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赵晨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任何城市来说都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体育场馆作为载体被赋予纪念属性。很多情况下,这一属性及其衍生的非理性标签(如独特性、新奇性和超大规模等)被刻意,甚至过度关注,产生了诸多结果偏离的问题。如何平衡体育建筑的纪念性与实用性,在于能否给予体育中心非赛空间、公共空间足够的重视。宏伟的场馆、宽阔的广场只是为了呈现体育竞赛的宏大叙事感,而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则使体育场馆在绝大多数时间内被闲置,从而成为消极空间。正如诗人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在散文诗集《先知》中所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如何重新定义21世纪的体育建筑范式?通过反思追求宏大叙事、夸张造型、高高在上的 “纪念性”物质躯壳,体育场馆应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只显现于高光时刻,而应成为“日常性”活动的容器,在市民生活中彰显它的价值。让体育场馆贴近城市、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成为连接城市环境和市民真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以及集重大赛事、体育体验与商业、文化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正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所期待的:“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体育运动,本身都不能自我孤立,他们必须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体育场馆应当成为负责任的、积极的遗产。盛大比赛后,应当尊重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其设计和建造必须反映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作为城市复杂功能空间中的重要构成板块,体育中心往往以其巨大的体量占据密集都市网格形态中的大片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格局,具有显著的标志性和辨识度。在城市总体的图底关系中,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突变特征,并与周围城市空间产生对峙关系。这种突变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尺度上,还涉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对比关系。传统的城市体育中心往往采用标准的布局模式,以“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等)为核心,形成清晰明确的物理边界和空间轴线,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北京亚运会体育中心、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等。这种布局突出强调了建筑群的标志性和纪念性,关注自我空间形态的表达,自成体系,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对隔离,融合性较弱。为了缓解这种空间弱关联的情况,建筑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如通过开放的空间布局、流线组织、界面处理、设施配置、景观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等手段,使体育中心与周围环境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
为了避免空间质感变化突兀的问题,建筑师需重新构建体育场馆与城市的关系,关注人的真实感受,研判、梳理关于功能、流线、景观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视觉联系、功能关联等,明确建筑体形、开放空间和形式,在异质空间之间创造平滑的过渡。例如:采用弱化物理隔离、设置缓冲区域、调整场地高差、材料变化等手段,缓解质感的突变,实现空间的平滑过渡。同时,积极回应周围城市景观条件和自然生态,使体育中心以更宽泛的视野,与城市绿地、公园有机地融为一体,共同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节点。
上海徐家汇体育中心在使用多年后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是上海市最大的整体街坊城市更新项目,深受各界关注(图1)。改造设计塑造了整体协调、景观优美、运动氛围活跃的公共开放空间,拆除临建、违章建筑,清退与体育无关的产业,保留并改造原有的4栋主体建筑,维持原有的城市空间轴线关系,形成“专业赛事”主线,并保持其经典的建筑风格(图2)。
2 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鸟瞰
1)强调公园绿地体系的整体性,统筹绿地和体育活动场地布局,突出多层次的绿化,使沿街坊外围密植绿化形成“绿环”,营造整体协调的公园意象。
2)强调公共空间的共享和活力,释放更多空间用于绿化和户外体育运动。公共开放空间所占比例由32%增加到49%,其中绿地所占比例由20%增加到31%。拆除围墙,将界面完全打开,将市民引入公园内部,让他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3)构建多层次慢跑系统,连接人行道,形成外部环绕街坊的2 km跑道和环内部场地的1.5 km跑道。
4)保留现状条件好的运动场地,公园内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周边道路和社区的不同功能需求。北侧区段主要布局休闲和健身场地,成为“有氧公园”;南侧区段为高架道路,环境嘈杂,因此在此处新建半地下的万体汇(全民健身中心),形成运动公园,并增设市民日常喜爱的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室内运动场地。
5)交通体系的梳理和重构,强调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导,提供有限数量的地下停车位,将地面空间还给公共活动和绿化。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连通,新增多条地下通道,强化其与轨道交通的直接联系。
改造后的徐家汇体育中心成为卓越的国际赛事枢纽、有温度的大型城市更新典范,以及充满魅力的大众体育乐园(图3)。
3 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运动场地
3 活力创造,适应未来
全球范围内,相比赛时的人群涌动,赛后体育场馆呈现门可罗雀、运行不佳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体育场馆聚焦于专业赛事,功能定位单一,不利于赛后的多种运营模式;②场地空间巨大,浪费情况严重;③运营、创收模式单调,缺乏创新,无形资产开发不足。纪念碑式的大型体育场馆存在尺度失真、日常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成为不可持续建筑的典型代表。针对这种状态,我们期望探索可24小时开放,能容纳多种类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活力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往往占据城市的重要区位,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体育中心的运营效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体育场馆是城市名片和活动聚集的中心,也是体育迷欢庆的场地。对于广大的市民而言,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产业不应仅有竞技的标签,更应具有交流、时尚、健康等重要属性。体育场馆应以振兴体育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激发器、发动机,体育中心应该是连接城市、连接自然、连接生活的锚点。
现代城市体育中心不再仅是专业赛事的载体,还应具有全方位的城市功能,孕育全新的经济活力,向多功能、复合型方向发展。除了举办体育赛事外,其还应融入商业、娱乐、文化等多种功能,成为集健身、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体育中心的设计为城市构建了丰富的物质空间,并以此激发了个人、公众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为社区提供了多元的使用功能空间,满足体育竞赛、健身和市民交往、休闲的宽泛需求;将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及细节处理中,贯彻到建造及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这种转变使之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规划融入体育健康的因素,强调体育场馆的复合功能性与灵活转换功能,坚持街区功能混合及互通、共享的理念,并通过与公共交通的连通,如地铁、慢行步道等,强化其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街区内的空间和广场集结了许多城市功能,引导民众参与其中,并激发了民众的热情。市民不仅可以欣赏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演出,还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与朋友相约在此休闲。体育中心由此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门户。
在国际设计竞赛获胜的厦门五缘体育公园方案中,总体设计的创新思路是展现独特的滨海城市风貌、山海自然风光,强化体育建筑的复合功能,并重新定义泛体育城市活力体验综合体(图4)。基地总用地面积约60.4 hm 2 ,北邻生态湿地公园,南抵水库公园。场地内有古树和小丘,以及城市道路。场地地形内凹,有地表排洪沟渠,控规道路被等分切割。设计利用地形地貌,以“隐路活水”的方式,使其形成南北连贯的活水公园;利用“柔化道路”塑造公园感,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基地绿脉延伸,纳山入园,将周边绿色斑块变成连贯、丰富的景观生态系统。建筑顺应高差变化的地形,如缓坡微丘,弥合场地。环状运动跑道外侧衔接山海廊道,内侧连通运动五岛,接洽往来人流,开放界面,展现活力。在功能布局方面,基地形成了赛事岛、全民健身岛、复合活力带的整体框架。除了各级场馆外,还积极营造泛体育综合体、活力商业街区,增加区级文体商服设施。平时,它是业态丰富的休闲胜地;赛时,它是活力四射的竞技殿堂;节庆假日,它是运营高效的炫彩天地。丰富、鲜明的空间设计,塑造了活力充沛的城市地标。
4 厦门五缘体育公园鸟瞰效果图
4 界面重塑
在城市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中,空间质感的突变是个不可被忽视的问题。巨大、连续的建筑体量,给周围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带来压迫性。出于功能需求,体育建筑通常配置具有共性的大平台和宽大的疏散楼梯,城市空间构架关系及界面质感之间的冲突往往难以避免。为了消解这种突变,需要采用灵活的界面处理手法,实现空间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融合,使不同空间之间的界面更加柔和、连续。
伦敦托特纳姆热刺队(Tottenham Hotspur F.C)主场是由原白鹿巷球场扩建而成的,其在极其局促的用地条件下,坚持在原地重建,以维持主场的地位。为了使球场西侧与历史街区界面相协调,设计团队设置了与街道平行、通往球场二层平台的扶梯,从而保障了立面的整体连贯性,并消解了球场椭圆轮廓与街道的对立关系。同时,这让球场与街道上众多的历史建筑有效地融为一体,构成了连贯、有情调、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图5)。
5 伦敦托特纳姆热刺队主场
沈阳王家湾冰雪运动中心处于新发展的城市区域核心地段,设计通过强化空间连续性、创造平滑的空间过渡、采用灵活的界面处理方式、注重细节设计,以及强调整体性与地域性等策略,力图实现空间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融合,使体育中心成为一个和谐统一、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6、图7)。在遵循科学理性的建造原则与实用高效的设计导向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对速滑馆和全民健身中心进行立体叠加,在节省土地的同时,释放了更多的景观用地。建筑形体简约化,杜绝夸张的形式。空间容积最小化,实现低碳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使体育建筑回归本质。
6 沈阳王家湾冰雪运动中心友好城市界面效果图
7 沈阳王家湾冰雪运动中心效果图
体育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营造过程备受各界关注。设计团队沿着城市脉络有机布置建筑体块,巧妙地界定了城市公共空间,使其与街道和街区模式配合得体,同时呈现开放的姿态,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延伸规划城市绿带,如基地西侧高耸的媒体大楼与体育馆空间围合成的超级“城市阳伞”,成为城市最受欢迎的“城市公共客厅”。自然流畅的室外平台与城市景观有机交融,积极对话,向南享受阳光绿地,向北欣赏浑河风光。建筑师利用巨大体量的体育场馆精心布局,重塑城市的边界,常见的巨型疏散楼梯被化解,重塑为不同尺度、形式的坡道、舞台和阶梯,让体育场馆与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图8、图9)。
9 沈阳王家湾冰雪运动中心功能分区
5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现代城市体育中心的设计应注重体现地域地形特点和地区文化特色,成为城市文化彰显的转译和表达。体育建筑设计应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建筑风格,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材料及装饰元素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使体育中心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不仅增强了其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还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衢州体育公园的设计立意在于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的结合,打破了传统体育场馆凸显结构力量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更内在、含蓄的美学表达,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建筑内外处处与自然相接,在其中自在游走的人们可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天地意境驱动的精神追求(图10)。
10 衢州体育公园效果图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为典范,打造了充满活力的全开放式体育公园。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约60 hm 2 ,是由集体育比赛及大型演艺活动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场,兼具竞技比赛与健身娱乐功能的游泳馆,以及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商业广场构成的。建筑的空间组合未呈现出工整、对称、庄严的布局形态,而是用现代手法诠释园林意境,以江南地区流畅的河道水系划分出广场、水景、商业步行空间,它们形成自由、灵活的组织形态。中心公园曲径通幽,步移景异;运动场地、商业空间与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11)。
11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鸟瞰
雄安新区城市设计导则严格要求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并传承中华营城,构建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在这样的设计语境下,作为雄安新区目前最大的公共设施,建设中的雄安新区体育中心被赋予“大型赛事枢纽、卓越健康生态、厚载文化魅力、活力体验地标”的气质与设计愿景。设计团队将被城市干道切割的两块用地及周围的零散用地纳入整体考量,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理性的建筑单体形态布局方正,轴线及对位关系明确,秩序清晰,界面开放。设计团队充分尊重《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雄安新区城市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的规定,尤其规避负面要素清单,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营造合理、宜人的建筑尺度。为此,设计团队将中心场地下沉布置于地下一层,形成双首层的功能格局,消解了超大建筑尺度给城市带来的压迫感。屋顶采用具有东方意境的简约几何形态,外方内圆,与结构功能完美统一。方案引入连续的空中漫步廊道,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观景视角,打通的体型界面则增进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图12)。
12 雄安新区体育中心总体鸟瞰效果图
6 结语
从空间对峙到有机融合,是大型体育场馆整体空间设计的主要趋势。我国城市体育中心的设计演变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复合、从独立存在到与城市有机融合的过程。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和建筑功能需求的深刻变化,还体现了建筑师回归理性思维,对产业化、生态化、人性化理念的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