外观效果,如同选衣只看款式,忽视材料内在性能、价格波动及适配工艺。在材料选择决策环节,无法为甲方提供科学合理建议。
比如选择外墙保温材料时,若不了解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耐久性、防火性能以及施工难度、成本差异,可能选用不当材料,导致建筑能耗过高、后期维护成本飙升,甚至埋下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影响项目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

四、专业协同困境解读

(一)缺乏沟通,协同不畅

建筑设计本是一场多专业协同的交响乐,然而现实中各专业设计师却往往各自为政,如同孤独的独奏者,专注自身领域,缺乏主动与其他专业沟通协调的意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如同被隔音墙阻隔。

以商业综合体设计为例,建筑专业若未提前与结构专业沟通空间布局需求,可能导致结构梁柱影响商业空间使用效果;给排水专业若不与电气专业协同考虑管道与线路布置,极易出现相互冲突情况,严重破坏项目整体合理性与连贯性,使最终作品如拼凑的拼图,美感尽失。

(二)职责界定模糊,推诿责任滋生
在多专业协同过程中,职责界定模糊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以玻璃幕墙设计为例,设计师与幕墙公司之间职责划分似雾里看花,暧昧不明。建筑师本应肩负把控幕墙美观度、协调与其他专业关联等关键职责,却常因认知偏差,过度依赖幕墙公司对设计细节的把控。
而幕墙公司又认为一些涉及建筑整体效果的问题应由建筑师负责,双方相互推诿,导致项目在幕墙设计环节问题丛生,严重影响整体品质。

五、市场与客户洞察短板

(一)市场动态感知滞后

设计师在项目前期调研时,对市场动态敏感度极低,犹如迟钝的触角,未能精准捕捉市场变化趋势。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消费升级等大背景下,不同客户群体对建筑产品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而设计师仍按传统思路设计。

例如在住宅市场,年轻一代购房者崛起,他们对住宅的个性化、智能化、共享空间等方面需求颇高。若设计师仍局限于传统户型设计,忽视这些新兴需求,设计方案将难以吸引市场关注,产品定位模糊,销售受阻。

(二)客户需求洞察浮浅

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是设计成功的基石,然而设计师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短板。在项目前期调研时,未能深入挖掘不同客户群体的经济承受底线、核心关注点以及敏感痛点,如同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若不了解商户对店铺布局、客流量引导、货物运输等实际需求,设计方案无法满足经营需要,导致招商困难;住宅设计中,若忽视业主对储物空间、亲子互动空间等个性化需求,建成后的住宅将无法给予业主舒适体验,设计方案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后期只能通过大量修改艰难契合市场,耗费巨大成本。

六、改进策略建言

(一)思维革新,拥抱多元

设计师务必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开启一场思维革新之旅,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渴望,如海绵吸水般不断学习,紧跟行业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拓宽视野,引入跨领域理念与技术,如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借助虚拟现实优化设计展示,全方位提升综合设计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以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主动与甲方构建深度互信关系,搭建稳固沟通桥梁。项目前期,深入了解项目背景、目标与期望,精准把握甲方诉求,提供专业设计建议;设计过程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进展,对甲方意见给予充分重视并迅速响应。

同时,积极投身施工全过程,如同扎根现场的监工,加强与施工单位沟通协作,深入了解施工工艺、流程与难点,提前化解设计与施工衔接问题。此外,强化多专业协同联动,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协同设计平台等机制,确保信息对称、设计流畅,各专业紧密配合,共同打造高品质建筑作品。

(二)重视实践积累,反哺设计优化

主动增加深入施工现场的频次,如勤劳的蜜蜂穿梭花丛,亲身体验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与挑战,与施工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施工工艺细节、材料应用技巧,并将这些实践经验反哺于设计,使设计方案更贴合实际,操作性更强。

建立个人或团队的实践案例库,对每个项目的经验教训详细记录、总结,如同积累珍贵宝藏。定期回顾分享,让经验在团队中传承扩散,持续提升团队整体实践能力,为后续项目筑牢根基。

(三)构建复盘体系,沉淀知识资产

设计院与设计师个人都应养成项目结束后复盘反思的良好习惯,如同赛后复盘的运动员。 建立完善复盘机制,从项目策划、设计实施、施工配合到竣工验收,全面回顾分析每个环节,找出问题根源,总结成功经验,将其转化为知识资产,如编制内部设计指南、案例分析报告等。
通过复盘,不断优化设计流程、提升设计质量、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项目提供有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设计院稳健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更多契合时代需求、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建筑佳作。
总之,设计院唯有清醒认识到当前设计思维存在的诸多局限,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进行全方位革新,持之以恒提升综合能力,优化协同作战模式,日积月累沉淀宝贵经验,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建筑行业浪潮中踏浪前行,驶向成功彼岸。


免费打赏
tumux_78035
2025年01月15日 17:13:55
2楼
我觉得这篇文章提到的设计院设计思维的局限性问题还是很有道理的。设计院的设计师们通常都是按照规范来进行设计,可能会忽略一些实际情况和用户的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工程,虽然符合规范,但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方案。我觉得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多考虑一些实际情况,比如施工的难度、成本、使用的便利性等等。可能还需要多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进行沟通,比如结构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另外,我觉得设计院也应该多关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先进、更加环保的工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