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之名:是突破还是炒作?
麦田缺守望者
2025年02月06日 09:51:26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以设计之名: 是突破 还是炒作? 建筑师是一个矛盾的职业,你需要给建筑加入额外的维度。 --库哈斯 在当代建筑领域,“设计”早已超越了功能与美学的简单叠加,它成为一场

"

以设计之名:

是突破 还是炒作?


建筑师是一个矛盾的职业,你需要给建筑加入额外的维度。

--库哈斯


在当代建筑领域,“设计”早已超越了功能与美学的简单叠加,它成为一场 关于理念、文化甚至社会价值观的博弈


当建筑师以“创新”之名挑战传统时,公众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这究竟是突破性的创造,还是资本与流量的共谋?


本文以近年备受争议的三个建筑案例为线索,探讨设计如何在 理想与现实 之间寻找支点。



01

技术乌托邦的困境:

日本世博会大屋根回廊


日本世博会大屋根回廊是2025年大阪世博会核心建筑,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
 

▲设计师藤本壮介

▲回廊夜景

大屋根回廊 灵感源自日本的传统工法,占地6万平方公尺,采用 木结构,是本次世博会的中心活动场域及主要通道。  

▲木结构框架

作为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覆盖全园区的巨型屋顶结构,旨在打破传统国家馆分散布局的模式。

▲回廊效果图
大屋根回廊以“木结构森林”隐喻人与自然共生,打造连续的自然遮蔽空间。
在结构上使用总长6公里的交叉层压木材(CLT)网格,覆盖面积达35公顷。网格高度20米,由3000根立柱支撑,形成“悬浮森林”的视觉效果。

▲木结构框架
木材表面涂覆纳米防火涂层,宣称耐火极限达2小时。
“大屋根回廊”一经公布便引发两极评价。这一设计被赞为“碳中和时代的建筑宣言”,却也因造价高昂、施工复杂被质疑为“技术乌托邦的自我狂欢”。
▲建造期间报道
争议焦点聚集在两点上, 木材的防火与耐久性如何保障?巨型结构是否掩盖了世博会“交流与共享”的本质?

▲木结构框架
支持者认为,大屋根回廊是对传统世博会展馆模式的颠覆,将分散的展区整合为连续的自然空间。

▲回廊模型
反对者则批评其形式大于功能,密集网格遮挡90%自然光线,部分区域需全天候人工照明,能耗增加40%。复杂的结构可能让参观者迷失在“森林迷宫”中。
并且木材在潮湿气候下的膨胀率高达5%,可能导致结构变形。维护成本是传统钢结构的3倍。
所以 技术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当建筑试图成为未来生活的预言时,是否应先回答当下的现实问题?

▲回廊实景



02

废墟中的诗意:

UCCA陶美术馆


UCCA陶美术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陶二厂文化街区,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担纲设计,建筑总面积为2400平方米。

▲UCCA陶美术馆
宜兴被誉为“陶都”,该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建立专注于陶艺博物馆的理想之地。

UCCA陶美术馆鸟瞰

该博物馆选址于曾经的陶艺文化中心,四周环绕着众多工厂和工作室。

UCCA陶美术馆鸟瞰
项目以陶瓷面板包裹的波浪形屋顶为特色,成为这座中国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建筑。
UCCA陶美术馆屋顶

建筑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形态设计,旨在模仿山脉的轮廓,融合了该地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在这座山体形态的建筑中遍布开口,与附近的陶艺工厂和运河相连。

UCCA陶美术馆立面
UCCA 陶美术馆室内采用极具视觉标识的倒置贝壳状屋顶,该屋顶通过虚拟球体塑造,并由四层木格栅梁支撑。

UCCA陶美术馆屋顶内部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手工烧制的陶板,呈现出自然渐变的窑变色彩,这种设计方法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纹理和视觉表现。

UCCA陶美术馆屋顶纹理
这一设计被部分评论家誉为“对陶瓷文化的当代转译”,但也有人指责其“刻意复古”,将工业废墟美学包装为文化符号。
UCCA陶美术馆俯视
争议焦点聚集于 粗犷的材料语言是否与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定位冲突?“废墟感”是真实的历史叙事,还是消费主义的视觉游戏?
UCCA陶美术馆
有观众认为,美术馆的空间体验割裂了展品与环境的关联;而支持者则强调,这种“未完成感”恰恰是对景德镇陶瓷工业史的隐喻。
所以在地性建筑如何避免沦为符号拼贴?文化表达是否需要与功能体验深度绑定?  

UCCA陶美术馆



03

生态主义,还是商业噱头:

上海天安千树


上海天安千树立于苏州河畔,是一个综合功能开发项目,造型犹如一对由森林覆盖的山脉。

上海天安千树鸟瞰
项目占地15英亩,地处苏州河的一个转弯处。其北侧是河流,南侧是M50艺术园区,东侧为住宅区。

上海天安千树效果图
赫斯维克建筑事务所意在将这个废弃的、过去不易到达的早期工业场地面向城市开放。

▲形体起伏效果
与其采用典型的塔楼与裙楼造型,建筑师尝试将整个基地的景观拉出,从而打造全新的城市地形,即利用抬升的景观地形塑造建筑物所需的体积感。
400个露台+1000多棵树木,从空中俯瞰仿佛一座悬浮森林。

天安千树俯视效果
绿植与钢筋水泥的融合,模糊了建筑、花园和景观之间的界限。模仿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打造“会呼吸的建筑”。
赫斯维克在上海苏州河畔种下的“千棵树”,用2.5万株植物包裹商业综合体,却被戏称为“水泥坟场”。
天安千树细节
这个投资百亿的项目,暴露出生态建筑商业化的致命伤: 植物维护成本高昂、商业入驻率低、公共空间体验割裂。
▲现实 割裂感
争议焦点聚集于 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是否被夸大?建筑究竟是“自然共生”的试验场,还是地产营销的视觉奇观?

天安千树实拍
环保主义者指出,密集的混凝土结构本身与低碳理念相悖;而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则辩护称,天安千树试图重新定义“城市纪念碑”的意义。
所以, 当生态成为设计的口号,建筑如何平衡视觉冲击与可持续性?

天安千树实拍

结语

这三个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试图通过强烈的形式语言突破传统范式,却又因过度强调“概念”而陷入 实用性与真实性 的争议。

当代建筑正在经历一场“祛魅”运动:公众不再盲目崇拜明星建筑师的光环,转而用更理性的眼光审视设计的价值。

或许,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惊世骇俗的造型,而在于能否在争议中沉淀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答案。

设计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当我们在“突破”与“炒作”之间反复衡量时,或许更应思考: 建筑如何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而非一场自我感行为艺术?

编辑     王梓宇
责编      杨卓航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