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龙,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脱盐与海水淡化等研究与工程运营工作。 海水淡化是获取淡水的重要途径,但仅限于无其他淡水源供给时最为有效。同为脱盐水获取,中水脱盐回用比海水淡化更经济、更有效。以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为原水,通过双膜工艺制备脱盐水回用于工业,既可经济地获取淡水资源,又可实现污水的高质量回用,一举两得 。基于某已运行约
王金龙,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脱盐与海水淡化等研究与工程运营工作。
海水淡化是获取淡水的重要途径,但仅限于无其他淡水源供给时最为有效。同为脱盐水获取,中水脱盐回用比海水淡化更经济、更有效。以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为原水,通过双膜工艺制备脱盐水回用于工业,既可经济地获取淡水资源,又可实现污水的高质量回用,一举两得
。基于某已运行约 7 年的脱盐中水厂的提量提标改造生产实践,分析了进口膜的可替代性,对污水源双膜工艺设计运行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1 项目概况
该脱盐中水厂设计产水规模为 2×10 4 m 3 /d ,以污水处理厂一级 A 达标出水为原水,生产脱盐水供给周边化工园区工业企业,要求产水电导率 <200μS/cm 。该厂以双膜工艺为核心,采用短流程布置方式(见图 1 )。 2023 年原水水质见表 1 。自 2017 年 4 月投产以来,经历过一次改造 ,已基本满负荷运行近 7 年。由于园区用户用水量增加,已有处理规模不能满足要求,面临扩容改造,同时需进一步降低产水电导率,即提量同时提标。
![](https://fd.co188.com/https://fd.co188.com/https://fd.co188.com/https://fd.co188.com/group2/M04/87/BF/rBBhaGefDT6AbPSCAADbLM86tZg167.png)
图 1 产水流程
表 1 2023 年原水水质
![](//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反渗透系统采用 5 组产水量为 181.5m
3
/h 的膜组,每组 39 支压力容器,排列比 26∶13 ,每个压力容器内装有 7 支反渗透膜, 5 组共计 1365 支膜,运行压力为 1.5~2.5MPa ,脱盐率 ≥98% ,回收率为 72% 。二级反渗透采用 3 组产水量为 165m
3
/h 的膜组,每组 16 支压力容器,排列比 11∶5 ,所有压力容器安装在一个机架上;每个压力容器内装有 7 支卷式复合反渗透膜, 3 组共计 336 支膜;二级反渗透系统回收率设计为 85% ,系统脱盐率 ≥96% ,单支膜的脱盐率 >99.5% 。原设计进水电导率为 11200μS/cm ,出水电导率要求 200μS/cm 以下,脱盐率需达到 98.2% 。因单级反渗透难以稳定达标,故设计了两级反渗透。在实际运行中,最不利进水电导率为 6000μS/cm ,脱盐率需达到 96.6% ,单级反渗透可以满足要求,因此开始并未运行二级反渗透。
该项目投产前 3 年,冬季最大产水规模仅能达到设计值的 80% 。分析原因,主要包括超滤及反渗透设计膜通量取值偏大、未充分考虑污水源超滤清洗反洗较预期频繁、反渗透杀菌频率高于预期等。后来通过强化预处理、强化控菌、增加 2 组超滤系统、将原有 3 组二级 RO 中的 2 组改为一级 RO 等方式,使系统能够达到满负荷运行。
运行至 6.5 年,超滤与反渗透性能变化如表 2 所示。超滤进水膜通量下降 22.8% ,进水压力已逼近设备允许上限值,单组超滤平均产水量为 140m
3
/h ,较设计值 198m
3
/h 降低 29.3% ,之后通过补充 2 组超滤仅能满足 2×10
4
m
3
/d 总产水量需求。由于场地受限,超滤只能在已有超滤系统上方架二层布设。反渗透标准化膜通量降低 29% ,虽通过加压方式能够满足产水量要求,但基本达到极限,且运行能耗高。进水 95% 保证率电导率为 4180μS/cm ,外供水要求电导率 <200μS/cm ,考虑出水调整 pH ,则反渗透产水要求电导率 <150μS/cm ,对应最低脱盐率为 96% 。目前反渗透脱盐率已降至 96% ,保障客户供水水质的压力极大。
表 2 超滤反渗透膜性能变化
![](//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改造目标包括增加产水规模 5000m
3
/d ,总设计产水规模达到 2.5×10
4
m
3
/d ;新增用户对产水要求高,产水电导率 <150μS/cm 。改造面临的问题包括:
① 占地受限。厂区周边土地均有明确规划用途,无法向外扩建;厂内本就用地紧缺,故设计时采用短流程工艺以节约土地,厂内也没有扩建用地;所有提量措施均只能在已有构筑物、车间内实施。
② 脱盐要求和供水保障率要求高。产水电导率 <150μS/cm ,考虑出水调整 pH ,则反渗透产水要求电导率 <100μS/cm ,控制要求较高
;按目前进水水质,需脱盐率 >97.6% ;客户为大型企业和民生企业,要求供水安全可靠,否则会降低用水量或另外寻求安全可靠水源,本次提量应给予最大保证。
③ 膜老化问题。系统已运行近 7 年,膜性能严重下降,需通过膜更换提升产水能力;同时,反渗透膜老化,脱盐性能降低,也是换膜的重要原因。
④ 原水问题。系统增加产水规模 5000m
3
/d ,对应进水增加 8333m
3
/d ,较现况 3.84×10
4
m
3
/d 增加 21.7% ;前端污水处理厂一期冬季水量偏低,经常在 4×10
4
m
3
/d 以下,过年期间个别几日降至 1×10
4
m
3
/d ,需引入污水处理厂二期出水;二期出水电导率为 6000μS/cm ,较一期出水高 2500μS/cm 以上,增加了达标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拟采用更换膜组提高产水量和脱盐率、开辟新水源降低来水电导率等方法实现提量提标。
前端污水处理厂已在厂区内完成扩建,新建了 2×10
4
m
3
/d 集约型 BFM 系统,占地仅 4300m
2
,出水优于地表水准 Ⅳ 类标准。 BFM 系统出水电导率比一期低 500~1000μS/cm ,通过引入该项目出水,电导率预期可降至 3300μS/cm 以下,满足脱盐率 ≥97% 即可。该项目提量后设计原水水量为 46500m
3
/d ,以 BFM 出水和污水处理厂一期出水为主要水源,设计进水电导率为 3300μS/cm 。
高效沉淀池原设计投加石灰去除暂时硬度。设计硬度调研值为 380~550mg/L (以 CaCO
3
计),设计值取 400 mg/L 。实际运行时,进水暂时硬度仅约 100mg/L ,后来逐步取消石灰投加,系统运行未受到影响,故不再投加石灰。高效沉淀池最初设计时因考虑石灰投加,固体通量大,设计负荷仅为 14.7m
3
/ ( m
2
·h ),本次提升后表面负荷达到 17.9m
3
/ ( m
2
·h ),符合设计要求且较为安全。
已有超滤共计 9 组, 8 用 1 备,其中 7 组为 2017 年投产时开始使用(以下简称旧 UF 膜);为弥补当时设计不足, 2019 年增加了 2 组超滤。旧 UF 膜现况单组产水量为 140m
3
/h 。
改造后反渗透总产水量为 2.5×10
4
m
3
/d ,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为 72% ,考虑反渗透自用水,按 70% 设计,考虑超滤存在检修等因素,综合产水系数为 0.98 ,则超滤产水量需达到 1518m
3
/h ,增加 329m
3
/h 产水能力。已有 7 组旧 UF 膜若全部更换,单组可提升 60m
3
/h ,不考虑备用膜的提升,则共提升 360m
3
/h 。
为降低成本,将某国产膜与原超滤膜的工程性能进行了比较。各取 1 组,均为新膜,运行 1 年后性能如表 3 所示。
表 3 不同超滤膜性能对比
![](//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该国产超滤膜净产水量较原膜低 10% ,主要是根据膜操作手册要求的反洗时间长所致。若占地有余量且可新增超滤膜组的情况下,可选用该国产超滤膜。但针对该项目,采用国产膜则仅能增加 240m
3
/h ,不能满足提量要求。另外,若以 12 年为计算周期,则进口膜费用为 2
A
,国产膜费用为 1.95
A
,在费用相当的情况下,选择原膜寿命预期置信率高,更为安全可靠。该项目提量后超滤仍维持 9 组不变, 8 用 1 备。更换 2017 年投运的 7 组超滤膜,仍采用原超滤膜。
已有反渗透共 7 组, 5 组为 2017 年投产用反渗透膜(以下简称旧 RO 膜),单组设计产水量为 181
m
3
/h ,冬季水温低于设计值,单组产水量平均为 170
m
3
/h 。为弥补水量不足, 2019 年将原有 3 组二级 RO 中的 2 组改为一级 RO ,单组设计产水量为 165
m
3
/h ;由于原设计为二级 RO ,改为一级 RO 后,将原二级反渗透进水管路与一级反渗透进水管连接,增加阻垢剂、还原剂加药点,管线及加药泵,对应给水泵及保安过滤器未设置,故仅按 60
m
3
/h 产水,共增加系统产水量 120
m
3
/h 。该厂连续产水能够达到设计流量要求,反渗透产水量平均为 950
m
3
/h 。
改造后反渗透总产水量为 2.5×10
4
m
3
/d ,考虑系统杀菌、清洗、检修等因素,综合产水系数为 0.88 ,则反渗透产水量需达到 1185
m
3
/h ,需增加 235
m
3
/h 。即使全部更换旧 RO 膜,也仅能增加 50
m
3
/h ,仍不满足。考虑将原 3 组二级 RO 拆除,新建 2 组完整的一级 RO 系统,则该部分可增加 240
m
3
/h 。
为降低换膜成本,运行期间对比了某国产反渗透与原型号反渗透膜的工程性能。在同组系统中各拿出一支压力容器,分别采用两种膜运行 1 年进行性能比较,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不同反渗透膜性能对比
![](//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可以看出,对比组运行 1 年后,不论是脱盐率还是平均标准化膜通量没有显著性差别。以 12 年为计算周期,则进口膜费用为 2
B
,国产膜费用为 1.65
B
,国产膜比进口膜费用降低 17.5% ,经济效益显著。但国产膜寿命 4 年为预测值,面临寿命达不到预期的风险。本次换膜 7 组,其中 4 组采用原 RO 膜型号,另外 3 组采用国产膜。待国产膜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确定性能后,后续根据运行数据判定。提量后,反渗透膜为 7 组,单组设计产水量为 180m
3
/h ,满足提量后需求。
拆除原 3 组二级反渗透装置,将原 3 组二级反渗透装置的基础改为 2 组一级反渗透的基础。新增流量为 253m
3
/h 、扬程为 450kPa 的一级反渗透给水泵 2 台,新增大通量保安过滤器 2 台;阻垢剂加药口变更至一级反渗透给水泵出口,还原剂加药口变更至保安过滤器出口;新增流量为 130m
3
/h 、扬程为 700kPa 段间增压泵 2 台。新增 2 台进水 ORP 表,新增 2 台一段产水流量计、 2 台产水流量计,新增进水、产水、产排、浓排启动阀各 2 个。产水管线接到一级反渗透产水主管,浓水管接到一级反渗透浓水主管,清洗等管线、阀门都对应变更替换。
2023 年 9 月完成改造后,入冬后运行稳定。原水水量稳定在 4.32×10
4
m
3
/d ,进水平均电导率为 3100μS/cm 。高效沉淀池出水浊度平均为 3.5NTU ,与改造前相当。超滤平稳产水量为 1580m
3
/h ,产水浊度 <0.1NTU ,清洗周期内最高压差为 100kPa , SDI<3.0 。反渗透平稳产水量为 1134m
3
/h ,外供水电导率为 70μS/cm ,脱盐率稳定在 98.5% 。外供平均水量为 2.38×10
4
m
3
/d ,最高日水量达到 2.6×10
4
m
3
/d 。
该项目运行近 7 年,从设计、一次改造到此次提量提标改造,诸多设计内容值得注意:
①
设计温度。温度对于膜产水量有重要影响,一旦设计温度取值出现偏差,则直接可能面临产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建议验收安排到冬季进行,按冬季最冷的 1~3 个月实际产水能力验收。
②
短流程可行性。该项目省去了砂滤、多介质过滤器等,仍可获得较优效果,故设计时可考虑简化中水源系统流程,降低运营维护难度。
③
原水水质。原水水质对最终技术路线影响较大,该项目设计采用两级反渗透,但实际投产时进水电导率较预计值偏小近 1/2 ,单级反渗透即可满足要求,造成了设计浪费;也可设计时预留二级反渗透位置和管道接口,实际水质确实较高时再增加,或借鉴该项目后期将二级反渗透改为一级,实现设备最大化利用。
④
防止产率系数偏大估计。超滤采用死端过滤,按 90% 回收率设计, 10% 为自用水;但该取值仅考虑了反洗用水,未充分考虑反洗、清洗等停止产水的时间损失,会造成超滤产水量不足;建议严格按膜性能进行产水量测算,防止估计偏大。
⑤
反渗透设计应留有余量。长期运行后,膜在线清洗频率增加或清洗时间逐步增长,反渗透应留有 10%~20% 的余量,可有效防止因膜产水量降低导致的膜提前更换,在脱盐率降至要求以下再更换,经济效益最佳。
⑥
控菌为第一要务。污水源的特点是进水微生物含量高且富含残余营养物,尤其夏季水温高,微生物快速增长;长期运行细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应采取多种杀菌措施和多种杀菌剂组合方式;一旦细菌污染大量发生,各种清洗措施效果甚微,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通过将已使用近 7 年的双膜更换、超滤建设双层增加 2 组、拆除原 3 组二级 RO 增加 2 组一级 RO 、引入优质原水水源等综合方式,在已有 2×10
4
m
3
/d 规模基础上原位提升处理水量 5000m
3
/d ,提量率为 25% ,并实现产水电导率的进一步控制。改造后,达到了设计预期,提高了供水水量和水质保障率,满足了用户需求。建议多组系统生产过程中尝试包括国产膜在内多种新产品,实践中检验技术经济指标,为后续换膜积累数据,实现用户效益最大化。设计上,对于污水源双膜工艺,短流程具备可行性,但应关注设计温度、产率系数、原水水质取值准确性,反渗透设计应有一定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