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况
1
概况
![](https://fd.co188.com/group2/M01/7E/FF/rBJhaGednHyANAvsAAHZ057h3-c23.jpeg)
南河底村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古代晋豫商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政务沟通的休憩之处。据《凤台县志》记载,南河底村曾设有驿铺和营汛。驿铺即驿站,营汛即军队戍防地。时至今日,南河底村村落格局保存良好,沿街尚存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等,见证着古村落曾经的繁华。
▲ 村口
2
村落布局与风貌
2.1 古道为轴
泽州太行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之中,常在地势较平坦并临近水源的地方形成以古道为轴的带状村落空间。南河底村地处谷底,顺应山势而建,呈北高南低走势。
▲ 南河底村平面示意
村落商业沿贯穿南北的茶马古道延展,有河流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汇于村南的大箕河。河流在村中与古道的交汇处形成南北两社的分界,分界处古时建有“双阁”和戏台、更楼等地标性公共建筑。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古道为轴串联建筑组团的空间布局形态明显。目前“双阁”已毁,仅剩“双圈古井”“古双柳”和“更楼”等重要景观节点。
2.2 券阁为界
太行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因商业繁荣富庶,明末清初时经常受到匪患战乱骚扰,出于防御需要,村民往往自发在村口处修建券阁,有些还建有堡墙,形成保护村落的防御体系。券阁是一种上层阁楼、下层券门的建筑形制,作为村落的地标性公共建筑,在历史上具有防御或空间分界的作用。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南北阁均为上层阁楼、下层券门的建筑形制。上层阁楼用以供奉神灵,下层券门用以通行,同时具有瞭望功能,防御性较强。南阁上层为三大士殿和魁星楼,下层券门上刻有“南邻孔辙”四个大字,相传其南十里的天井关村是孔子回车处,故题字志之;北阁上层建有奶奶殿,下层为券门。村中河流向南汇入大箕河的通道也是一处券门,因用33层砖石筑成而取名三十三围券。
▲ 南阁北面(上)南阁南面(下)
2.3 合院为居
▲ 四合院轴测示意(左) 院落形制示意图 (右)
民居四合院形式主要是“四大八小”。“四大”主要是指分布在东、西、南、北四面的正房、厢房和倒座,“八小”是指在两侧分布的耳房,耳房的高度低于正房。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3
古村落文化价值特色
茶马古道建成后,晋豫两地贸易日益频繁,成群结对的外来商队经过南河底村,都要在此停留歇息,经此久矣,住宿、餐饮应运而生,人口逐渐递增,经济日渐繁荣,推进南河底村发展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典型的驿站性商道聚落,铸就了南河底村的特色商贸文化。许多店家为避免相互搅扰,影响生意,便沿路建房盖舍,各自凿井取水(目前仍保留有古井30多眼)。至今,村里仍有“住不完的河阳店,驮不完的清化货”之说。
3.2 宗教文化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3.3 建筑文化
南河底村现存古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二层砖瓦房为主,硬山居多,面向三里长街形成东西朝向的布局特征,建筑类型多为商住合一、前店后宅式院落。郭家大院是村中最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其形制俗称“七裹五”,是当地最高规格的民居四合院。院中坐落着两层楼的房屋,有上下厅房各七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四角有石梯,是晋东南地区最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院落建筑装饰精美,上下厅房均有精巧细致的木雕,分布在檐廊、斗拱、雀替等建筑构件上,窗户、墙面以及墀头等部位装饰有砖雕,内容多以吉祥图案、故事和福禄寿、动植物及琴棋书画等纹样为主。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木雕
4
保护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