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概况 由静安区教育局和上海棋院合作办学的上海棋院实验小学,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棋类特色学校。数年来,学校大力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努力把文化素质教育和竞技才能培养进行有效结合。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原本的校区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静安区政府利用苏河湾地区城市更新的契机,提出为该校兴建一个新校区。 [1] 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对新校区的空间功能组合和使用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 项目概况
由静安区教育局和上海棋院合作办学的上海棋院实验小学,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棋类特色学校。数年来,学校大力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努力把文化素质教育和竞技才能培养进行有效结合。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原本的校区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静安区政府利用苏河湾地区城市更新的契机,提出为该校兴建一个新校区。 [1] 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对新校区的空间功能组合和使用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项目基地位于静安区苏河湾地区,周边以住宅、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北侧为成熟居住小区,东侧紧邻向东中学,西侧与南侧均为待建用地。基地南侧有轨道12号线从曲阜路经过,轨道的建设控制线侵入基地内。基地西北向的变电站要求建筑按照15 m的间距布置。因此,受到变电站间距和地铁建设控制的限制,本基地内的可建设范围被进一步缩小。原本按计划要在地块内设置25班制的小学,然而对比上海市普通中小学的建设标准后发现,相对于建设规模,用地面积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师需要在“基地面积狭小、结构避让地铁”的极端外界条件下,探寻特色教学引导的新型学校空间设计策略。
上海棋院实验小学整体鸟瞰
2 空间策略
根据现有的基地形状和基本的建筑功能关系,学校在总体布局上被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片区为教学行政区,北片区是以体育馆为主的公共活动空间,南、北片区通过一个简洁的倒“T”形水平交通骨架进行串联。在布局上,基地东侧建筑内退,形成学校的人行出入口;西侧建筑内退,形成地面活动空间。这样的布置可为教室争取最好的日照效果,也使得体育馆拥有鲜明的形象,方便对外提供社会服务。日常车行和货运则直接从北侧车行出入口进出地下停车区。
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为发扬学校的体育竞技文化,运动场的建设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受限于现有基地的局促建设条件和地下轨道交通带来的结构落地问题,建筑师尝试多种方式布置运动场地。若将200 m跑道设置于屋顶,原则上应将其控制在建设控制线范围内,但是各种尺度的200 m操场都无法满足条件,因此集约型校园中常见的“屋顶操场”模式无法适用于该项目。
校园西侧立面
在空间模式上,建筑师选择用大尺度结构将南侧建筑架空抬起,四组结构筒体作为上部建筑的主要支撑体。整个南侧的地面空间被释放出来,正好满足了200 m跑道所需的空间尺寸,解决了运动场空间不足的问题。而架空悬挑的处理方式恰巧使得建筑的下部结构符合了地铁控制线的限制要求。与将所有运动场地放置在屋顶相比,地面的活动空间更大,且与自然更贴近,更符合孩子们的活动需要。场地不仅设置了室外和半室外的活动区、休息区,还满足了进行课间操和举行升旗仪式的需求。上部建筑向南侧挑出,充分利用了空间,形成面向城市干道的主要沿街立面。底层环形跑道穿过架空层的设计,使得建筑体量轻盈有力,削弱了南侧建筑立面长度对街面造成的压迫感。
空间模式图解
3 空间的异质化集约
从总平面来看,场地内建筑密度较高,投影关系层层重叠,整体空间集约性高。同时,建筑功能复合多样,在单一建筑形体内功能异质化程度高。总体来看,方案采用了异质化集约的处理策略。
体育场地与教学建筑的组合重叠,在首层平面创造出了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教学建筑向东退界,在操场西侧留出了尺度较大的室外活动区,除了满足日常的课间操、升旗仪式需求外,还为运动会、开放日、社区活动等提供了适宜的室外空 间。 活动场地直面教学楼的西侧立面,其中暖黄色的陶土砖是对棋盘元素的抽象和提炼,深浅相间的砖面如同跳动的棋盘,映衬出孩子们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南侧沿街形象
向东拾级而上,建筑师在西侧架空区局部抬高了地面空间,并结合地景式的景观处理,创造出了一个可以课间休息,且尺度亲人的半室外活动平台,形成了独特的活动场域。中部架空区则没有做过多的形式处理,红色跑道穿越而过,地面覆 盖简单的天蓝色塑胶,固定活动器械穿插布置其间,留给孩子们自由而不受定义的流动空间,让他们可以展开各种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 架空层顶面选用木色石材贴面,散发出淡淡的木质色泽,使得整个建筑变得轻浅延展,极大削减了建筑悬挑给底层活动的孩子们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学校主入口
东侧架空区布置下沉广场,这是通向地下餐厅及棋类活动中心的主要出入口。“架空”与“下沉”之间形成了大尺度的挑高空间,界定出一整块独立的公共空间。广场内精致、小巧的小品景观设计为地下餐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大增加了广场空间的趣味性和韵律感,使广场成为学生、老师饭后闲逛和小聚的不二场所。
首层空间不仅在平面上实现了功能的集约、复合,还在剖面关系上与地下活动空间紧密咬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秩序。整个架空区域零星散布了数个采光通风庭院及天井,局部的抬高与挖空都与使用功能相呼应,由此形成了双层地面。地上、地下有良好的空间互动,给孩子们创造了新的空间趣味。在首层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上,多元的空间层次感被淋漓体现,呼应了异质化集约空间的设计策略。
下沉庭院
4 创造多系统空间组织
高效的空间组织方式是在极限场地条件下实现内部功能排布合理化的重要抓手。棋院实验小学主要由三个空间组织系统构成,即两个水平组织和一个垂直组织。
第一个水平组织系统在首层平面,它引导人群合理分流到各个功能区域。从东侧校门进入学校,首先会抵达一个公共广场,这个广场正对校园大门,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来访者形成校园初印象的地方。广场北端做地景绿化设计,与外部街道进行软化隔离,内部种植数株灌木遮挡视线,围合强调出广场的内向性。两种铺地对空间走向进行了引导暗示:深、浅两种颜色的三角石砖拼合出菱形格子状花色,模拟棋盘肌理,引导人向西径直进入体育馆中心;无深浅变化的方砖铺地则在广场南侧引导人流进入西侧的底层运动场地,或是南侧下沉庭院。体育馆一层门厅是校园内日常教学活动使用最多、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这个空间是前往教学楼层、多功能厅及二层体育场馆的必经之路。大厅铺地延续棋盘的风格要素,选择了三种不同灰度的面砖进行空间指引。门厅左侧设置大台阶,可以快速地进入教学楼层。楼梯和柱子用蓝色涂料粉刷,在视觉上跳脱出来,让整个门厅都带上了活泼的色彩,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门厅吊顶以木质贴面为主,通向教学楼层的上部梯段局部被木材包裹,营造出温暖、细腻的空间氛围。门厅右侧多功能厅的墙面上用暖色系彩绘出竞技比赛片段,强调校园浓厚的体育竞技文化。大厅南侧面向操场,选用了大片的玻璃幕墙,可以使人们清楚、直接地看到室外活动场地的情况。
室外活动场地
第二个水平组织系统体现在地下空间。餐厅与棋类活动中心的组团是学校内最为重要的一个空间节点。虽然受场地条件的约束,只能将这两个功能区布置于地下,但是有效的空间组织可以消解掉地下空间原本的消极、沉闷感,创造出不输首层 空间的通透质感。 地下一层的主入口为东侧的下沉庭院。 它不仅使地下空间拥有了相对充裕的采光,同时还可以直接作为餐厅的前厅来使用。 西侧的交通组织遵循“T”形交通结构,利用走廊连接棋类活动中心、餐厅及文印后勤等功能区。 “T”字形走廊局部被放大,形成数个下沉庭院,大大优化了地下层的室内采光,同时与首层的运动场地互不干扰,成为氛围独特的平行地面。
底层架空活动区
第三个组织系统为垂直的空间组织。区别于普通学校水平向的教学空间布局,棋院实验小学受限于局促的场地条件,只能将所有教学空间进行垂直化组合,通过一块竖向的空间面板连接各个功能性区域。该面板位于两个教学体块之间,南面连接普通教室体块,北面连接专业教室及行政办公组合体块,在教学楼内部形成垂直性的内廊。廊道两端没有与功能教室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向内收缩廊道长度,释放出小部分空间,在优化了两侧教室采光的同时,也强调内廊的中心黏合性。教室空间进行模块化处理,通过小模块间的错位,在内廊形成放大的空间节点,并用跳跃的亮色装点,使其成为可使用的主题性公共空间。课间休息之余,孩子们可以走出班级,聚集在这里开展课外的阅读与探讨等活动。除了内廊的设计,普通教室向南扩大悬挑尺度,形成活动性的外廊空间,丰富了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在内、外廊的联合组织下,教学空间井然有序,同时不缺自由流动的趣味性。
5 面向多使用主体的特色专项空间
上海棋院实验小学作为一所特色学校,一直承担着上海市青少年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赛事的承办工作,日常还会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家长参与棋牌类的活动。因此,校园的使用人群较为多样,不仅包含棋院实验小学的师生群体,还包含校外青少年、周边社区居民等。棋类活动中心作为承接各类活动的核心空间,是整个学校设计的一大重点和特色。建筑师选择将棋类活动中心设于地下,一方面考虑到使用人群多样性所带来的空间独立对外开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现有基地狭小而无法在首层地面划分出单独的区域来使用的现状。
棋类活动中心位于地下走廊的西南尽端,有自己完整、独立的区域,整个区域拥有与教学空间迥异的空间特征。活动中心共有5个棋类教室,大小变化的采光庭院间杂其间,暖黄的日光顺沿庭院墙面倾洒入地下空间,照亮了原本昏暗的地通道。公共走廊中部顶棚开条状采光天井,正对首层西侧架空区,漫反射光线通过木质贴面柔和地渗入室内。活动中心地面选用小尺度棋盘格灰白瓷砖,家具及门窗都选用黑白色系,整体营造出竞技比赛的特有氛围。
教学楼外廊
在校园空间管理上,考虑到不同使用状态时空间的对外性,建筑师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将校园的开放管理模式进行了统筹设计。当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时,棋类活动中心可以通过东侧庭院单独对外开放;当学校作为社区活动中心,面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时,北侧的室内体育馆区和屋顶活动场地可通过北面独立对外的出入口单独开放;当学校承办各种赛事时,可以封闭通向教学空间的通道,开放其余区域。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特色专项空间的多主体管理模式,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扬特色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6 结论
上海棋院实验小学是在外界极端条件限制及内部独特功能需求相互协同作用下的产物。建筑师抓住项目的核心矛盾,选择异质化集约的空间策略,采用“水平+垂直”的多维空间组织方式,以基于多主体的特色专项空间点睛,打造出集约高效、管理清晰、特点鲜明的学校空间。回顾整个项目过程,外界条件与内部需求转化为整个设计最重要的依据和动力,对于内外种种限制的有力回应,恰恰成为本项目最大的在地性特色,是此时此地语境下不可复制的设计产物。
棋类活动中心内部庭院
在愈发复杂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每个项目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愈发多变。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不断进行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对现实困境做出自我的判断与思考,用设计实践进行回应与总结。上海棋院实验小学的设计正是事务所基于“改变中的城市建筑学”主张下多年实践的经验性结果,其本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城市条件下实现空间的多种适应性。 [1-2] 在不同的实践项目中,实现适应性的具体策略是不同的。在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二期项目中,建筑师选择了空间通用的方式实现适应性 [3] ;在宝山云畔欧莱幼儿园改造项目中,建筑师选择了嵌入式空间的方式实现适应性 [4] ;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则选择了高效分区和集约性组织来实现对内外条件的适应。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的日益复杂化表明了多系统平衡、协调的底层设计思维日益重要。希望本案例的顺利建成及使用对在专业领域内推进这一思维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庄慎,吴洪德.即述即作 :城市更新语境下上海建筑师的“城市建筑学”探索[J].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2023,53(5):779-796.
[2] 庄慎,华霞虹.改变是一种常识 :一个中国建筑事务所的日常状态[J].建筑师,2022(6):16-26.
[3] 邓宏远,庄慎,吴洪德.“中性空间”在跨界艺术教育空间中的应用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二期[J].时代建筑,2022(5):104-111.
[4] 徐璐,吴洪德,庄慎.变化中的适应性思考 :宝山云畔欧莱幼儿园改造项目[J].新建筑,2023(1):40-43.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东立面图
项目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