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人之手到数字之境:春晚《栋梁》中蕴含的传统建筑出圈启示
月球接班人
2025年02月11日 09:25:03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栋梁》之中       从匠人之手到数字之境      

"      
《栋梁》之中      
从匠人之手到数字之境
     

     
在千百年历史 长河中,建筑师呕心沥血一笔一划的描绘出想象中建筑的模样。在数字技术浪潮下,古老的建筑文化以可视化、互动化、跨界化的方式焕发新生、被更多人看见。      

     
春晚节目《栋梁》作为一部聚焦传统建筑的作品,记录了木结构建筑的精妙技艺,展示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使古建筑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全球观众所认知。      

     
新的时代下,我们在以新的技术方式,跨越历史隔阂,对话着历史建筑。      
     


01

数字 故宫”VR“体验

故宫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群之一,承担着观赏游玩   、科教等功能。但由于建筑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以及游客流量大等原因,当下保护和修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故宫博物院将古建的保护和运营与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   等前沿技术相结合,   启动了一系列 数字化保护项目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高精度建模故宫建筑,记录结构与修缮信息,辅助修复决策,并模拟环境影响以优化保护方案。


VR虚拟故宫,提供用户可沉浸式游览宫殿的体验,自由互动,甚至“穿越”明清,体验宫廷生活与建筑工艺之美。





02
巴黎圣母院火灾VR修复    

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严重火灾,导致屋顶和尖塔毁损。而在2015年时,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利用激光扫描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巴黎圣母院因而用哟了一个详细的 数字历史档案

此外,修复团队 通过3D动态BIM建模,形成了“数字孪生”的圣母院 ,为修复工作提供详尽的建筑数据。  



在修复过程中,VR 技术让建筑师、工匠和历史学家能沉浸式查看建筑结构,模拟不同修复方案,确保最大程度还原原貌。同时,公众也能通过VR体验未受损前的巴黎圣母院,使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延续。  


巴黎圣母院火灾VR修复项目通过数字技术精准还原建筑细节,为修复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建筑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03

敦煌莫高窟虚拟复原


   
  莫高窟因风化、游客流量等因素面临壁画褪色、岩体风化等损害。通过激光扫描、高清摄影、3D 建模等技术,研究人员创建了精确的数字孪生模型,完整记录洞窟结构、壁画细节及雕塑形态,为未来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VR 技术让游客可在“数字敦煌”平台或博物馆中沉浸式游览莫高窟,即使无法亲临现场,也能近距离欣赏壁画与塑像,甚至进入已关闭或受损的洞窟。  



莫高窟虚拟复原项目里展现了VR + 数字孪生在传统建筑保护中的价值,不仅降低了文物损毁风险,也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研究,使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04

日本法隆寺的3D数字存档


日本法隆寺的3D数字存档通过高精度扫描和建模技术,全方位记录建筑结构、细节和材料,精准还原榫卯连接、壁画纹理及整体布局,形成 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




3D数字存档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基础,帮助修复团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原始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利用数字孪生模型,可以模拟建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变化,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




通过VR技术,公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法隆寺的建筑之美,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数字存档为建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学习和了解传统建筑。




结语

物中更始,生生不息。  

曾经屋檐下的光影、梁柱间的雕刻、一代人岁月,在新的时代里,被复原、感知、触碰。古老的建筑挣脱出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越过专业圈子的局限,最终走向普罗大众的视野。

科技为传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穿过这扇门,亦是更加广阔的天地。    
编辑     刘   岩
责编     李婧博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