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全文公布,《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旺德府y18
2025年02月08日 09:30:37
来自于时事快讯
只看楼主

来源:工程壹家

|

作者:李尚持

2月6日, 杭州市政府网站正式发布《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晋升为“东部中心城市”的杭州首部国土空间规划终于揭开了面纱!


2月6日, 杭州市政府网站正式发布《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晋升为“东部中心城市”的杭州首部国土空间规划终于揭开了面纱!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营造创新创业生态,集聚优质高教资源和科创资源,吸引科创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发展商贸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平台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集聚智慧消费、时尚消费等功能。 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国际化为引领,推进杭州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加强国际交往,展现东方文化魅力。

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

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杭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4.4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5.1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693.5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47.90平方千米以内。

主体功能区

杭州市涉及重点生态地区、城市化优势地区和城市化潜力地区。重点生态地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准入管理,控减国土开发强度,推进生态修复,兼顾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价值实现,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城市化优势地区推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人口、产业集聚,加大空间要素保障,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潜力地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分类引导县城城区、乡镇集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空间要素布局优化。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构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国土空间结构,形成东西并进、南北互动的市域一体化格局。
一主,即主城。 主城即中心城区,是杭州体现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会职能、彰显世界名城魅力的核心地区。
六辅,即辅城。 包括萧山、良渚、临平、钱塘、富阳、临安六大辅城,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综合性城区。
三城,即县城。 包括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的县城,是杭州西部地区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综合性城市。
三江, 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重点保护三江及其支流等大型水体及两岸生态系统。
两脉, 即白际山-天目山、千里岗-龙门山两支大型山脉。维育大型山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保护屏障作用。
八带, 即由城市周边生态开敞空间构成的八条生态带。严格管控城市开发活动,为组团式布局提供隔离与缓冲空间。

合理引导和调控人口规模

到2035年,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500万以内,城镇化率达到90%左右,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000万。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杭州市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条件与城市发展需求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在市域层面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5类规划一级分区,实现规划分区全覆盖。完善从规划一级分区、规划二级分区到用地用海分类的分级传导,逐步细化明确全域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和主导功能,实现国土空间综合效益最优化。
生态控制区应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限制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前提下可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等建设活动。乡村发展区应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统筹开展农村居民点及配套服务设施、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外零星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休闲旅游等建设活动。

构建“三区一带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三区。 即东部水网平原农业区、中部低丘河谷农业区、西部山地丘陵农业区。东部水网平原农业区包括钱塘东部、萧山东部、临平西北部、余杭东北部,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统筹发展规模化都市农业;中部低丘河谷农业区包括富阳、桐庐和萧山南部,利用园地等推进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发展;西部山地丘陵农业区包括临安、余杭西部、淳安和建德,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一带。 即三江特色河谷农业带。推进优势农业适度集聚,推行生态化耕作方式,协调农业发展与流域生态保护。
多点。 即多个现代农业园。发展绿色科技型现代农业,加强与文化、科普、休闲等功能融合。

锚固生态空间格局

锚固“蓝心绿底、三江两脉、绿楔融城”的生态空间格局。
蓝心绿底。 蓝心即千岛湖及其汇水地区构成的生态涵养核心。保护千岛湖水源涵养区,保障长三角区域水源安全。
绿底即自然生态基底。 严格控制山地丘陵地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加强生态保育修复,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三江两脉。 三江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保护三江及其支流等大型水体及两岸生态系统,提升洪水调蓄和水质净化能力。两脉即白际山-天目山、千里岗-龙门山两支大型山
脉。维育大型山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防范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
绿楔融城。 绿楔即城市周边八条生态带和城市蓝绿生态网络。八条生态带包括运河-半山生态带、东明山-良渚生态带、径山-苕溪生态带、西山-西湖生态带、石牛山-三江汇生态带、青化山-浦阳江生态带、萧东田园生态带、江海湿地生态带。城市蓝绿生态网络由河道、绿带等构成。结合生态带、城市蓝绿生态网络布局建设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城市局部热岛效应,增加绿色宜人的休闲空间。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主城-辅城-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主城。由上城、拱墅、西湖、滨江四区及萧山、余杭、临平、钱塘紧密联动的重点板块组成,突出创新研发、金融服务、高端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交通枢纽等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居住功能布局,适当疏解过高密度地区人口,保护老城(即历史城区)格局肌理,提升老城活力,引导人口和岗位向主城新建地区集聚,提高主城人口承载能力。
辅城。包括萧山、良渚、临平、钱塘、富阳、临安六大辅城。萧山辅城由萧山城区、湘湖板块、空港板块等组成,良渚辅城由良渚板块、瓶窑板块、老余杭、南湖板块等组成,临平辅城由临平城区、临平经开区等组成,钱塘辅城由江海之城、钱塘站高铁新城等组成,富阳辅城由富阳城区、富春湾新城等组成,临安辅城由临安城区、青山湖科技城等组成。
辅城承担主城功能外溢,是辐射周边区域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增强产业功能,增加产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新增人口。
县城。包括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城,重点布局环境友好型产业,做强生态涵养、休闲旅游、会议度假等功能,新增建设用地资源要素向县城集聚,增加城镇产业和公共服务用地,推进县域人口城镇化。
重点镇。包括20个重点镇,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其对周边乡镇地区的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吸引周边村民城镇化。
一般镇。包括71个一般镇,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实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中心是承担综合服务功能和差异化服务职能 的城市功能节点。构建“全球城市功能中心、都市综合服务 中心、都市特色服务中心”公共中心体系,推动城市中心提 质扩容,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区域服务能级。加强轨道 交通枢纽对各级公共中心的支撑,促进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 向各类公共中心集聚。
全球城市功能中心 。承担杭州参与国际竞合、彰显国际 影响力功能,包括 武林湖滨中心、钱江两岸中心、城西科创中心 3处。
都市综合服务中心。 承担综合性公共服务和商务服务功 能,结合主城、辅城及县城的重大战略地区和重要功能板块 布局,共设置20处。
都市特色服务中心。承担区域性特色化、专业化服务职能,主要结合重点产业平台布局,支撑杭州科技创新和制造 业深度融合,共设置10处。

历史文化保护总体格局

形成“一城三世遗、六廊多要素”的总体结构。
一城为杭州历史城区,三世遗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3处世界遗产,六廊为6条遗产富集的线性文化廊道,多要素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航空系统

提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枢纽功能。 提高机场设施规模与保障能力,扩建机场飞行区,加快建设第三、第四跑道项目及配套工程,完善航站区、货运区布局;增加机场东南侧集疏运道路,加强机场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接驳。到2035年,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9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230万吨,出入境客流比例达到20%以上。
完善通用机场布局。 在现状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基础上,在富阳、临安、桐庐、淳安等地增设通用机场,提高城市应急救援保障、森林防火等能力与效率。

铁路系统

高速铁路。   构建多向辐射的高速铁路通道,形成辐射全省、快连长三角、通达全国的高铁网络。东北方向增加上海经乍浦至杭州铁路和上海至杭州、苏州至杭州等城际铁路,预控上海方向超高速铁路建设空间;西北方向增加南京至杭州铁路二通道、杭州至临安至绩溪铁路;东南方向增加杭温铁路、杭州至宁波城际铁路;西南方向增加杭衢铁路、金建铁路。新建望江门铁路越江通道等联络线,扩建艮山门动车所,新建杭州西动车所和江东动车存车场。
普速铁路。 增加杭州湾货运铁路,外迁中心城区铁路货运,逐步搬迁客车机务、车辆设施至杭州南站,铁路望江门道口以南的浙赣线铁路以及场站设施转化为城市功能。
市域(郊)铁路。优先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发展市域(郊)铁路。新增杭州至德清市域铁路、下沙至长安市域铁路等。
铁路客货运枢纽。 构建杭州东站、杭州西站、杭州站、杭州南站、钱塘站为主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萧山机场站预留发展为空铁联运重要客运节点的条件。新增星桥普铁货运站,建设江东公铁水联运枢纽,预留仓前、江东动车货运基地。

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网。 构建“两环十三射五连”高速公路网络。新增扬州至乐清高速(杭州段)、杭州至上饶高速,分段启动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立体化快速化改造。到203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千米。
普通国省道网。 提高普通国省道对乡镇、开发区(园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的覆盖水平,鼓励城镇内部的公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设。到2035年,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到2000千米。

内河航运

推进骨干航道扩容提升。 提高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钱塘江、杭湖锡线、杭申线等航道等级,预留杭甬运河萧绍段复线建设空间。
优化内河作业区布局。 优化完善杭州港作业区功能布局,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完善中心城区文化交往、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高端商务等城市核心功能,强化辐射能级。
老城重点建设国际化旅游休闲中心和消费中心,持续放大西湖的文化影响力,活化展示南宋临安城遗址的历史格局和重要节点,形成旅游观光、城市体验、文化交往、时尚消费的窗口。
中心城区东部重点建设门户枢纽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平台,提升钱江新城、钱江新城二期、东部湾新城的金融服务、高端商务、对外贸易功能;促进下沙板块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完善杭州东站地区门户枢纽功能;做强九堡乔司地区贸易集散中心功能。
中心城区南部重点建设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和浙商企业总部中心,加强滨江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钱江世纪城浙商总部基地和商务办公功能,举办国际会展演艺、体育赛事和文化交往活动。
中心城区西部重点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省科教中心,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引擎,加强杭州西站地区门户交往功能,培育城西文教区创新生态网络。
中心城区北部重点建设东方文化交往平台,加快建设大城北地区,推进杭钢等地区功能转型,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公共交通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车为特色的公共交通系统。
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的轨道交通线网。 增加快速联系都市圈的市域(郊)铁路,增加主城与辅城之间的轨道快线,加密主城的轨道普线,补充重点战略板块的轨道局域线,在城市公共中心、铁路客运站等地区设置轨道站点。到2035年,实现主城与辅城45分钟可达、与门户枢纽30分钟可达。
保障常规公交基础设施空间。 引导主城的公交场站复合化综合开发,增加辅城的公交场站设施供给,保障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设施空间。

道路网络

促进高快速路网一体化。 构建“三环八横五纵十三射多连”高快速路网,支撑主城与辅城融合发展,加强辅城之间快速联系,推动辅城快速路成环成网,实施主城快速路网瓶颈节点改造。
加强主干路网布局。 完善城西科创大走廊、临空经济示范区、临平数智城、大城北等重点战略板块的主干路网布局。提升I 级主干路网效能,分流快速路系统中的部分中长距离交通。
加密次干路和支路网。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结合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加次支路网,改善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

静态交通

有效保障基本停车需求。 通过内部挖潜增效、规范管理、共享停车等手段,改善老旧小区等基本车位供给。
合理满足出行停车需求。 控制主城公共交通发达地区办公、商业等出行车位供给规模;在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客运枢纽等配套停车换乘(P+R)设施。

慢行交通

提升慢行网络密度和连续性。 提高城市公共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慢行网络密度。优先保障各级城市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空间,增加跨钱塘江慢行通道。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筑连廊、地下通道、非机动车停放等配套接驳设施。引导“公交+慢行”的绿色低碳交通出行方式。
改善慢行空间品质。 实施慢行友好的道路空间设计和改造,加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所建设。

货运交通

集中建设物流园区。 结合机场、内河作业区、铁路货站,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东部、钱塘东部、临平北部、萧山南部、富阳西部规划布局物流园区,建设空港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海宁、桐乡、德清等毗
邻地区协同打造物流枢纽集群。 均衡布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主城外增加星桥、半山、玲珑等物流中心。沿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布局服务主城的配送中心,在辅城、县城、重点镇的主要出入口布置服务当地货物集散的配送中心。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