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河底村
星星之火坠落
2025年02月06日 09:54:47
只看楼主

来源:城市规划

|

作者:点击关注 >

1  概况


1

 概况

南河底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古称河阳镇,也称河底镇,规模较大而分为南北两社,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河底村地处太行古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四周群山环绕,南有大箕河从西向东流过。        
          ▲            南河底村局部鸟瞰        

南河底村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古代晋豫商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政务沟通的休憩之处。据《凤台县志》记载,南河底村曾设有驿铺和营汛。驿铺即驿站,营汛即军队戍防地。时至今日,南河底村村落格局保存良好,沿街尚存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等,见证着古村落曾经的繁华。

▲  村口

2

    村落布局与风貌

2.1  古道为轴

泽州太行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之中,常在地势较平坦并临近水源的地方形成以古道为轴的带状村落空间。南河底村地处谷底,顺应山势而建,呈北高南低走势。

▲  南河底村平面示意

村落商业沿贯穿南北的茶马古道延展,有河流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汇于村南的大箕河。河流在村中与古道的交汇处形成南北两社的分界,分界处古时建有“双阁”和戏台、更楼等地标性公共建筑。

      ▲        戏台      
      ▲        更楼      

古道为轴串联建筑组团的空间布局形态明显。目前“双阁”已毁,仅剩“双圈古井”“古双柳”和“更楼”等重要景观节点。

 2.2  券阁为界

太行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因商业繁荣富庶,明末清初时经常受到匪患战乱骚扰,出于防御需要,村民往往自发在村口处修建券阁,有些还建有堡墙,形成保护村落的防御体系。券阁是一种上层阁楼、下层券门的建筑形制,作为村落的地标性公共建筑,在历史上具有防御或空间分界的作用。

南河底村茶马古道所在商业街俗称“三里长街”,长街南北两端分别建有南阁和北阁,划定了南河底村的南北界线。      
      ▲        三里长街      

南北阁均为上层阁楼、下层券门的建筑形制。上层阁楼用以供奉神灵,下层券门用以通行,同时具有瞭望功能,防御性较强。南阁上层为三大士殿和魁星楼,下层券门上刻有“南邻孔辙”四个大字,相传其南十里的天井关村是孔子回车处,故题字志之;北阁上层建有奶奶殿,下层为券门。村中河流向南汇入大箕河的通道也是一处券门,因用33层砖石筑成而取名三十三围券。

▲  南阁北面(上)南阁南面(下)

2.3  合院为居

三里长街沿街建筑密布,大多为合院型商铺和民居建筑,有剧院、戏院、舞楼等间杂其中。长街两边设有人行道,形成了商铺和车马道的过度空间。垂直于长街的方向有许多小街巷,穿过过街楼通向古道两侧的次要村落街道和宅院。      

▲  四合院轴测示意(左) 院落形制示意图 (右)

民居四合院形式主要是“四大八小”。“四大”主要是指分布在东、西、南、北四面的正房、厢房和倒座,“八小”是指在两侧分布的耳房,耳房的高度低于正房。

“四大八小”的院落呈方形,院中建筑均为两层的砖瓦房。根据长幼尊卑的原则,正房为家中长辈居住,雕刻装饰为全院建筑中最为精致,有的还会在正房上做前檐挑廊。两侧厢房由子女根据“哥东弟西”的习惯居住,在建筑装饰上也更为简单。      
      ▲        古道两侧建筑大门门头装饰      
倒座采光条件较差,一般为下人居所。院落的大门一般位于倒座或厢房东南侧的耳房。正房两侧的耳房一般用来做厨房或储藏室;有的正房两侧耳房会高于正房,作为风水楼或看家楼起瞭望防御作用,因类似于古代插花官帽故称为插花院。前店后宅的商铺一般由“四大八小”式民居合院演变而来。根据屋主经营内容不同,店铺与居住空间的占比有所不相同。屋主经营百货、茶馆、饭店等生意,店铺所占空间较小,以临街房屋为主;屋主经营客栈、娱乐性场所、手工作坊等商业,则店铺空间在院落中的占比可达3/4,除去临街房屋,还可占用院落两侧厢房。      
     
     
     
     

3

   古村落文化价值特色

3.1  商贸文化      

茶马古道建成后,晋豫两地贸易日益频繁,成群结对的外来商队经过南河底村,都要在此停留歇息,经此久矣,住宿、餐饮应运而生,人口逐渐递增,经济日渐繁荣,推进南河底村发展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典型的驿站性商道聚落,铸就了南河底村的特色商贸文化。许多店家为避免相互搅扰,影响生意,便沿路建房盖舍,各自凿井取水(目前仍保留有古井30多眼)。至今,村里仍有“住不完的河阳店,驮不完的清化货”之说。

3.2  宗教文化

随着商业往来的频繁,南河底村的宗教文化逐渐丰富,庙宇鳞次栉比,修建有三大士殿、关帝殿、魁星楼、文庙、武庙、祖师庙等。驿站间的商贸往来促进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多元交融,体现了村落  宗教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        佛龛      

3.3  建筑文化

南河底村现存古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二层砖瓦房为主,硬山居多,面向三里长街形成东西朝向的布局特征,建筑类型多为商住合一、前店后宅式院落。郭家大院是村中最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其形制俗称“七裹五”,是当地最高规格的民居四合院。院中坐落着两层楼的房屋,有上下厅房各七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四角有石梯,是晋东南地区最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

      ▲        郭家大院院内      

院落建筑装饰精美,上下厅房均有精巧细致的木雕,分布在檐廊、斗拱、雀替等建筑构件上,窗户、墙面以及墀头等部位装饰有砖雕,内容多以吉祥图案、故事和福禄寿、动植物及琴棋书画等纹样为主。

      ▲        墀头      

▲  木雕

     
     
     
     

4

   保护与建议

今天,南河底村清冷的街道与古时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时间的积淀,那些历史遗存和遗迹更显魅力。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应划定保护范围,对历史风貌建筑加大保护力度,修复破损历史建筑,控制不协调的新建筑,同时可对三里长街进行合理开发,恢复其商旅特色,探索村落稳步发展、特色商贸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