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 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二座工厂——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当天 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 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下线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位于临港新片区 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昨天上午
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二座工厂——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当天
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
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下线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位于临港新片区
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
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
工厂从去年5月开工
到今年首台产品下线
历时仅9个月
刷新了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建设的速度
投产后
工厂将于本季度开始产能爬坡
规划年产Megapack 达 1 万台
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
五年前,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落户上海,创下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而这次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从项目签约到建设,再一次刷新“上海速度”,也是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2023年4月,特斯拉与临港新片区就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签约,当年12月便在临港拿地。工厂从2024年5月开工,当年12月27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耗时仅7个月;而从开工到投产下线第一台产品仅历时9个月,比特斯拉上海整车超级工厂的建设速度快了整整3个月。
这一全新的“特斯拉速度”是如何实现的?这背后离不开临港新片区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出的“项目服务包”制度——也就是针对项目视角和特定场景,将全套服务体系前置嵌入到审批启动前,把企业端、政府端的事项都塞进一个“包”,从项目出发制定节点流程图。
“通过服务包的设计,企业从最早在投资意向还没有完全清晰的时候,就能快速获得相对准确全面的政府服务要求、管理要求,实现一个全过程的无缝衔接。尤其是碰到问题也不用这个部门或那个部门分开找,而是有一整套的比较成熟的‘零时差’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机制。”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闵之光说。
闵之光说,他们为特斯拉储能工厂匹配了多名服务专员。过程中,他们不再只是快速响应,而是主动参与项目进程,主动为企业设计整个建设计划,对拿地到施工的所有中间环节的一一梳理,才实现了“特斯拉速度”的再次刷新。
“企业哪些节点要做哪些工作,哪些环节需要政府配套,形成高速推进表,变‘企业等政府’为‘政府等企业’。”闵之光说。
年产1万台Megapack
可供1.3万个家庭使用一年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约2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工厂内设焊装、涂装、总装等主要制造工艺,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系统。
工厂所生产的Megapack,是特斯拉新一代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产品单体重量约30吨,超过一个集装箱。
所谓储能系统,好比一个“超级充电宝”。它可以改变电力系统传统的即发即用方式,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据了解,特斯拉Megapack每台机组可存储超过3.9兆瓦时的能源,足以满足3600户家庭1小时的用电需求,或能够驱动65台Model 3后轮驱动版满电行驶。
而新建成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规划年产Megapack 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1吉瓦时等于1000兆瓦时)。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13000个家庭或40个中型工厂一年的用电量。如果这些能源全部来源于清洁能源,则可以减少至少2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特斯拉早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对储能产业进行布局。近年来,特斯拉储能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球装机量持续攀升。
目前,特斯拉能源产品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应用,遍布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年,特斯拉储能产品装机量达31.4吉瓦时,同比增长113%。
值得一提的是,Powerwall 和 Megapack 的供应一度受到产能限制。如今随着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正式投产,预计2025 年特斯拉能源系统装机量将实现至少 50%的同比增长,特斯拉储能与电车业务将齐头并进,预计特斯拉的发展也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斯拉再次牵手上海临港,看中的是这里成熟的供应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的产业链高度重合,而临港在这一领域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目前在临港新片区汇聚了特斯拉、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企业的储能产业体。
“我们大的生产基地制造基地、还有大量的数据中心,这些都是比较高能耗的产业。导入储能产品之后,可以为这些产业提供更好的能源的解决方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说。他透露,目前已有不少本土数据企业提出要与特斯拉储能工厂合作,管委会也在积极牵线搭桥。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储能工厂的落地,也有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以往大体量的产业集群只服务汽车这一种终端产品,一旦汽车市场波动,就容易对本地的汽车产业链形成冲击。储能工厂投产后,产业集群就能同时服务另一种终端,实现‘两条腿走路’,实现更好的稳定性。”陆瑜说。
数据显示,国内新型储能电站的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而据预测,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000吉瓦时,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