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前准备 环境条件控制 温度:通常建议在15~30℃环境下施工,避免高温导致胶体流动性过强或低温引发固化不良。 湿度:相对湿度≤70%,防止湿气影响固化或产生气泡。 基材温度:若基材温度过低(如金属件),需预热至室温,避免胶体收缩或分层。 基材处理 清洁:使用异丙醇或专用清洁剂去除油污、灰尘,必要时用砂纸打磨(如光滑金属表面)。 干燥
一、施工前准备
环境条件控制
温度:通常建议在15~30℃环境下施工,避免高温导致胶体流动性过强或低温引发固化不良。
湿度:相对湿度≤70%,防止湿气影响固化或产生气泡。
基材温度:若基材温度过低(如金属件),需预热至室温,避免胶体收缩或分层。
基材处理
清洁:使用异丙醇或专用清洁剂去除油污、灰尘,必要时用砂纸打磨(如光滑金属表面)。
干燥:确保基材完全干燥,避免残留水分引发气泡或粘接失效。
底涂处理:对难粘材料(如PP、PE等),需喷涂底漆增强附着力。
工具与防护
工具:根据胶水类型选择双组份混合设备(如静态混合管)、真空脱泡机、注胶枪、刮刀等。
防护:佩戴丁腈手套、护目镜,确保通风(尤其对含溶剂的胶水)。
二、配胶与混合
双组份胶配比
严格按A:B 组份的重量/体积比配胶(如1:1、2:1等),误差需≤±2%。
称量工具:推荐使用电子秤或定量泵,避免人工误差。
混合工艺
搅拌方式:双组份需充分混合至颜色均匀(建议机械搅拌或静态混合管)。
脱泡处理:混合后抽真空(-0.08~-0.1MPa)脱泡3~5分钟,减少固化后气孔。
适用期控制
混合后的胶液需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如30分钟),超时可能导致粘度上升或固化异常。
三、灌封操作技巧
注胶方法
填充方向:从低处向高处缓慢注胶,避免胶体裹挟空气。
注胶量:预留5%~10%空间(尤其对热膨胀系数大的胶水),防止溢出或开裂。
复杂结构处理
分层灌封:对深槽或密集元件,分2~3次灌胶,每层固化后再注下一层。
预涂覆:对细小缝隙,可先薄涂一层胶水增强浸润性。
特殊场景应对
垂直面施工:选用高触变型胶水,或添加触变剂防止流挂。
敏感元件防护:在精密电子元件表面涂覆保护膜,避免胶体渗透损伤。
四、固化管理
固化条件
室温固化:需确保环境无震动、灰尘,固化时间可能长达24~72小时。
加热加速:通过烘箱或热风枪升温(如60℃/2小时),但需避免局部过热。
后固化要求
部分胶水(如有机硅)需放置48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最终性能,避免提前测试。
五、质量检验与返修
检验标准
外观:无气泡、裂纹、分层,表面平整无缩孔。
性能测试:固化后测试绝缘电阻(≥1×10??Ω)、导热系数(如适用)等。
返修方法
未固化胶体:用溶剂(如丙酮)擦拭清除。
已固化胶体:加热软化(如有机硅胶可加热至150℃)或机械剥离。
六、常见问题与对策
气泡问题:
原因:混合不均匀、注胶过快、基材多孔。
对策:抽真空脱泡、降低注胶速度、基材预涂密封胶。
固化不良:
原因:配比错误、低温高湿、混合不充分。
对策:校验配比工具、改善环境、延长搅拌时间。
粘接失效:
原因:基材未清洁、胶水与材料不兼容。
对策:重新处理基材,更换专用胶水(如针对低表面能材料的改性胶)。
七、胶水选型建议
按性能需求选择:
高温环境→有机硅灌封胶(耐温-50~200℃)。
高导热需求→添加氮化铝或氧化铝的环氧胶。
柔性抗冲击→聚氨酯灌封胶。
按工艺选择:
小批量→手动双组份注胶。
自动化产线→AB胶自动配比混合设备。
通过规范施工流程、精准控制工艺参数,可显著提升灌封胶的密封效果和产品可靠性。建议首次使用前进行小样测试,验证工艺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