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周
注:图文来源于有方空间 山 · 水 · 岸 本项目属龙游县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中数十个点位之一。项目选址工作始于2022年夏。彼时,几十个建筑师和艺术家齐聚,一道沿着红船豆枢纽至虎头山大桥这条五公里长的岸线,寻觅各自心仪之所。当夜幕降临,终于行至虎头山下的老码头,朦胧的天光为四周的山水环境笼罩上昏暗的剪影。众人都已筋疲力尽,准备登上回程的轮渡。正好在那时,我们见到了“手册末页”的水文站——随意组合的屋面和阳台,踞于陡峭的山腰上,黑漆漆不见半点光亮,如同暗夜里的幽灵。
山 · 水 · 岸
![](https://fd.co188.com/group2/M01/5C/67/rBBhaGaeTdOAaHxPAAN0tLVv-Ds35.jpeg)
△ 建筑原貌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项目区位及其历时性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通路
设计的首要工作即是消解屏障。原水文站为二层,附一个半地下室。东侧空余一块平地连接北边村道,西侧则从沿江道路引一条59级的长阶,经半地下室外墙到达一层室外的架空平台。半地下室及场地东西两侧高差的存在,为生成一条便捷通道提供了契机。
经结构验算合理后,从东侧紧邻建筑的水池下挖,穿透半地下室剪力墙,再将其内部南北向横墙打通,一直拆到西面的剪力墙,最终形成一条4米宽,与框架进深相同的下穿通道,恰衔接至原大台阶架空段下方的土壤层。我们把原先通往一层平台的台阶选择性拆除,使之与半地下室地坪基本持平,至此创造出由上方村落穿越至建筑的半地下通道,与大台阶、江边的老码头汇合成为一条畅通的公共路径。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建筑西入口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建筑细节
设计半地下公共通道的同时,我们在半地下室留存的其余房间设置了公厕,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前往江边活动,在通道中避暑、摆摊及进行其他日常活动的便利。通道顶板的遮阴功能、半地下位置带来的稳定微气候,以及因贯通形成的良好通风条件,也为村民在其中开展益于身心健康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基础。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地下通道通往村子方向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流动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施工过程
基于水文站的测量功能及展示空间的开放特性,让空间如水流动成为改造的整体愿景。在现状的3×2正交框架系统中,结合建筑背山面水的场地关系,我们设想了从负一层到二层“东—西、南—北、东—西”的空间流向,并以此确定保留或新增的墙体。另外我们保留部分原有楼梯和加建室外楼梯,在各层串联起各向度的空间,使流线连续。局部打通的楼板空洞斜向贯穿各楼层,产生视线流动的同时,也为半地下通道提供充足的光照。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研究模型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从地下通道通往江面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开门见山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经层层剥离暴露出的框架反映了原有的结构逻辑,轻微腐蚀的表面与拆除时的雕凿痕迹显示了改造的历程,新增的混凝土墙体、楼梯则与原框架共同重构了建筑空间。所有新增的墙体,在贴近框架处均与之脱离,留存宽度为15厘米的缝隙,从中透射的光线和片段化的画面时刻提示着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连续性。
在公共意义上,光照与空气的自由流动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感受,而视线的自由流通消除了建筑内部的空间死角,避免了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墙与柱脱开的缝隙
所有构建的空间都为了引入雨水作为动态展品。水文站监测着水位和降雨量,也让雨水从建筑中穿行而过,用最直观的媒介塑造空间灵魂。雨水经屋面收集汇聚于“十立方水”棱镜装置,借助天光及反射化为空间中的水体影像。溢出的雨水流经二层明渠,倾泻至一层的水池,水池中两级跌落模拟“姜席堰”水利遗迹的原理。
池水溢流至庭院后进入地面的龙游瀫沙盘,复现出附近流域的河道轮廓。从立于沙盘的方尖碑顶端向庭院矮墙的四个洞口投射视线,沙盘将分别指示出附近水利设施在衢江上的方位与距离。建筑正中心悬浮的球体倒映出整个流水空间,从另一维度将空间诠释、延展。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水滴装置
形象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为节省材料的运输和清理费用,大部分拆除的混凝土块和石块都回填至场地内的碎片用地来调整地形。整合后的小型广场、景墙与雨水池成为引导人们到达和体验的空间。大台阶沿建筑体正交方向一直延伸到沿江道路上,景墙与大台阶间微偏16度,也延伸到江边,指向山与水的交界标志—— 一座立于老码头上的艺术雕塑。
至此,完成了对山水的回应,建筑重新锚固于场地,人们从江对面、从新建的虎头山大桥上,都能够看到半山腰那几个层叠的横向白色条块——在山水界面置入的标记。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山水标记
设计图纸 ▽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轴测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总平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负一层平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一层平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二层平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屋顶平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南立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西立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A-A剖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 B-B剖面图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