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现状及优化建议
儒雅的单车
2025年01月20日 10:15:17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前沿

|

作者:黄燚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限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从中提炼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后续融资管理的经验,解决企业融资隐患,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行业内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 1.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限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从中提炼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后续融资管理的经验,解决企业融资隐患,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行业内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  融资渠道待扩充  

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的融资方式来看,以银行信贷为主。相对其他融资方式来说,银行信贷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风险可控。但随着政府对楼市的宏观调控力度越来越大,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越来越大且付出的成本相对更高,再加上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状况差,因此银行对其融资需求审核较为谨慎,企业亟待扩充其他融资渠道。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融资中可能存在短贷且还款时间集中,这期间企业的还款压力巨大,常常以倒贷等方式偿还,导致企业一度陷入融资恶性循环中。  

2.  融资目的不够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可能盲目以大额资金为主,贪多求全,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忽略了融资的成本压力、偿还压力以及实用性等。一方面,企业的融资预算不到位,在进行融资前,企业需要制订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并预测企业的融资需求,保证资金的利用率,当然还要考虑后续的还款节奏、项目拓展等,但目前企业的长远目光较缺失;另一方面,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充分,如材料结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情况等,在融资活动开展前未全面了解市场现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导致融资目标和融资规划不合理。  

3.   内源融资能力不足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建筑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资产规模迅速扩张,承建的项目类型、种类等越来越丰富,自然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比资金需求量的增加,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却日渐降低,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房地产类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虽然能利用高杠杆获得高收益,但可能引起高风险,如果外界经济环境恶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流畅性,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使财务风险演化成财务危机。  

4.   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总结为内外两方面原因。  

(1)内部原因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未形成科学的融资管理体系。其缺乏专业的融资策划人才,以财会人员为主;缺乏预测性强、实用性强的融资计划,财务部门出具的融资方案或与企业业务实质存在出入;融资风控体系不健全,融资作为企业风险控制板块中的一部分,以事后管理为主,而那时企业的损失或已造成,补救效果不明显。  

(2)外部原因  

资本市场发展失衡,包括借贷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其中借贷市场与债务市场的发展不均衡。在融资板块上,我国贷款融资在总融资上占比超80%,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也不均衡。《2021-2027年中国建筑业投融资与并购市场全景调研与战略咨询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建筑业借贷规模超70万亿元,但股票债券市场加在一起的成交额不超过10万亿元,这表明了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过大,长短期融资失衡。建筑业中国企多选择长贷,民企则多选择短贷,总体来看短贷规模大于长贷,这进一步挤占了民企的融资渠道,融资市场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融资优化建议  

本文通过上述对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发现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目标不明确、融资能力弱等问题,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和宏观政策走势,从以下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1.  丰富融资渠道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融资渠道现存的问题,企业必须探索其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分担融资风险,除常见的银行信贷外,还可通过以下渠道融资。  

(1)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即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为其提供库存融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金融服务。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以应付账款融资为例,其主要流程如下: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列出融资要求,并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融资产品。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与银行机构达成统一意见,签订融资合同。

再次,指定合格供应商并明确授信额度,建筑施工企业与供应商定期对账,金融机构以账单为依据向供应商付款。

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履行还款责任。

在供应链融资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注重甄别供应商资质,确定最佳融资方案,并注重审查供应链的资产质量,保证业务合规合法,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信托融资  

信托融资,即建筑施工企业以自身的收益与财产作为保障,吸引投资者投资,将其闲散资金集中到企业中,过程中需要选择满足要求的信用中介作为委托公司,委托公司对资金进行利用,以达到融资目的。  

(3)绿色金融  

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在加强对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融资。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业务,以获得绿色金融支持,这也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  

2.   明确融资目标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盲目融资、融资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优化调整。  

明确企业融资需求,制定实用性强的长短期融资规划。 在进行融资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基于效率性、可控性、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展开,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包括经营需求、项目建设需求、常规需求等,并考虑各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如短期融资考虑银行贷款、信托融资、企业债券等,长期融资考虑内源融资、上市融资、项目融资等,综合对比后确定融资渠道。  

做好融资管理,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方案,避免资金浪费或滥用,提高融资资金利用率。 一方面,提高融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层必须重视融资资金管理,将其视作财务管理的优先级,可在财务部门下开设融资管理小组,全权负责融资管理相关事宜,并与项目小组等形成联动,确保融资资金应用的价值性。另一方面,利用预算管理,制订可行、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大已经是行业默认,对此企业必须注重资金预算的作用,做好建材等预算编制工作、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并对融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与反馈,辅以财务监控,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3.   强调内源 融资  

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问题其根源在于企业本身,若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金良性循环,融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十分关键。 一是加快企业产品创新, 提高企业新工艺含量,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例如搭载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智能建筑。知识经济时代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走现代化、先进化、信息化的建筑道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自身实力。 二是做好企业战略管理工作。 融资管理是基于战略管理进行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并以自身为核心,与上下游间形成坚固、配套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 三是不断增强内源资金积累、吸收能力。 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健全自我积累制度,增强财务约束,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折旧摊销等,要形成清晰具体的管理制度,严禁出现成本乱摊、资金随意分配行为,确保每一笔融资资金的流向与应用趋于透明化,保障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如税收减免政策应用、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积极增收节支,为企业的内源融资积累资金。  

4.   其他优化建议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外,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管理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健全融资管理体系  

一是做好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企业全局角度看待融资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从负债角度动态化考虑资本运营是否合理,进而调整融资方案,为企业经营预留充足的现金流。

二是做好融资管理的人才储备工作,以财务人员为核心,通过内部孵化、外部引进的方式,广泛吸收集法律、经营、管理等技能为一体的综合人才,从根本上提高融资管理能力,并对这部分人才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持续丰富其知识框架,使其更好地应用各类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资金的利用率。  

(2)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在信托融资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应主动积极与政府合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使得社会资本能进入信托领域,并完善有关的制度与法规等,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托融资间的黏合度,开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三方联席会议,加强其沟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可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上市门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建筑施工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如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股票等。企业上市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问题,还能促使企业加强自我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结论  

综上,文章基于共性角度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管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目标性差、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如拓宽融资渠道、制定明确的融资目标、多措并举提高内源融资能力等,希望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优化提供参考。

考虑到文章未深入具体企业,笔者对有关文献、理论的萃取能力有限,故提出的部分建议或不适用所有企业,因此个别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慎重考虑,未来会加强该方面的学习与了解,力求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助力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