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界对宋朝的印象基本是经济政治“积贫积弱”,思想文化“造级之世”,其实不全然。宋代地盘虽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大量的桥梁涌现,留在传世珍品中的桥梁最多。 有宋一代,北宋168年,南宋153年,共有300多年的统治。继承前代,桥梁开启大规模建造时期,亦是有所创新。宋代的木石梁桥有其自己的特点。有些已消失的古桥可以从古画中窥见一斑。宋代吴江垂虹桥是木桥。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绘中部有亭的长桥,经考证,与文字对照,似即是这座桥,直是“千步修梁”,覆压在太湖的“万顷玻璨”之上。“倒影青奁”,成“风雨三江合,梯航百粤趋,封田连沮洳,鲛室乱鱼凫”之累,宋时吴人引以为荣。范成大官蜀,叹蜀桥不如垂虹。
长期以来,学界对宋朝的印象基本是经济政治“积贫积弱”,思想文化“造级之世”,其实不全然。宋代地盘虽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大量的桥梁涌现,留在传世珍品中的桥梁最多。
有宋一代,北宋168年,南宋153年,共有300多年的统治。继承前代,桥梁开启大规模建造时期,亦是有所创新。宋代的木石梁桥有其自己的特点。有些已消失的古桥可以从古画中窥见一斑。宋代吴江垂虹桥是木桥。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绘中部有亭的长桥,经考证,与文字对照,似即是这座桥,直是“千步修梁”,覆压在太湖的“万顷玻璨”之上。“倒影青奁”,成“风雨三江合,梯航百粤趋,封田连沮洳,鲛室乱鱼凫”之累,宋时吴人引以为荣。范成大官蜀,叹蜀桥不如垂虹。
图1-1-7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1-1-8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手绘局部)
北宋时徽宗朝画院张择端绘汴京清明池《龙舟竞渡图》上一座骆驰虹木梁柱桥,桥虽不算长,但造型直追汉唐。现代有学者认为此画为《清明上河图》卷后所遗失的部分。
图1-1-9北宋·张择端《龙舟竟渡图》
宋代木
工
技术“独步天下”,飞
檐远出、斗拱粗壮。
木梁长桥已多造桥屋,居浙江、福建较多,湖南、湖北其次。
秦汉复道,已入寻常百姓使用的道桥上。
宋将东晋起自山区的木伸臂梁——河历,由单跨变为多跨,由单伸臂变为双伸臂,不断增长桥长和桥跨。
从记录上看,有根据的闽浙主要宋代木伸臂梁有12座,其中,年代较早的是宋乾道初(约1165)的福建建瓯平政桥,即便不一定是最早的一座,但从此木伸臂梁由山区走向平原可为佐证。
石桥也方兴未艾,福建建造了很多石梁石墩桥。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漳州一年内造桥35座。《泉州府志》〖13〗载宋桥有110座之多,起自宋太祖建隆年间(公元960年——963年,迄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其中大部分建于公元11,12世纪。
最著名的是皇祐五年(1054)至嘉祜四年(1059)的福建泉州万安桥;最长的是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所建长达五里的泉州安平桥。石工最巨大的是石梁重达200吨、计有45根之多的漳州虎渡桥。因为是石桥,至今都还存在(或部分留存),并加以复原保护。只可惜虎渡桥破坏严重,不在其例。福建石梁墩桥构造简单,是“万指琢山”、“精卫填海”的浩大工程,大部分跨过较浅的河道入海口,沙层深厚之处,或用抛石,或用睡木扩大基础的方法建成。并且开创了“种蛎于础以为固”的以海生介类胶结基石的方法,为桥梁史上新奇的一页。
宋代石拱桥已很普及。长大的石拱联拱桥有宋·政和四年(1114)宋升命董士勉所作洛阳洛水天津桥,及宋、金对峙时,金明昌三年(即南宋绍熙三年,1192)所建北京卢沟桥,铁石并用,坚实无比,至今800余年而不坏。敞肩圆弧拱桥方面,则有金大定五年(1165)至明昌二年(1192),即南宋乾道元年至绍熙二年建成的山西晋城景德桥等。
宋时第一次出现了新颖的木拱桥,近代学者唐寰澄为研究该桥第一人,据文献记载取名之曰“贯木拱”。贯木拱首见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宋代汴京虹桥。贯插众木成拱而无柱,可一跨过河,避免船撞。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野史记载这种桥的发明,创始自宋明道中(1032-1033)夏竦守青州(今山东益都)时“牢城废(残疾人)卒”所创。《宋史·明记》为宋皇祐元年(1049)陈希亮在宿州(今安徽宿县)所创。唐寰澄著书时曾至两处寻根,都没发现新的记载和实物,且连汴桥亦早无痕迹。初以野史所述为主,后细读正史,对青州之说,在时间上也产生疑窦,乃以正史为准。南宋建都临安,经济建设偏于东南,贯木拱的技术便南传、改进、建在今闽、浙山区。
图1-1-10北宋·张择瑞《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
经从全国各地收集的现存木拱桥结构一一加以分析,乃见木拱的演进过程和完整的变化系统,并且和中国石拱桥的演进有横向联系,饶有趣味资料,事详见唐寰澄《中国木拱桥》一书。
对汴水虹桥和闽浙木拱桥,是叫“贯木拱桥”还是“编木拱桥”准确,在三代古桥研究学者中有过一番学术争论,其代表人物是第一代是唐寰澄,第二代是南京大学建筑历史教授赵辰,第三代是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副教授刘妍。
唐寰澄根据宋·王闢之撰《渑水燕谈录·卷八·事誌》〖14〗〔作于绍圣二年(1095) 〕中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礨巨石固其岸,
取大木数十相贯 ,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屡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取“大木数十相贯”来命名汴水虹桥为“贯木拱桥”,有理有据。
根据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二册·方域十三·桥梁》〖15〗〔清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记载“天禧元年(1017)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初内殿承制魏化基言: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此桥木式,
编木为之 ,钉贯其中。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至是三司度所废工逾三倍,乃请罢之。”
取“编木为之” 来命名汴水虹桥为“编木拱桥”,亦有理有据。并认为“编木”包涵了“贯木”。
再让我们来看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16〗对“贯”“编”是如何定义的。
①穿钱的绳子。《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后汉书·翟酺传》:“至仓谷腐而不可食,钱贯朽而不可校。”引穿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贯。《魏书·徐謇传》:“食邑五百户,赐钱一万贯”指穿成串的东西。《北史·赵柔传》:“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
②穿连。屈原《离骚》:“擥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蘂。”《史记·乐书》:“累累乎殷如贯珠。”又射中,穿透。《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造兮,射则贯兮。”《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③贯通,通晓。《战国策·楚策四》:“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后汉书·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④条理。《荀子·天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汉书?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⑤事例,常例。《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仍:沿袭。)《吕氏春秋·过理》:“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
⑥服事,侍奉。《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⑦惯,习惯。后作“惯”。《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论衡·定贤》:“贯于俗者,则谓礼为非。”又熟习,熟练。《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⑧籍贯,出生地或世代居住之地。李隆基《放还老病军土诏》:“诸军行人皆远离乡贯,扦彼疆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⑨古国名。在今山东曹县南。《礼记·明堂位》:“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①古代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引书或书的一部分。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诗:“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疴。”又量词。《汉书·张良传》:“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晚识李兼孟达于金陵,出唐人诗一编,乃其八世祖推官公《披沙集》也。”
②按次序排列。《战国策·楚策一》:“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
③编联。《汉书·路温舒传》:“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④编写。《庄子·大宗师》:“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⑤编织,编结。《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⑥编人户籍。《荀子·儒效》:“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
从上可以看出实际并没有“编”可以包涵“贯”之意。贯木拱桥中的拱骨与横梁有相互叠加,但没有重复叠加,即没有“编”,相对各独立构建来说都是一“贯”到头的。
宋代在西南继续应用索桥,其著者为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的四川灌县都江堰评事桥,这是一座多孔连续并列竹索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这样造型的桥梁。
浮桥建设,宋时也许比哪一朝都多。宋开国之初,北宋开宝七年(974),以樊若水长江上的安徽当涂采石浮桥进兵,消灭了南唐后主。
北宋期间,黄河上先后造过保德浮桥(咸平五年,1002)、安乡和永宁关浮桥(熙宁六年,1073)、滑州浮桥(元丰四年,1081)、大侄山浮桥(政和五年,1115)等新的浮桥。浮桥本身也有所创造,如滑州浮桥用脚船逐节升降路面成通航浮桥;广东惠州东新桥以“机牙伸缩”;浙江临海中津浮桥采用柱、筏、楗构成活动升降的引道的潮汐浮桥。
全国城镇桥梁,在宋时多数先造浮桥,后改石桥。其中尤著者为广东潮州广济桥,此桥由浮桥逐步自岸至河中改建为石桥,最后留下中间深水槽一段不易解决,成为一座别致的石桥和浮桥相结合的桥梁。
图1-1-11广东潮州古城图(清·湘子桥)
宋元之争,元世祖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自青山矶架浮桥下鄂州(今武昌);
德祐元年(1275)元军又自湖口架浮桥下九江。
然后挥兵东下,破池州宋贾似道横江战舰。
遂下江南,亡南宋,覆国亦自浮桥。
这和汉兴于栈亦亡于栈相似。
桥梁无知,兴亡在人,手段人人会用,事在凑巧而已。
桥梁管理宋循唐制,“工部掌天下城郭、宫室、舟车、器械、符印、钱币、山泽、苑囿、河渠之政。……凡道路津梁,以时修治。”其养护管理费用,规定“凡营缮岁计所用财物、关度支和市其工料,则饰少府将作监,检计其所用多寡之数,凡百工其役有程,而善否则有偿罚”。
《五代会要》〖17〗记载: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八月,“敕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有违犯者,科违敕之罪。”这也是早期记录的交通法规,宋代对此一法规极为重视,大理寺正孔承恭上奏太宗,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赵光义御笔书写的“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太宗准奏诏:“处处衡肆刻榜”。陕西略阳、福建松溪均发现有此碑铭。“少避长”,这是当今也应遵守的公共道德。“轻避重,去避来”,当今的交通规则也加以借鉴。《宋会要·方城》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诏令“河北,此岁积雨坏道路,其堑官路两旁,阔五尺,深七尺,以泄水潦”。这是雨季采取保护道路的措施。
可见,宋时桥梁管理自上而下,从制度到经费到技术都有条有理,也正是其经济繁荣的一种体现。
作者简介
张方 博士 硕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分会理事会专家组专家;首批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茅以升基金会古桥研究会研究员;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决策咨询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首批教学设计师;国家教学成果奖、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奖获得者。在长期从事的研究方向:既有桥梁结构的检测、评估和加固、土木工程智能设计建造和健康监测的基础上,于2013年开始从事桥梁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编撰《中国桥梁史典》(川渝卷)(长江出版集团)等古桥研究和保护专著。
唐浩 ,唐寰澄之长子,1975年参加大桥工程局勘察设计处工作,茅以升基金会古桥研究会研究员,工程师。廣播電視大學1979級,武汉大学2002级EMBA。多年协助其父亲开展中国古桥的研究和中国桥梁历史的研究。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湖北古桥》《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二·江桥古今》《长江流域的舟船桥梁》《中国桥梁技术史·古代卷(二冊)》《中西方石拱橋》《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唐寰澄部分)《长江桥梁建设70年》。协助出版唐寰澄的著作有《桥梁漫笔》《大家小书·世界桥梁趣谈》、《橋梁的故事》《橋之魅-如何欣賞一座橋》、《唐寰澄文集(三冊)》等著作。正在參與編著《中國橋梁史典》(二十四冊)、《中國長江橋梁志》(三冊)。
牟兆祥 (1986~),男,河北衡水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桥梁设计与古桥研究,曾获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奖4项,获权专利1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编写《中国铁路桥梁》,于《中国古桥学》发表古桥研究文章3篇,所撰《巨龙卧波国脉兴》收录于《当惊世界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