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建设工程领域,材料设备成本占据工程造价的显著比重,其价格波动对工程投资效益、合同双方利益分配有着深远影响。随着 2024 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 “2024 规范”)的出台,对于材料设备价格涨跌幅区间内的价差处理有了新的依据与导向。与此同时,诸多相关条文规定、法律法规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框架。深入剖析该问题,结合实际项目案例探讨,对规范工程造价管理、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引言
在建设工程领域,材料设备成本占据工程造价的显著比重,其价格波动对工程投资效益、合同双方利益分配有着深远影响。随着 2024 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 “2024 规范”)的出台,对于材料设备价格涨跌幅区间内的价差处理有了新的依据与导向。与此同时,诸多相关条文规定、法律法规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框架。深入剖析该问题,结合实际项目案例探讨,对规范工程造价管理、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2024 规范核心要义解读
(一)风险分担精细化
相较于以往版本,2024 规范进一步细化了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的分担机制。明确规定在合同约定的风险幅度内,承包人应承担材料设备价格上涨或下跌带来的成本变化,除非出现合同约定的特殊情形。这背后蕴含着对承包人合理报价、风险预判能力的考量,要求其在投标阶段充分调研市场,将预期的价格波动纳入报价策略。例如,若合同约定钢材价格风险幅度为 ±6%,承包人投标时就需预估在此区间内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并相应调整投标报价,以保障自身利润空间。
(二)价差调整原则明晰化
当材料设备价格超出合同约定风险幅度时,2024 规范规定应按照既定程序启动价差调整。调整的依据通常结合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价、行业公认的价格指数或双方认可的第三方专业数据。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价差调整的公正性与科学性,避免随意定价引发的合同纠纷。同时,规范强调发承包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价差调整的申报流程、审核时限及计算方法,例如规定承包人需在价格波动超过风险幅度后的 15 个工作日内提交价差调整申请,发包人在收到申请后的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书面回复,以保障调整过程的高效有序。
三、相关条文规定协同剖析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适配调整
2024 规范发布后,与之配套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也进行了相应更新。在材料设备价格处理方面,示范文本给予合同双方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在专用合同条款中根据工程特性、市场环境量身定制价格风险幅度、价差调整触发条件及应对方式。若专用条款未作特殊约定,则遵循通用条款与 2024 规范接轨的默认设置,这既保障了合同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在无特别约定时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性。
(二)地方政策法规差异化补充
各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筑市场成熟度及资源禀赋差异,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法规。在一些原材料生产集中地,为扶持本地产业,地方政策可能适当收紧材料价格风险幅度,鼓励承包人优先采购本地材料,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保障本地企业订单。而在经济发达、市场开放的地区,考虑到材料供应渠道多元、价格波动频繁,政策法规倾向于提供更为宽松的风险幅度标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些地方政策法规与 2024 规范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因地制宜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四、相关法规的约束与保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基石作用
《民法典》合同编作为民事领域合同行为的根本大法,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材料设备价格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约束。其中关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的条款,要求合同双方严格遵守约定,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在材料设备价格涨跌幅处理上,若合同已明确约定风险幅度及价差处理方式,双方应依约执行,这体现了契约精神的法律强制力。除非出现法定的不可抗力等免责事由,导致合同履行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否则不得随意突破合同约定,为工程造价的稳定性提供了坚实法律后盾。
(二)行业监管法规动态护航
建设工程行业监管法规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对材料设备价格管理也在不断完善。例如,部分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发包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材料价格风险幅度设置原则,并监督承包人合理报价;在工程实施阶段,定期检查合同双方对价格波动的处理是否合规,对违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这些监管法规与 2024 规范协同发力,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五、实际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一)案例一:商业综合体项目中的幕墙材料价格波动
项目背景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集购物、办公、餐饮于一体。幕墙工程作为项目外观形象的关键部分,玻璃、铝型材等幕墙材料采购量大,且市场价格受原材料供应、国际汇率等因素影响较大。
合同关键约定
合同依据 2024 规范,约定幕墙材料价格风险幅度为 ±5%,价差调整依据当地工程造价信息网每月发布的材料价格信息,承包人需在每月底提交材料采购清单及价格比对报告,发包人在收到后 2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反馈。
** 价格波动历程与处理
在项目前期,因全球铝矿石供应增加,铝型材价格出现下滑,在某月度结算时,铝型材价格较投标价下跌 3%,处于合同约定的 ±5% 风险幅度内。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未申请价差调整,自行消化成本变化,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人力等方式确保幕墙工程进度不受影响,同时维护了发包人的预算稳定性。
进入项目中期,国际玻璃原材料市场因环保政策收紧出现短缺,玻璃价格大幅上涨。在某关键节点,玻璃价格较投标价上涨 7%,超出约定的 ±5% 风险幅度。承包人立即启动价差调整流程,按照合同要求提交详细的采购合同、发票、价格走势分析等资料。发包人组织专业人员审核,依据 2024 规范及合同约定,对超出部分 2%(7% - 5%)的价差进行调整,按工程造价信息网数据核算后追加支付相应工程款,保障了幕墙工程顺利完工,项目按时开业。
(二)案例二:工业厂房建设项目中的设备价格波动
项目概况
某高科技工业厂房项目,用于生产高端电子产品,对生产设备的精度、稳定性要求极高。项目涉及大量进口设备采购,合同工期 18 个月。
合同要点设定
鉴于进口设备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汇率波动影响显著,合同约定设备价格风险幅度为 ±8%,价差调整采用国际知名设备价格监测机构发布的数据,每季度进行比对核算。同时,考虑到进口设备采购周期长,合同明确规定承包人应提前 6 个月提交设备采购计划,以便发包人监督价格风险防控情况。
价格波动应对策略
在项目初期,因全球电子产业复苏,部分关键设备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在第一季度末,一台核心进口设备价格较投标价上涨 5%,处于合同约定的 ±8% 风险幅度内。承包人未申请价差调整,通过与设备供应商协商延长质保期、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弥补潜在成本增加,确保设备按时进场安装,维持了项目生产进度。
但在项目后期,国际汇率大幅波动,导致一批尚未到货的进口设备价格下跌 10%,超出约定风险幅度。承包人迅速收集汇率波动证明、设备采购合同变更协议等资料,提交价差调整申请。发包人依据合同与 2024 规范,对超出部分 2%(10% - 8%)的价差进行调整,在后续工程款支付中予以扣减相应款项,既保障了承包人合理利益,又合理控制了工程造价,项目最终顺利投产。
六、综合分析与关键启示
(一)合同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从各类规范解读与案例实践可知,一份详尽、合理且贴合项目实际的合同是处理材料设备价格涨跌幅问题的关键。合同双方应在招投标及签约阶段,深入研讨 2024 规范及相关条文法规,结合项目特点、市场趋势,精细设定价格风险幅度、价差调整细则等核心条款,为工程实施全程的造价管理铺就坚实基石。
(二)风险共担与应对机制的价值彰显
2024 规范倡导的风险分担机制促使承包人提升市场敏感度、优化报价与成本管理策略,同时让发包人稳定投资预期。在风险幅度内承包人自主应对价格变化,锤炼其抗风险能力;超出幅度后依规调整价差,保障双方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利益平衡,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法规联动的实践指引
2024 规范、相关条文规定与法律法规构成有机整体,从行业标准、合同约定到法律强制,全方位保障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合法性。各方参与者需持续关注规范更新、法规变化,将理论规则深度融入项目实践,遇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政策突变引发价格异常波动时,依据合同与法规协商解决纠纷,必要时诉诸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迈向新高度。
七、结论
依据 2024 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相关条文规定、法律法规,在正常情况下,材料设备处于涨跌幅内不应计算价差,这是构建合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平衡合同双方利益的必然要求。通过严谨的合同约定、科学的风险分担以及规范法规的协同联动,能有效应对材料设备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确保建设工程在稳定的造价轨道上顺利推进,为我国建筑产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应秉持公平、法治原则灵活处理,持续优化工程造价管理策略,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