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难点痛点治理措施管理措施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5年02月06日 20:14:36
来自于固废处理
只看楼主

河道治理难点/痛点/治理措施/管理措施 一、河道治理的难点痛点 1.防洪安全隐患 全球气候变化致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河道原有的防洪能力难以应对,洪水漫溢风险加大,严重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河道采砂,导致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断面缩小,再加上河道内存在违章建筑、拦河渔网等障碍物,阻碍了洪水的顺畅排泄,进一步加剧了防洪压力。 2.水资源短缺困境 在时间分布上,降水集中在雨季,其他时段降水稀少,导致河道径流量季节变化悬殊;空间分布上,不同地区水资源量差异显著,部分地区河道水量匮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攀升,对有限的河道水资源竞争激烈,生态用水常被挤占,致使河道生态功能退化。

河道治理难点/痛点/治理措施/管理措施

一、河道治理的难点痛点

1.防洪安全隐患

全球气候变化致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河道原有的防洪能力难以应对,洪水漫溢风险加大,严重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河道采砂,导致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断面缩小,再加上河道内存在违章建筑、拦河渔网等障碍物,阻碍了洪水的顺畅排泄,进一步加剧了防洪压力。

2.水资源短缺困境

在时间分布上,降水集中在雨季,其他时段降水稀少,导致河道径流量季节变化悬殊;空间分布上,不同地区水资源量差异显著,部分地区河道水量匮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攀升,对有限的河道水资源竞争激烈,生态用水常被挤占,致使河道生态功能退化。

3.管理体制缺陷

现行的河道治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空白,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如河道生态破坏的责任界定、生态补偿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给执法和治理工作带来困难。部分地区在河道管理中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查和监测方式,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难以实时、准确地掌握河道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等变化情况,影响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同时,跨区域河道涉及多个行政区域,上下游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合力。

二、河道治理方式

1.工程治理措施

1.河道清淤

 

河道长时间运行后,河底会积累大量淤泥,这些淤泥不仅会降低河道的行洪能力,还会释放污染物影响水质。清淤工程通过机械或水力方式,将河底的淤泥清除。比如使用挖泥船,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绞吸式、耙吸式等不同类型的挖泥船。绞吸式挖泥船适合挖掘较软的淤泥,能将淤泥通过管道吸起并输送到指定地点;耙吸式挖泥船则适用于较大范围和较深水域的清淤工作 ,可在航行过程中进行耙吸作业。清出的淤泥还需合理处置,避免二次污染,如用于土地改良、制作建筑材料等。

2.生态护岸建设

 

传统的硬质护岸虽然能起到防洪作用,但破坏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联系。生态护岸则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如格宾石笼、生态混凝土等。格宾石笼由镀锌钢丝编织成网笼,内装石块,既能抗冲刷,又能让水和土壤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空间;生态混凝土具有多孔结构,植物根系可以生长其中,不仅稳固护岸,还能美化环境,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3.调蓄工程建设


在河道周边合适位置建设蓄水池、人工湿地等调蓄设施。在雨季,这些设施可以储存多余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旱季时,再将储存的水释放回河道,维持河道的基本水量。人工湿地还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进一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4.截污削减


这是河道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将分散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收集起来,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于难以接入管网的分散式污水源,可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要求其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从源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2.生物治理措施

1.水生动物投放


合理投放水生动物有助于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它们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可以有效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投放螺蛳、河蚌等底栖生物,它们能摄食有机碎屑,改善底质环境,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微生物强化处理


除了常规的微生物菌剂投放,还可以采用生物膜技术。在河道中设置生物填料,使微生物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其中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代谢。这种技术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增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而且生物膜相对稳定,不易受水流等因素的影响。

3.物理曝气


物理曝气是通过机械手段向水体中引入空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治理措施。常见的方式有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鼓风曝气利用鼓风机将空气通过管道和曝气头送入水体底部,微小气泡上升过程中,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实现水体充氧;机械曝气则是利用叶轮、转刷等机械设备,通过搅拌水体,使水面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氧气溶解。充足的溶解氧能为好氧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加速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分解转化,有效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4.水生植物种植


在河道中科学种植水生植物是改善河道生态的重要举措。像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它们扎根于水底,茎叶部分挺出水面,庞大的根系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营养物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增强水体净化能力。睡莲、浮萍等浮叶和漂浮植物,能够遮挡阳光,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沉水植物如苦草、金鱼藻等,能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下生态环境,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3.水资源调配措施--引水换水

 

当河道自身水量不足、自净能力差时,可从其他水源地引入清洁水。比如从附近的水库、湖泊或其他水质较好的河道调水,通过合理的水利设施,如泵站、水闸等,将水引入目标河道。引水换水能够稀释河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增加河道的水量和流动性,改善河道的水动力条件,促进水体更新,从而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的供水能力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可持续利用。

4.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辅助手段。针对水体中某些超标污染物,可投加化学药剂进行处理。例如,当水体中磷含量过高引发富营养化时,投加铝盐、铁盐等化学絮凝剂,使磷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降低水体中磷的浓度。对于一些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可添加化学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不过,化学治理要严格控制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方式,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需结合其他治理措施,综合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

三、管理措施

1.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河道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在河道沿线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水位、流量、气象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平台。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河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水质恶化、洪水风险等,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河道中的违法排污、非法采砂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2.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建立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渠道,如设立举报热线、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公众听证会等。鼓励公众对河道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一定奖励。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河道巡查、垃圾清理等活动,增强公众对河道治理的责任感和参与度。在重大河道治理项目决策前,组织公众听证会,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治理方案更符合公众利益和实际需求。

3.流域协同治理

对于跨区域的河道,建立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成立流域治理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治理规划和标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上下游污染治理责任划分、水资源分配等。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流域内数据、技术、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共同推进河道治理工作。

 

 


8c8a973d1d0f7ecf27e5.doc
1.4 M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5年02月08日 20:40:48
2楼

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成立流域治理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治理规划和标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上下游污染治理责任划分、水资源分配等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