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臣: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与任务
暴力萌萌
2025年01月13日 16:55:10
只看楼主

来源:净水技术

|

作者:浙江水协

转自公众号: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 “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城乡水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2024年年会于2024年9月4-6日在浙江宁波举办。会议精心邀请60余位行业专家与会交流,来自浙江省水务企业、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政府部门及国内友好交流单位等近千位水务同仁、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转自公众号: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

“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城乡水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2024年年会于2024年9月4-6日在浙江宁波举办。会议精心邀请60余位行业专家与会交流,来自浙江省水务企业、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政府部门及国内友好交流单位等近千位水务同仁、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净水技术》杂志社作为此次年会的媒体支持单位,整理了大会部分报告内容,欢迎各位水业同仁赏阅。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新形势下

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与任务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

 

众所周知,过去的三个五年计划,中国的排水和污水处理发展非常快,我们国家投资了至少 6万亿 ,建成了接近 100万公里 长的排水管道,超过 两亿吨 的处理能力,快速形成了 全球最大 的排水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接下来,我们这个行业未来的方向还有什么?

一、 排水和污水行业的未来方向?

 

我国十年前发布了水污染治理第一个行动计划: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我们把这个计划进行了凝练,总体是收集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污泥。后来又发布了 《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凝炼成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不能只建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更要把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好。在该文件下形成了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 ,这个方案可以切断外水,提高浓度,提高处理水的效率。之后发布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 ,可以凝练为补齐收集和处理短板,建设的标准需要适度。按照 《“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 ,可以凝练为补短板、提效率、治溢流,提出溢流污染要有治理。后来提出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凝练为把已经治理好的城市黑臭水体,防止其反黑反臭,要开始着手治理现成的黑臭水体,在这个意见下,形成了 《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 ,提高集中收集率,提高污水进口的浓度,治理黑臭水体。

关注新污染物的问题

 

由于新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出台了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其中关于污水处理提到的较多的要求。比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在生活污水中比较多,列入到新污染物的治理清单,形成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新污染物治理的示范。

制定减污降碳协同的国家标准

 

我们国家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要建设绿色低碳的发展,让全社会提供能源利用效率。在此意见下,形成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关于排水和污水处理,提出要减污,也要协同减污和“双碳”,实现绿色低碳。在此发展下,形成 《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 ,其中的关键点是要在 2025年以前建成100座绿色低碳的标杆的污水处理厂 ,整个文件可以凝练成:回答污水处理如何进行减污降碳、树标杆,要制定减污降碳协同的国家标准。

高效的污水处理

 

2023年年底向全社会、以中央国务院形式发布的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意见关于排水和污水处理方面较多,提出要建立管网全覆盖的国家的样板区,要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的标杆厂。因此,美丽中国的建设,对高效的污水处理,看的比较重。

 

梳理了以上关于减污治理的八个国家文件,加上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见,这两部分就耦合出“减污降碳协同”。在这个大的方向下,有关部门就形成了关于与污水处理减污有关系的三个文件,总的目标是绿色低碳。从中可以得出:污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方向性的, “减污降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碳的排放)是我们未来的重要任 务。 减污降碳协同中的协同是1+1=2,减污降碳协同组合是1+1=3,因此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做到减污降碳协同比较难。

二、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任务

后期绿色低碳中的绿色任务还很重

 

在梳理了以上一系列文件之后,按照减污降碳和绿色低碳基本的要求看,减污任务比较重,我们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既要减少传统污染物的排放,还要减少新污染物的排放。新污染物中,既要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为有机污染物都是黑臭,也要减少无机污染物的排放。总而言之,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后期绿色低碳中的绿色任务还很重

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因地制宜

关于降低碳的排放,对排放量、幅度,尤其技术路径讨论的比较多。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1+1>2?现在行业基本的看法是:只有能量回收和资源循环,才能够做到既减污又降碳,起到了1+1=2协同的作用。为什么减污降碳协同是追求?很多地区难以实现能量回收和资源循环。譬如,污水的水源热泵,在北方是游泳池利用率比较大,由于在南方没有地暖,对水源热泵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在资源循环方面,一是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占的分量比较大,南方很多地区水资源丰富,南方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可能比较难;二是污泥,大家公认的在污染物去除之后,污泥用作土地肥料的资源循环效率会比较高。南方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对肥料的需求不是那么大,在土壤很贫瘠的地区需求比较大。所以减污降碳协同,以能量回收和资源循环为路径组合起来,需要因地制宜,各个城市和各个地区差别比较大。

减污,减哪些污?怎么减?

2.1 传统污染物

2.1.1有机污染物

 

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的传统污染物,有25%~35%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是水体黑臭的根源。那么,污染物在哪里排?

一是污水的直接 整排, 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管网没有建好或者超负荷污水直接往水体里排;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是以分流制为主的排水体制,错接、混接、漏接比较多,污水直接沿着雨水管道往水体排放量比较大。

二是溢流排 放, 第一类是客水溢流,由于河水、湖水、山川水进入到排水管网,在雨季时,让污染物在同一地方往水体中溢流,在非雨季时,污水排放量比较大。第二类是雨水溢流,有合流制的溢流和分流制的溢流。总体来看,污水直排和客水溢流治理的难度小,溢流污染治理是长期的,任务重、投入大,俗称“久久为功”。

 

排放情况的素材比较多。例如中央环保督察把长江流域几个省份关于溢流污染问题的通报,可以看到一些地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比较突出,各个城市差别也比较大。总体来说,社会污染物直接往水体排放的量还是比较大,导致黑臭问题还比较重。以“雷厉风行”消除污水直排的工作可以进行,防止河水倒灌也可以去做。具体举措如下:

 

(1)正确预测溢流量,合理建设溢流控制设 施。 关于溢流,在总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末端处理设施建的比较大,溢流量就会比较少;反过来看,如果设施建的比较小,溢流量就会变大。如何确定现在所建设施是大还是小?一、二、三线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都非常高,全行业平均负荷率超过90%,一线二线城市已超出了负荷,所以现在看来,污水处理设施较少。美国和欧洲的负荷率是75%,这是他们在规划建设之初,照着一定不要满负荷、留有余量去建设的。我们的设施建设比较小,所以也导致溢流量比较大。算清楚总水量也比较重要,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以旱季的污水量为主,但进入的客水量没有算,所以这也导致溢流量比较大。

 

(2)正确确定截流倍数,合理建设合流制溢流控制设施。 关于合流制,三分之一体量的污水以合流形式运行。合流制截流倍数为多少是关键。西方国家以“3W”运行,日本、美国、欧洲是两倍的截流量。以纽约市来说,合流制是以两倍的截流,雨量特别大时还会溢流。我们国家新的规范提出截流倍数是2~5倍,比西方的还要高,但现实情况,城市合流制截流的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开始截流。此外,西方两倍的截流之后,承诺污水处理厂运行标准可以降标运行,此时截流量比较大,但我国环保部门要求在截流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初始截流达标,实际上截流量增加后有时不能达标,所以这些管理规定是不太明确的。

 

(3)正确确定入流入渗量,合理建设分流制溢流控制设施。 关于分流制,我国三分之二采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对于分流制的入流入渗认知比较少。我国30米一个的污水检查井,下雨时路面的积水跟着雨水进入到排水系统,使进水量增加。防汛时,现场的防汛人员迅速的把井盖给掀起来,让水排走。以分流制形式建设,防汛的时候以合流制的形式运行,合流制在后边是否有截流。对于这些情况,溢流很严重,分流制的入渗也很严重。

 

国际上,关于入流入渗、RDH预测、计算方法都比较多。美国明确排水体制入流入渗的量,如果超过了入流入渗的量,说明排水管网的建设标准比较低。总体来看,入流入渗率50%~100%。北欧以分流制为主,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比较高,但是北欧的官方统计入流入渗率50%~100%。美国提出,溢流污染治理一定要给予费用效益,美国持续长期地进行溢流污染的治理,定期的向国会报告,例如2019年~2020年几百亿美元的计划,美国重点城市都进行着溢流污染的治理。

 

(4)西方国家控制溢流污染的技术路线。西方采取“绿色基础设施+传统的合流制或分流制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LTCPs) 的技术路线。源头要搞绿色,就是中国的海绵城市。末端还要建大量的灰色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采用“灰绿交融”。由于我国建设密度很大,要建设西方灰绿交融的城市很难。屋顶绿化在降低雨水的径流流量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多,绿色道路建设没有考虑径流迅速的消除。普通的城市建设密度、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所占比例差距较大。芝加哥为了应对大规模的溢流污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自然负荷率比较低,污水量并不多。

 

我国城市溢流污染治理比西方城市更困难。中国的城市建设密度非常高,源头靠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理念和示范都比较好。绝大部分是城市,钢筋混凝土里建设海绵城市比较难,所以指望绿色基础设施在溢流污染治理发挥很大的作用比较难,以末端治理为主可大大的降低处理设施的负荷率。

 

末端治理能不能原位扩容现有的10万吨~20万吨?污水处理厂能不能建个新的或换个地方?我国大多原位建设的用地非常小,快速的污水处理设施需求可能比较大。溢流污染原位控制的技术可以快速把砂子和毛发全部分开,如果水质比较差,是否可以快速的过滤?加氯后水还比较差,是否可以加点药?包括气浮等。如果对氨氮有要求,是否可以更换生物滤池?总而言之,中国的情况是溢流污染的原位控制,因为占地小,城市建完后没有空地,能否找一个地方建设溢流设施、把污染物削减,这可能在未来比较大的需求。

2.1.2 无机污染物

 

我国总体上是一个富氨富磷的水环境体,绝大部分地区亟需进一步脱氮除磷 对于减少传统污染物的无机营养物,我们国家的污水排放标准是比较严的(GB 18918),对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对氮磷的要求总体上都非常高。

 

全球富营养化的水环境较多,全球三大缺氧区,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的近海、欧洲的近海、美国临海,由于氮和磷排放的负荷比较高,全球的三大富营养化地区,中国是越来越严重的。西方国家对水环境缺氧区的检测比较多,经济社会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缺氧区比较大,针对这些水环境需要,美国在除磷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美国东部以160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经过五次的提标改造、投入和技术研发,要求总氮低于3mg/L,要求总磷低于0.1mg/L。可以预测,我们国家的污水处理厂以氮、磷满足水环境需要的提标改造,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2.2 新污染物

 

对于新污染物,我国新污染物的行动方案提出污水处理也要做相关规定。今年欧洲新修正的污水处理指令(也称欧洲的污水处理法),要求各成员国优先确保投资,建设污水的四级处理,即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去除新污染物。我们国家的污水有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欧洲要求增加四级,去除新污染物。值得一提的是,四级处理是以臭氧和活性炭吸附为主,四级处理涉及到的占地比较大,这可能也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周围都是其他的设施和居民区,四级处理设施没有地方建设,因此中国在现有的工艺流程上不可镶嵌高级氧化技术,从而无法使新污染物在现有的工艺流程中完全去除。

降碳

 

关于降碳,任务比较重。城市五百万的化粪池是否需要拆呢?污水处理厂一氧化碳排放量也比较大,如何减少排放呢?欧洲污水处理厂近20年来,污水处理中的一氧化二氮的减排量比较大,值得我们参考;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排放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关于 资源循环和能量回收 ,一些地区的能量回收和资源循环的潜力比较大,比如说北方潜力较大,南方地区相对潜力比较小。明确来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协同这两个字,只有努力的去做资源循环能量和回收协同才有可能实现。


  源: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仅供分享   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排版:《净水技术》编辑 李滨妤
审核:《净水技术》社长/执行主编 阮辰旼

免费打赏
tumux_79016
2025年01月15日 17:06:01
2楼
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的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文章提到了要注重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和扩容增效,这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满足更高的排放标准。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性,因为污泥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我觉得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技术,确保污泥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另外,文章还提到了要加强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这对于提高排水能力和防止内涝也非常关键。在进行排水管网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降雨特点和排水需求,合理选择管径和坡度,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要加强智慧水务的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水务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和水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最后,文章还提到了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总之,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从事工程行业的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认真领会其中的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