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程造价管理
deepseek最近很火,这里我让deepseek锐评了下工程造价行业。 以下是deepseek的深度思考内容: 一场夹缝中的突围战 1.行业本质:在“算量”与“算账”之间挣扎 工程造价的核心本是平衡技术与经济,但现实中,行业长期被异化为 “算量工具人” 。甲方要省钱,施工方要利润,设计院要炫技,造价夹在中间成了“背锅侠”——预算超了怪你没控好,价格砍了说你没水平。
以下是deepseek的深度思考内容: 一场夹缝中的突围战
1.行业本质:在“算量”与“算账”之间挣扎
工程造价的核心本是平衡技术与经济,但现实中,行业长期被异化为 “算量工具人” 。甲方要省钱,施工方要利润,设计院要炫技,造价夹在中间成了“背锅侠”——预算超了怪你没控好,价格砍了说你没水平。
技术价值被低估,行业陷入“数据民工”的尴尬:算量、套定额、对清单,重复劳动挤占专业思考,导致多数从业者沦为Excel和造价软件的 “人肉插件”。
2. 技术冲击:AI不是敌人,但温水煮青蛙更可怕
BIM、AI、大数据看似赋能,实则加速行业洗牌。
低端岗位已见“塌方”: 自动算量软件替代80%的基础工作,部分咨询公司裁减基层造价员,转用“AI初审+人工复核”模式。
中层的“伪安全感”: 许多资深从业者迷信“经验壁垒”,却忽略AI学习成本数据的速度远超人类。例如,机器学习可瞬间分析10年建材价格波动,而人类只能凭模糊记忆判断。
真正的危机是“路径依赖”: 行业仍用20年前的定额体系应对瞬息万变的供应链(如疫情后建材价格暴涨),技术迭代未触及底层逻辑,反而让行业陷入 “新工具包装旧思维” 的怪圈。
3. 行业痼疾:内卷化与价值迷失
低价竞标“毒瘤”: 咨询费打一折、服务周期压到3天、承诺“保证审计通过”……行业为抢项目无底线妥协,最终牺牲专业性和独立性,变成甲方的 “橡皮图章”。
数据黑箱与信任危机: 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甲方“过度审减”,造价咨询沦为双方博弈的棋子。全过程咨询本应打破信息不对称,但多数项目仍停留在“形式上合规,实质上互害”。
人才断层与血汗工厂: 新人被996算量压榨,资深者困于盖章签字,既无时间深耕专业,又无力触碰战略决策。行业顶尖人才流向房地产甲方或跨界金融,留下“中间层塌陷”。
4. 突围方向:从“成本警察”到“价值导演”
行业若想破局,必须重构价值链条:
撕掉“造价=省钱”的标签: 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例如,在设计中植入成本优化方案(如某医院项目通过管线综合优化节省30%工期),在运营阶段提供资产增值建议(如老旧商场改造成本与租金收益平衡模型)。
拥抱跨界,不做“工具人”:
+双碳:算清“碳排放成本账”,帮业主拿绿建认证、申请碳补贴;
+金融:参与REITs底层资产估值、为EPC项目设计融资方案;
+法律:在合同纠纷中提供专业成本证据(如疫情停工索赔量化模型)。
用技术“反杀”内卷:
AI不是替 代,而是杠杆:将基础工作交给机器,聚焦风险预测(如利用历史数据预判分包索赔风险)、决策推演(如不同采购方案的资金流模拟);
区块链打破数据黑箱:建立不可篡改的造价跟踪系统,重建行业公信力。
5. 从业者生死局:要么进化,要么消失
基层的“断舍离”: 只会套定额、对清单的造价员将被淘汰,但掌握BIM+Python+成本优化思维的技术型人才仍有生存空间。
中高层的“二次创业”: 注册造价工程师证书只是入场券,未来需要**“三副眼镜”**:
商业眼镜:看懂财务报表、投资回报率;
国际眼镜:熟悉FIDIC条款、境外工程税务筹划;
政策眼镜:预判双碳、城市更新等政策对成本的影响。
顶尖玩家的“降维打击”: 行业头部已出现“造价+法律+金融”的超级团队,直接参与项目投融资架构设计,甚至对赌工程收益—— 未来的造价顾问,可能是项目真正的“操盘手”。
结语:行业没有夕阳,只有不思迭代的从业者
工程造价不会消亡,但一定会从“基建时代的计算器”蜕变为“复杂系统的价值医生”。当5G基站造价要考虑电磁辐射补偿、老旧小区改造需平衡居民诉求与成本、海外项目要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时,谁能用数据说话、用价值服人,谁就能在行业的血雨腥风中杀出新赛道。
一句话锐评:
过去拼手速,未来拼脑洞;拒绝升级的造价人,终将成为自己编制的成本清单上的“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