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重生:城市中的建筑聚落
傻傻的啄木鸟
2025年02月12日 10:15:47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村落的重生       城市中的建筑聚落      


"      
村落的重生      
城市中的建筑聚落      
     
所谓聚落,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      
     

     
城市的聚落的原型源于乡村,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如今的城市形态。随着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空间展示出更多的趋同化。      
     
同时随着乡村的城市化,传统村落逐渐流失,       但在某些角落城市又在以另一种方式重现"村落"。      


 

01

街巷式聚落:良渚玉鸟集
 

良渚文化村作为一个综合开发的文化型居住社区,二十余年来以构建“中国式理想村落”而闻名。  


玉鸟集坐落于杭州良渚文化村, 融合了烟火与文艺、城市与远方的特点,开创了杭州文化商业新模型。


 ▲  良渚文化村鸟瞰图

良渚文化的影响力源远流长,项目 希望古良渚的精神和智慧可以在这里被传承,并延续地域文化自信。即使是现代重塑,也依然可以保留“良渚村落与街道”这一空间质感。  


通过尝试 提炼良渚原始聚落空间的“传统轴”与“村落表皮”,保留场地记忆及生态绿地,打通与周边建筑群的连接,让生活流动起来。


 ▲  玉鸟集总平面

通过 创造十字轴线的空间骨架,将四个板块串联成一个整体。 通过烟火与艺术的高频次互动,成功地实现了良渚文化村与城市的全面连接。

同时, 重新构想一个更加公共开放的空间,从外部便捷到达,在内部畅游其中。

 ▲  交通分析图  

广场结合街道巧妙嵌套,让整体区域融入传统院落、街巷、草坪等空间形态。 商业周围寻找更多的城市接口,以吸纳村民进入使用。 玉鸟集想要传递的开放式街区理念: 一个想到就能去的地方。

 场所激活分析图  

从良渚文明出发,遵循散点式的村落格局来打造商业街巷,通过营造居住的氛围感来消解商业的功利性。

 ▲  玉鸟集街巷  

在前期调研参观良渚遗址公园的过程中,观察到野原之上屹立着很多高大古树,就像守护者一般讲述着良渚故事。

这些大树被作为各景点小站的等候遮荫使用。 在游览的过程中以一棵大树为视觉目标,游客就知道下一个参观景点要到了。 项目 希望把这种空间灵感借到玉鸟集中,起到串联各街区的作用。

 ▲  村口大树演绎图

从基地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入手,用“ 组团单元的不规则化”延续原始生态形制, 创造大尺度开放、小尺度围合与动态人行路径的自由领域。  


同时,通过 分割建筑的体量 ,从而增强了空间的呼吸感和流动性。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差异化设计在丰富体验感的同时,也将整体空间进行了串联和盘活。


 场地节点分析图

人们对记忆中的村落是有情怀的,这种记忆是鸡犬相闻、是童嬉老戏、是邻里成簇又或是生人间互道一声安好。 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在村口大树下、院坝上、街坊间。

 ▲  ”村口水井”

建筑是吃饭睡觉的目地场所, “公共空间”才是邻里们邂逅聚集,寄托灵魂的栖息地。 玉鸟集,诉说着新的村落生活。 故事不断发生,万物繁茂生长,持续散发生命力。

 ▲  玉鸟集院坝广场



02

游牧式聚落: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

新发地疫情过后,这个北京最大的农产批发市场成为焦点。San Architects基于长期聚落调查背景和10年以上采买经历,展开了一个以新发地市场为聚落研究对象的“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项目。


 ▲  项目概念图

新发地市场始于80年代末,今天的新发地已经由早期的15亩、发展为占地超过1500亩的超大型农产批发市场。

其周边的长途汽车站与2000年后建成的京开高速,都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人员流量与货运便利。


 ▲  发展分析图

我们依据时间与空间的膨胀顺序,把新发地的发展在时间上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分为铁道以北、铁道以南、西南周边三大区块。

基于现状分析, 市场的聚集形式可分为无统一分布的露天临时性卡车聚集区、厂房建筑内部的固定聚集区两种聚集方式,它们相互交叉组成了整个批发市场。


 ▲  现状分析图

游牧的聚集方式是与定居相对的,具有临时、零散、可移动等特征。 随着汽车的普及,传统的游牧生活也随之变动,有一定运载能力的汽车逐渐成为具有游牧特征人群的重要工具。

 ▲  卡车与游牧

卡车成为当代游牧的重要支撑,不仅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亦具有住宅的功能,其内部设有简易床铺、居室空调等设备, 可以说是一处移动住宅。

 ▲  移动住宅

由此, 新发地大量的货运卡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当代游牧。 司机驾车辗转于货源地与批发市场,吃、住、买卖均依附于卡车,这种游牧式的卡车生活同样定义了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游牧特征。

新发地市场的改造升级是否可以延续传统的游牧方式 成为San Architects关注的焦点, 以建筑方式平衡游牧与定居,是新发地未来计划的主题。

 ▲  场地发展变迁

车辆聚集形成的游牧特征是新发地市场的传统,我们认为, 保留车辆聚集的露天市场是既有规则的延续,也是后疫情时代对人员密集区提出的要求。

保持较大比例的露天或半室外市场是抵抗未知疫情的有效手段。


 ▲  场地周边

多元的功能布局是抵抗未知变动的筹码,未来的新发地市场不仅容纳农产交易这种单一业态。

计划以延续游牧型车辆市场为起点,通过建立车辆与人行流线形成自由穿行、自由交易的空间骨架,形成容纳更为多元城市功能的基础。


 ▲  交通分析图

在处理城市聚落与周边的关系上,试验场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 设计通过地面车辆的交通流线联通市场南北两区、空中廊道联通南侧城铁枢纽、景观绿带联通周边三个方向的公园绿地。


试验场在中间人的角色中逐渐成为地区的纽带,随着不同关系的相互纠缠,一座以农产为主题的城市聚落就此展开。


 ▲ 城市聚落示意图


新发地市 场被誉为北京的菜篮子,把菜篮比作容器,内部随意盛放的蔬菜瓜果会自然地形成稳定状态,混乱却相互之间倾斜倚靠,形成一种共存的稳定结构。 这时,整个菜篮内部的蔬菜成为一个空间结构意义上的整体。

 ▲  菜篮概念图

同样,城市本应是一个相互纠缠与关联的整体,但城市建筑目前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群体城市”。

在新发地未来计划中, 我们希望模糊建筑之间的界限,从最基本的结构与空间切入,建立相互倚靠、相互纠缠的聚落城市。


 ▲  聚落概念图

市场南区地块中,计划在纠缠的聚落城市中引入由卡车、人员主导的交通流线,这时候交通骨架与交错的结构空间相互叠合,呈现出新发地未来可能的空间形态。

 ▲  聚落城市与交通

在聚落城市中,相互关联的功能与相互倚靠的结构空间是同样重要的。 底层架空为露天市场的车流与多样性提供了最大便利,架空层中的室内市场与南侧城铁高架形成高度对等的空中廊道。

 ▲  项目模型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以时间为观察视点,以游牧为贯穿时间线索的事件整体,通过对该事件的连续性描述与可视化转换,对新发地未来的改造升级作出了可能构想。


 ▲  时间分析



03
工厂式聚落:安茶博物馆工场

在中国的县域地带, 存在着一种“中间化”的城乡结构。 这样的区域大量存在着更为 粗暴的城市化现象 ,其所希望构建的现代城市结构意向,往往无法被相对原始的产业所承载与消化。

安茶博物馆工厂基地位于安化黑茶产业开发区的最前端位置,紧邻资水。在这里,震撼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巨大封闭的产业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割裂。

   ▲    基地鸟瞰
如何将这种乡镇过去粗暴的产业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改良?

探讨,并 建立一个既延续本地风土文化,又适应大型产业落地性发展的“模型样板”, 并最终推动本地产业空间的文化性演进,成为这个项目最重要的出发点。  

   ▲    项目鸟瞰
将工厂变成一个“城市聚落”,就能将巨大的产业建筑与自然之势融合,再次重塑当地空间文化肌理,对于整个安化的产业空间转型带来巨大的示范作用。

   ▲    总平面图
当工厂不再被理解为一个巨大的功能单体,而是多个在江上漂流的异形石块,最终 在此汇聚和碰撞,慢慢形成稳固的整体 “工厂”成为“工场”。

其不同部分彼此之间产生的随机的复杂关系, 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空间的渗透缝隙,最终成为江边一个开放的城市聚落。

   ▲    聚落的形成
在这个新聚落中,文化,自然,场所,知识,物流,情绪,形成一个活跃的流动关系,重塑了茶产业核心的人文价值,并使这种价值在城市空间的体验中得以传达和释放。  

传统工厂空间追求资源效率的最大化,是完全的“私人领域”和“物品聚集地”。其通常需要与人活动的场所,城市公共交往的场所,做刻意的隔离与阻断。  

   ▲    项目概览
如何将周边与场地内的自然吸纳到建筑的内部,是建筑形成自然聚落的关键点。   通过“游廊”“窗口”“狭缝”等结构   ,使资江与群山的风景成为聚落的一部分。
  同时,在聚落内部,通过让植物完全与建筑生长在一起,形成“野生”感的“人造之山”。
   ▲    ”狭缝“
建筑自身复杂的缝隙与错落成为植物融合的场所,是人们感觉到自然在建筑中那强盛的生长感。
   ▲    植物融合
像安化这样的   巨大的产业空间,需要与地域的空间文化发展相结合,与自然环境对话,同时能够从文化上反映产业对于地方空间建设所带来积极影响与长远贡献,并将其转化为建筑的创新语言。
   ▲    项目概览
安茶博物馆工场,一座博物馆式的工厂,一座工厂式的聚落,一座聚落式的公园。   当一座建筑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它自己就可以成为城市。而当它的态度足够明确与笃定,它最终将融为自然。    


结语


以另   一种方式重生的“村落”,继承了传统村落的聚居与生活模式,结合现代生活的新需求进行设计, 展现着更加开放、多样的新生活理念。

资料引述:
1.   良渚玉鸟集景观设计,杭州 / 承迹景观 - 谷德设计网 
2.   玉鸟集,杭州 / 青墨设计 - 谷德设计网
3.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时间整体中的“聚落城市”/ 散·建筑工作室 – 有方
4.   安茶博物馆工场 / 普罗建筑 | 建筑学院 

编辑     陈昭
责编     孙佳雨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