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纳福启新程。值此蛇年新春来临之际, 《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毛志兵 为大家带来2025年新春寄语。
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纳福启新程。值此蛇年新春来临之际, 《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毛志兵 为大家带来2025年新春寄语。
毛志兵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施工技术(中英文)》编委会主任委员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大国间在政治、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愈演愈烈,未来发展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载体,建筑业近年来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但同时受房地产经济低迷、地方政府化债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提升和企业优胜劣汰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建筑行业“大考”势在必行的趋势下,唯有 加快推动科技和管理的系统创新,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工程建设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才能实现产业经济持续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对于建筑业而言, 新质生产力要依靠科技和管理系统创新 ,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通过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获取范围更广的劳动对象,持续提升工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成本,实现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和产业深度转型,形成更优于传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当前我国建筑业总体上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存在着产业大而不强、细而不专,建设组织方式仍然落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工程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生产工业化水平仍不够精益,产业工人素质偏低且结构老化,监管体制机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端到体激发技术和产业变革,驱动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三造”融合“四化”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如何借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这“三造”融合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实现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和国际化“四化”协同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将是做强做优中国建造,迈向建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造”融合创新是行业变革的关键支点,“制造+创造+建造”是决定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基因。 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建筑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仍比较落后,还没有真正完成建筑工业化。从横向比较来看,制造业技术先进性已经显著领先于建筑业,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制造业技术向建筑业外溢、转移和扩散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推动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的融合创新,探索 “研发+设计+制造+建造+服务” 高度集成的新生产与服务体系,是当前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现代化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
“四化”协同发展代表了行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 从生产方式看,新型建造方式落脚点主要体现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将推动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 三全升级 ”,促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 三新驱动 ”,并在工程建设模式与标准等方面推动国际化发展。
●绿色化是落实新理念的重要要求
建筑业必须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发展的老路,落实低碳化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绿色建造,加快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新能源更广泛的利用,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的资源与环境效率,走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道路,助力我国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工业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造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助力城市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加快探索推动新一代装配式建筑-模块化集成建筑MiC等先进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积极抢占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全球技术制高点,向着真正实现 技术驱动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 加快迈进。
●智慧化是提升工程效率的关键驱动
当今时代是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的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等新一代AI技术的加速迭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向着算法驱动、模型驱动的方向转型。因此,结合工程建造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力推动BIM、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创新与工程应用,将是下一阶段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国际化是工程建设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
自“十三五”以来,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加强了对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国际化工程建造模式的政策支持与试点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仍将持续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促进工程建设模式以及建设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中国建筑业在“一带一路”等海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释放建筑业产业链优势,带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更好地走出去。
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材料、产品、工艺、装备
材料、产品、工艺和装备对工程建造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未来很长时期都将是工程建造领域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 一方面,材料和产品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对建筑品质、建造成本、节能减排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或影响。 当前消减工程建造质量通病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技术层面诸如混凝土开裂、保温、防水等诸多质量问题与材料性能及工艺息息相关,诸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新型隔热保温一体化材料、新型防水及环保涂料、系统性门窗、BIPV光伏组件等新材料新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非常有必要大力推动新型建材与产品的研发、示范与推广,促进工程建造品质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另一方面,工艺和装备是工程建造过程的核心要素,对建造效率、质量和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工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工艺技术、工艺管理、工艺装备、工人技能、工艺材料等要素,是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科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保障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工作。装备是工程建造实现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真正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的关键要素,是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现场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依赖大量工人投入等问题的核心路径,也是解决大量预制工厂存在的简单把施工现场搬进工厂等粗放式生产问题的关键。为此, 要紧密结合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作业场景,加快研发推广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工程(厂)装备,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工地,系统性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行业科技创新的原则——向新、向好、向真、向善
对建筑业而言,推动科技创新需秉承以下原则。
● 科技向新 科技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的颠覆。建造科技创新要鼓励原始创新,从“0”突破到“1”,从“1”进一步发展到“无穷”,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多普勒效应”;建造科技创新坚持集成创新,对设备、工艺、技术等开展优化组合、互嵌融通,催生更多优质、先进的建造生产力。
●科技向好 建造科技创新要服务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践行为人民建好房的理念。李强总理在调研中国建筑科技展时强调,当前我国住房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以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为导向,从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适老化、儿童友好等新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既要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要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科技向真 建造科技创新要秉承第一性原理,从事物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出发,形成严密的科学逻辑,求真务实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综合效益,避免科技创新走向“中看不中用”的发展误区。
●科技向善 科技已进入加速变革新时代,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迭代,在助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大数据杀熟等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向善的科学伦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求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辅相成,不能割裂,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企业主导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要深化工程建设体制改革。我国建筑业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建设体制到借鉴“鲁布革”项目法经验,再到工程建设招投标等的一系列体制变革。当前阶段,我国正在推动 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国际化 “四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建造方式,革新传统建造。我们需要关注到,新型建造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在管理逻辑上存在诸多区别,为此需要系统性变革工程承包方式、设计施工监管体系、工程造价体系等,形成与新型建造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以更好顺应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形成与之更适应的生产关系。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 大力发展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 。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促进六个“转变”,即由追求规模向追求品质转变,由追求速度向创造价值转变,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由管理分散向管理集约转变,由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科技赋能,数智转型,绿色低碳,从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品质,不断扩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空间, 建筑业正在开辟新天地,绘就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