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如何进行适老化宜居改造?
诗酒趁年少啊
2025年02月08日 13:32:46
只看楼主

项目概况 19号院是一个集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复合型社区。长久以来,院内交通混乱、空间局促、环境品质低下,亟待更新。希望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通过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


项目概况


19号院是一个集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复合型社区。长久以来,院内交通混乱、空间局促、环境品质低下,亟待更新。希望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通过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


改造策略



★ 交通优化:



管理控制与分期实施,通过潮汐管理方式实现人车分流,提升交通安全。


★ 空间腾退与功能增设:



增加公共交往空间,提高功能性,协调临建拆除,增设集中性绿地及娱乐设施。


★ 绿化提升:



见缝插绿,立面增绿,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社区的视觉和生态品质。


★ 生态系统改进:



建立海绵体系统解决积水问题,创新使用蜂巢蓄水模块等材料。


★ 废料利用:



可持续回收场地废料用于构建石笼凳、景墙等,降低成本。



项目亮点


★ 全民共建



社区之“大”多见于“杂”,使用人群杂,利益权属杂,核心诉求杂,设计团队联合办公职员、居民、物业管理人员,拉动社区全民,为恢复温暖和气的社区氛围合力共建。以提升社区环境、形成绿色示范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将全民诉求作为设计思路原点,确定了“如何增强社区交通安全,如何恢复社区交往,提升社区舒适度,重现社区活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功能复兴



关注社区交通安全、交往空间和舒适度。项目实现了交通动线优化、空间增设和大幅度绿化,提升居住舒适度。


交通安全上,基于使用情况,分期解决问题;近期,结合车流早晚、人流中午密集的动线错峰特点,采用潮汐管理方式,在中午采用路段限行方式实现时段化人车分行,远期结合垂直停车方式集约化停车布局,分离人车路线,实现全时段人车分行。


▲林荫大道实现时段化人车分行


交往空间上,基于现状空间局促,设计团队提出见缝插针的增补模式,利用边角空间增加多个供办公、居民公共交往的功能空间;协调拆除临建,增补782㎡集中性的社区绿地,并根据居民需求布置健身设施、游园步道、生态小花园等,花园里变成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快乐天地,在设计师之后,居民挖掘出场地更多美和可能性。



▲生态雨水花园

▲生态雨水花园四季变换

▲生态雨水花园夜景


舒适度上,从绿化入手,以见缝隙即复绿,立面增补爬藤的方式,总共增加绿地1256㎡,增补树木92棵,百米大道绿视率可达52.6%,乡土植物搭配展现四时之美,办公、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


▲立面延绿,空间增绿


★ 绿色示范



在成本控制上,可持续利用场地现有废料,将原混凝土块破碎后作为石笼坐凳、景墙填料,老砖重新砌筑变为砖墙、砖凳,废料的运用节省了115m?(占总材料23.2%)材料设施,节约了项目成本。


▲景墙和坐凳利用废料填充


低影响开发建设上,建立海绵体系统筹组织雨水,以解决园区路面常年积水问题,特别设置370㎡海绵生态示范区,创新使用蜂巢蓄水模块、透气防渗毯等新技术材料,并通过雨水汇集形成节水型池塘景观,并精心布置标识,科普化原理知识。目前园区年净流总量控制率可达85%,海绵建设卓有成效。 


▲可视化雨水路径示意图


▲景观总平面图



项目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景观设计(19号院景观改造与提升)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院
图片来源:刘环、王婷、丁志强



来源:LAC景观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