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结构计算案例分析,实力超乎想象!
阿狸粑粑与企鹅
2025年02月08日 09:54:31
只看楼主

来源:结构设计

|

作者:一级结构工程师

来源 :结构师之家 公众号 听说DeepSeek也能做结构设计了,忍不住的赶紧的实操的了一把,确实有许多惊喜。 本次利用DeepSeek对柱在轴压力作用下进行配筋验算,通过给定的条件不同,进行了以下三轮分析。 第一轮条件:轴力设计值为350kN,C30混凝土柱配筋配置 分析: 1.从设计流程步骤来讲,过程无可挑剔;

来源 结构师之家 公众号

听说DeepSeek也能做结构设计了,忍不住的赶紧的实操的了一把,确实有许多惊喜。 本次利用DeepSeek对柱在轴压力作用下进行配筋验算,通过给定的条件不同,进行了以下三轮分析。

第一轮条件:轴力设计值为350kN,C30混凝土柱配筋配置

分析:
1.从设计流程步骤来讲,过程无可挑剔;
2.Ai不只是按部就班,还能主动思考,如自行假定柱子截面(题目中故意没给定截面);
3.需要多步求解或查询的参数取值有点粗糙(如稳定系数、配筋率),未进行人机交互环节讨论。  

第二轮条件:轴力设计值为350kN,C30混凝土300x300柱配筋配置(增设柱截面)


第三轮条件:   轴力设计值为350kN,C30混凝土300x300框架柱配筋配置(补充框架柱条件)

首先,Ai给到的是一段深刻思考的内容,如下所示:

好的,用户再次询问轴力设计值为350kN的C30混凝土300x300框架柱的配筋配置。之前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但这次用户特别提到是“框架柱”,这可能意味着需要考虑压弯构件的情况,而不仅仅是轴心受压。我需要仔细分析用户的需求。

首先,回顾之前的回答,用户的问题是关于轴心受压柱的配筋,当时计算发现仅混凝土就能满足承载力,但需要按最小配筋率配置。 但框架柱通常属于偏心受压构件,因为存在弯矩作用,可能用户之前的提问遗漏了弯矩,或者这次需要更详细地考虑框架柱的特性。

接下来,我需要确认用户是否了解框架柱与普通柱的区别。框架柱在结构中通常承受轴向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在地震或风荷载下会有弯矩。因此,设计时不能仅按轴心受压计算,必须考虑偏心受压的情况。用户可能之前的问题没有明确说明,导致之前的回答仅针对轴心受压,而这次需要更全面的分析。

用户可能是一名结构工程师或学生,正在设计一个框架结构中的柱子,可能之前仅考虑了轴力,现在意识到需要包括弯矩的影响。或者用户可能之前的问题存在信息不全,现在补充了“框架柱”这一关键点,希望得到更准确的设计方案。

需要检查规范中的要求,尤其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规定。框架柱的最小配筋率可能有所不同,同时需要计算弯矩的影响。如果用户没有提供弯矩值,可能需要假设或指出需要更多的信息。但用户只给出了轴力设计值,可能仍希望按轴心受压设计,但作为框架柱,规范可能有不同的构造要求,比如最小配筋率更高,箍筋要求更严格等。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指出,作为框架柱,通常需要考虑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但在轴力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近似按轴心受压设计,但构造要求需符合框架柱的规定。例如,框架柱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为0.7%或更高,而不是普通柱的0.6%。需要查阅规范确认这一点。

查阅GB50010-2010(2015年版)第11章关于抗震设计的内容,框架柱的最小总配筋率根据抗震等级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用户未说明抗震等级,可能需要按非抗震设计考虑,或者提示用户补充信息。假设为非抗震设计,框架柱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仍为0.6%,但构造要求如箍筋间距和直径可能更严格。

另外,框架柱的箍筋需要满足加密区的要求,尤其是在节点附近。如果用户未说明抗震等级,可能需要按一般情况处理,但至少需满足规范中的构造要求,如箍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150mm等。

总结来说,用户的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是否考虑抗震设计,是否有弯矩作用,或者是否仅按轴心受压设计但作为框架柱需满足更严格的构造要求。由于用户仅提供了轴力设计值,可能需要假设为轴心受压,但作为框架柱,配筋构造需调整,例如提高最小配筋率,加强箍筋配置。

因此,在回答中应首先说明框架柱通常为偏心受压,需要弯矩数据,但在仅有轴力的情况下按轴心受压设计,并强调构造要求的不同,如最小配筋率可能更高,箍筋加密等。然后重复之前的计算,但调整构造要求,例如使用0.8%的最小配筋率,并配置更多的纵向钢筋和更严格的箍筋间距。

太炸裂了吧!首先,改成框架柱后,Ai想到的就是框架柱是一般要考虑弯矩的,首先就能抛出怀疑态度,这明显就是人在思考啊;其次,对于框架柱,由于未给出抗震等级,构造设计时Ai并未直接给出准确结果,而是给出处理意见,明显考虑更加周全。

作为一个传统设计师,试用Ai技术后,满脑子全是疑惑、不解和不可思议,人工智能发展程度简直不可思议,他的计算思路不像传统设计软件在套公式,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答案, Ai明显是在思考,有一些人大脑的意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设计师的岗位是否会被替代,不得而知。

大家有什么看法,评论区讨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