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生物滤池过程控制(三):循环量、水质、滤料及微生物调控 一、通过循环量变化调控生物滤池氨氮亚盐处理能力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池是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关键设备,其处理能力与循环量密切相关。通过合理调控循环量,可以优化生物滤池的处理效率,维持水质稳定。 1、循环量影响生物滤池的原理1)增强物质交换频率 当循环水的循环量增大时,单位时间内流经生物滤池的水量增多,水体与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滤料接触更为频繁。这意味着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有更多机会与微生物表面的酶接触,微生物能够更快地摄取并转化这些有害物质,从而提升去除效率。例如,原本每小时循环5 立方米水,调整为每小时循环8 立方米水,水中污染物与微生物的接触频次可能提升60%,加速氨氮、亚硝酸盐的转化。
循环水生物滤池过程控制(三):循环量、水质、滤料及微生物调控
一、通过循环量变化调控生物滤池氨氮亚盐处理能力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池是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关键设备,其处理能力与循环量密切相关。通过合理调控循环量,可以优化生物滤池的处理效率,维持水质稳定。
1、循环量影响生物滤池的原理
1)增强物质交换频率
当循环水的循环量增大时,单位时间内流经生物滤池的水量增多,水体与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滤料接触更为频繁。这意味着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有更多机会与微生物表面的酶接触,微生物能够更快地摄取并转化这些有害物质,从而提升去除效率。例如,原本每小时循环5 立方米水,调整为每小时循环8 立方米水,水中污染物与微生物的接触频次可能提升60%,加速氨氮、亚硝酸盐的转化。
2)调整水力停留时间
循环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滤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水力停留时间= 生物滤池体积÷ 循环水流量。增大循环量会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若原本HRT 为 10小时,循环量翻倍后,HRT可能降至 5小时。较短的 HRT要求微生物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污染物的处理,这促使微生物群落优化代谢途径,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新的水流节奏,进而影响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
2、调控循环量的方法
1)根据水质监测调控
当氨氮或亚硝酸盐浓度升高时,适当增加循环量,加快水体通过生物滤池的频率,促进硝化细菌的作用。
当水质稳定时,可适当降低循环量,延长水在滤池中的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2)分阶段调控
在投喂后或养殖生物排泄高峰期,增加循环量,快速处理污染物。
在夜间或低代谢时段,减少循环量,降低能耗。
3)结合生物滤池容量
根据生物滤池的容积和处理能力,设定合理的循环量,确保水在滤池中的停留时间足够完成硝化反应(通常需要20-30分钟以上)。
3、基于不同养殖阶段的循环量调整策略
1)育苗期
育苗阶段养殖生物幼体较为脆弱,对水质要求极高,且自身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相对较少。此时,宜采用较小的循环量,如将正常养殖时的循环量降低,保持相对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让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有充足时间精细化处理水中微量的有害物质,为幼体营造稳定、优质的水质环境。
2)生长旺盛期
随着养殖生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和排泄量大幅增加,氨氮、亚硝酸盐产生速率加快。此时应逐步增大循环量,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确保水体快速更新,及时将大量产生的污染物带到生物滤池进行处理,避免有害物质在水中累积,满足养殖生物快速生长对水质的需求。
3)收货后期
临近收获阶段,养殖密度逐渐降低,生物代谢产物相应减少。此时可适度回调循环量,比生长旺盛期减少,既节约能耗,又能维持生物滤池稳定运行,保证水质达标,直至养殖周期结束。
4、循环量调控的注意事项
避免频繁大幅调整:循环量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生物滤池中硝化细菌的稳定性,导致处理效率下降。
结合其他水处理设备:如蛋白质分离器、臭氧机等,分担生物滤池的处理压力。
监测水质参数:实时监测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指标,确保调控效果。
5、长期维护与效果评估
1)设备维护保障循环稳定:
定期检查循环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确保循环系统无泄漏、无堵塞,水泵运行效率高。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设备巡检,及时更换磨损部件,如水泵叶轮、密封件等,保证循环量的稳定输出,为生物滤池持续高效运行提供硬件支撑。
2)效果评估持续改进:
长期记录不同循环量调整方案下生物滤池的氨氮、亚硝酸盐去除率、养殖生物生长状况、能耗等数据,对比分析各阶段调整效果。每养殖周期结束后,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复盘,总结经验,针对下一个周期的养殖特点,提前规划更精准的循环量调整策略,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不断优化。
二、水质与环境调控
如果氨氮去除率正常,这时就需要检测生物滤池的水质指标是否正常。如果水质指标不正常就需要进行调控来提升硝化系统的处理能力。
1、溶解氧供应
充足的溶解氧有助于维持微生物的高活性。检查曝气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测量生物滤池内溶解氧含量,若低于4mg/L,增加曝气强度或调整曝气设备位置,确保微生物有氧代谢所需氧气充足,加速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
2、温度与pH调控
温度和 pH值对微生物的氨氮转化能力有重要影响。检测水温是否在微生物适宜的范围内,多数硝化细菌在25 - 30℃活性最佳,若水温偏离该区间,如冬季水温过低,考虑使用加热设备提升水温;夏季水温过高,采取降温措施,如设置遮阳棚、增加循环水冷却装置。
同时,监测生物滤池水体pH 值,应维持在7.5 - 8.5 之间,若pH 值异常,及时添加酸碱调节剂进行调整,保证微生物酶的活性处于最佳状态,提高氨氮转化效率。
3、TSS检测
检查循环水系统中的竖流沉淀器、斜管沉淀器等沉淀设备,若沉淀效果不佳,大量悬浮颗粒物进入生物滤池,会消耗微生物的能量,间接影响氨氮转化。清理沉淀设备内的沉积物,检查设备运行参数,如水流速度、沉淀时间等是否合理,优化沉淀流程,减少进入生物滤池的杂质,让微生物专注于氨氮转化。
三、生物滤料和微生物检测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料和微生物是维持水质稳定的核心。如果生物滤料或微生物出现问题,会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处理效率下降,影响养殖效果。
1、生物滤料的检测与问题解决
1)外观与物理特性检查:
定期取出部分生物滤料,直观观察其表面状况。若发现滤料表面有大量沉积物、藻类附着,颜色异常改变(如原本白色的滤料变黑褐色),这可能意味着水流不畅或水体富营养化。此时,应加强循环水的预处理,检查沉淀、过滤环节去除杂质是否有异常。同时考虑对滤料进行清洗,可采用气洗、水洗结合的反冲洗方式,恢复滤料的正常外观与通透性能。
用手触摸滤料,感受其质地。若滤料变得易碎、疏松,可能是长期受水流冲刷、化学侵蚀或微生物分解作用,导致其结构受损。这种情况下,需评估滤料的使用寿命,及时更换部分或全部滤料,选用更耐磨损、耐腐蚀的材质,如高强度陶瓷滤料或改性塑料滤料。
2)孔隙率与堵塞
生物滤料若孔隙率大幅下降,说明滤料可能被堵塞严重。同时,监测生物滤池进出水的压力差,正常运行时压力差应相对稳定,若压力差持续增大,也是滤料堵塞的明显信号。发现堵塞时,需排查循环水系统中是否有过多悬浮物来源,如沉淀设备故障,加以修复。
2、微生物的检测与问题解决
1)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 - DGGE(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或高通量测序,定期检测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的种类与相对丰度。若发现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关键功能菌群数量锐减,而一些杂菌大量繁殖,表明微生物群落失衡。这可能是由于水质突变(如大量消毒剂进入)、营养物质比例失调等原因引起。此时,应停止使用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化学药剂,补充富含硝化细菌的菌剂。
2)微生物活性检测
采用呼吸速率测定法、酶活性检测法等手段,监测微生物的活性。若微生物呼吸微弱、酶活性降低,表现为生物滤池对氨氮、亚硝酸盐的转化速率变慢。首先检查溶解氧、温度、pH等环境因素,若溶解氧不足,增加曝气;温度不适,调整控温设备;pH异常,添加酸碱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