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生物滤池过程控制(二):通过排污调控生物滤池处理能力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5年01月31日 08:59:57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循环水生物滤池过程控制(二):通过排污调控生物滤池处理能力      当发现循环水系统氨氮亚盐超出调控目标时,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调控模型进行分析和调控。      首先我们要检查生物滤池系统的氨氮去除率是否正常。当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氨氮升高,但氨氮去除率正常时,表明生物滤池的硝化功能正常,但系统可能源头上出现了问题。首先我们要检测有机负荷是否正常,如果有机负荷出现了上升。说明氨氮亚盐的升高是由有机负荷升高造成的,因此要从源头上进行解决。

循环水生物滤池过程控制(二):通过排污调控生物滤池处理能力

     当发现循环水系统氨氮亚盐超出调控目标时,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调控模型进行分析和调控。


     首先我们要检查生物滤池系统的氨氮去除率是否正常。当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氨氮升高,但氨氮去除率正常时,表明生物滤池的硝化功能正常,但系统可能源头上出现了问题。首先我们要检测有机负荷是否正常,如果有机负荷出现了上升。说明氨氮亚盐的升高是由有机负荷升高造成的,因此要从源头上进行解决。

一、源头分析
1、养殖生物因素

     检查养殖生物的密度是否过大,养殖密度超出生物滤池的承载能力,即使氨氮去除率正常,新产生的氨氮量也可能持续增加,导致系统氨氮升高。例如,在原本设计承载1000 尾鱼的养殖池中,实际养殖了1500尾,随着鱼的生长,排泄量增多,氨氮生成速率远超预期。此时,需要合理分池降低养殖密度,或考虑扩大养殖系统规模。

     观察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生病的养殖生物可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饲料利用率降低,使得排泄物中的氨氮含量增加。若发现部分鱼出现食欲不振、体表有损伤等症状,及时隔离病鱼,进行诊断治疗,调整饲料投喂策略,确保养殖生物健康生长,减少氨氮产生源头。
2、饲料投喂因素

     核算饲料投喂量是否过量,投喂过多不仅造成浪费,未被摄食的饲料在水中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氮。对比养殖生物的生长阶段、体重与标准投喂量表,若实际投喂量超出推荐量的20% 以上,应逐步减少投喂量,按照 “少食多餐” 原则重新规划投喂方案,提高饲料利用率。

     建议使用自动投饵机投喂,不但可以实现精准投饵,还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投饵。帮邦针对循环水养殖推出了智能投饵机。通过称重传感器称重,重量误差低于3%。全程自动投饵,无需人工干预。不但替代人工,还可以轻松实现少食多餐的投饵策略。

     检查饲料质量,劣质饲料可能含有较高比例的蛋白质,不易被养殖生物消化吸收,同样会增加氨氮的产生。更换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品牌,查看饲料成分表,优先选择蛋白质含量适宜、氨基酸平衡且消化率高的饲料。

二、循环水养殖通过排污调控生物滤池处理能力
1、排污对生物滤池的作用机制

     1)减少有机负荷冲击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不断累积,若大量涌入生物滤池,会使微生物面临过高的有机负荷。通过合理排污,能及时清除这些有机杂质,避免其在水中分解产生过多的氨氮、亚硝酸盐,减轻生物滤池初始处理压力。例如,未排污时,每日进入生物滤池的有机物质可使氨氮生成量增加2mg/L,排污后可将这一增量控制在0.5mg/L 以内,为微生物创造相对稳定的进水水质条件。

     2)维持微生物活性环境

     过多的悬浮颗粒物沉淀在生物滤池滤料表面,会阻碍水、气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导致局部缺氧、缺营养物质,使微生物活性降低。定期排污可减少这类情况发生,保持滤料孔隙通畅,保障微生物有氧代谢所需的溶解氧供应,以及摄取营养物质的途径顺畅,维持其高效转化氨氮、亚硝酸盐的能力。

2、基于氨氮亚盐升高的排污策略

     1)根据浓度梯度排污

     当检测到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升高时,立即启动排污程序。若氨氮浓度在0.5 - 1mg/L 且亚硝酸盐在0.2 - 0.4mg/L 之间,可适当增加日常排污量20% - 30%,如原本每日排污2 立方米,调整为2.5 立方米左右,加速排出可能导致浓度进一步升高的潜在污染物。

     若浓度持续上升,氨氮超过1mg/L 、亚硝酸盐高于0.4mg/L ,则加大排污力度,在短时间内(如1 - 2 小时)紧急排污,排污量可达日常排污量的50%,快速稀释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防止对养殖生物造成急性毒害。

     2)结合养殖阶段排污

     在育苗期,养殖生物幼体脆弱,对水质变化敏感,氨氮、亚硝酸盐耐受性低。此时即使氨氮亚盐稍有升高,也要谨慎排污,避免水质波动过大。一般采用少量多次的排污方式,每次排污量控制在总水体量的1% - 2%,且排污间隔不宜过长,维持在3 - 4 小时,确保水质稳定。

     生长旺盛期,养殖生物摄食排泄量大,氨氮、亚硝酸盐产生速率快。一旦升高,可按正常养殖期排污量的1.5 - 2 倍进行排污,每日排污3 - 4 次,及时清除大量产生的有机废物,保障生物滤池高效运行。

     收获后期,养殖密度降低,水质相对稳定。若氨氮亚盐升高,排污量可适度回调至正常水平的70% - 80%,以节约水电等资源,同时维持水质达标。
3、排污与其他调控手段协同

     1)配合水质调节

     排污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溶解氧等含量会发生变化。需密切监测水质,若溶解氧降低,及时调整曝气设备,增加供气量;若pH值波动,按需添加酸碱调节剂,维持微生物适宜的生存环境,确保排污后生物滤池微生物能持续高效处理氨氮、亚硝酸盐。

     2)联动微生物强化

     排污过程可能会冲掉部分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为弥补这一损失,在排污的同时或排污后短期内,可适量补充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菌剂,维持微生物群落的数量与活性,增强其对氨氮、亚硝酸盐的转化能力,协同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4、排污效果监测与优化

     1)实时监测评估

在排污前后及过程中,利用水质监测设备持续跟踪生物滤池进出水的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溶解氧、pH等指标,观察浓度变化趋势,绘制变化曲线,直观判断排污对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的效果。

     2)持续优化策略

根据监测数据反馈,若发现某次排污策略未达预期,如排污后氨氮亚盐浓度下降缓慢或很快回升,分析原因,可能是排污不彻底、排污时间间隔不合理等。针对性地改进排污方案,调整排污量、频率或方式,通过不断试验与优化,实现通过排污精准调控生物滤池对氨氮、亚硝酸盐的处理能力。

 


d5f4498d80567105ce25.doc
178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5年02月01日 07:27:17
2楼

循环水生物滤池处理技术系列介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