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原理和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因素 一、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原理 污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就是人为创造生物除磷过程,实现可控的除磷效果。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创造厌氧环境,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来实现生物除磷过程。 在没有溶解氧或硝态氮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将溶解性BOD转化为低分子挥发性有机酸(VFA)。 聚磷菌吸收这些发酵产物,并将其运送到细胞内,同化成胞内碳能源储存物质PHB(聚β-羟基丁酸酯),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聚磷的分解以及细胞内糖的酵解,并导致磷酸盐的释放。
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原理和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因素
一、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原理
污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就是人为创造生物除磷过程,实现可控的除磷效果。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创造厌氧环境,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来实现生物除磷过程。
在没有溶解氧或硝态氮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将溶解性BOD转化为低分子挥发性有机酸(VFA)。
聚磷菌吸收这些发酵产物,并将其运送到细胞内,同化成胞内碳能源储存物质PHB(聚β-羟基丁酸酯),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聚磷的分解以及细胞内糖的酵解,并导致磷酸盐的释放。
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的活力得到恢复,并以聚磷的形式存储超过生长所需要的磷量,通过PHB的氧化代谢产生能量,用于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能量以聚磷酸高能键的形式捕集存储,磷酸盐从水中被去除。
产生的富磷污泥(新的聚磷菌细胞),通过剩余污泥的形式得到排放,从而实现将磷从水中除去的目的。从能量角度看,聚磷菌在无氧条件下释放磷获取能量以吸收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在好氧状态下降解吸收溶解性有机物获取能量以吸收磷。有实验资料表明,厌氧状态下每释放1g磷,好氧状态下可以吸收2~2.4g磷。细胞内吸收磷的高磷污泥最终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
除磷的关键是厌氧区的设置。由于聚磷菌能在短暂的厌氧条件下,优先于非聚磷菌吸收低分子基质(发酵产物)并快速同化和储存这些发酵产物,
即厌氧区为聚磷菌提供了竞争优势,能吸收大量磷的聚磷菌能在处理系统中得到选择性增殖,并通过排出高含磷量的剩余污泥达到除磷的目的。
这种选择性增殖的另一个好处是抑制了丝状菌的增殖,避免了产生沉淀性能较差的污泥的可能,因此厌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一般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二、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因素有溶解氧、厌氧区硝态氧、温度、污泥龄、pH值及BOD负荷有机物性质等。
(1)溶解氧的影响
必须在厌氧区中控制严格的厌氧条件,一般厌氧段的DO应该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好氧段的DO控制在2mg/L左右。
(2)厌氧区硝态氮的影响
硝态氮包括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其存在同样也会消耗有机基质而抑制聚磷菌对磷的释放,从而影响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对磷的吸收。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除磷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明显,因为在高温、中温、低温条件下,都有不同的菌群具有生物脱磷的能力,试验表明,在5~30℃的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除磷效果。
(4)污泥龄的影响
由于生物脱磷系统主要是通过排除剩余污泥以除磷的,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将决定系统的脱磷效果。一般来说,泥龄越短,污泥含磷量越高,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也越多,越可以取得较好的脱磷效果。短的泥龄还有利于好氧段控制硝化作用的发生,从而便利于厌氧段的充分释磷,
(5)pH值的影响
pH 值在6~8的范围内时,磷的厌氧释放比较稳定。pH值低于6.5时生物除磷的效果会大大下降。
(6)BOD负荷和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进水中是否含有足量的有机基质提供PHB,是关系到聚磷菌在厌氧调节下能否顺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进水中 BOD/TP>15才能保证聚磷菌有着足够的基质需求而获得良好的除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