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眼中的工程造价行业:危机与转机并存
温文尔雅的蜡烛
2025年02月12日 13:23:22
只看楼主

来源:房产造价圈

|

作者:房产造价圈

    最近超火的  DeepSeek 人工智能,今天来给咱深度剖析工程造价行业啦,快来看看这个行业现在到底啥情况,又藏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行业现状:深陷多重困境 (一)核心职能扭曲

    最近超火的  DeepSeek 人工智能,今天来给咱深度剖析工程造价行业啦,快来看看这个行业现在到底啥情况,又藏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行业现状:深陷多重困境


(一)核心职能扭曲


   工程造价,原本是想把技术和经济这俩   “小伙伴” 平衡得好好的,可现实却给了大家一记响亮的 “耳光”!在各方利益的“战场”上,造价人员那叫一个惨。甲方满心满眼都是省钱,施工方做梦都想着多赚点,设计院呢,就想把自己的设计成果秀得淋漓尽致。

    这时候,造价人员就像夹心饼干里的馅料,被挤来挤去。预算超支了,锅得他们背,说他们成本控制没做好;价格被砍了,又被吐槽专业能力不行,妥妥的 “背锅侠”。而且啊,他们的技术价值在行业里根本没得到重视,天天忙着算量、套定额、对清单这些重复又枯燥的活儿,感觉都快变成 Excel 和造价软件的 “小跟班” 了,哪还有时间好好发挥专业能力呀,只能在 “数据民工” 的坑里苦苦挣扎 。



 

(二)技术冲击加剧


    BIM、AI、大数据这些新技术,乍一看是来给行业 “送福利” 的,可实际上是在加速行业的 “大洗牌”。 对于基层的小伙伴来说,这冲击可太猛了。自动算量软件一出现,80% 的基础算量工作它全包了,好多咨询公司一看,得嘞,基层造价员可以裁一批了,改成 “AI 初审 + 人工复核” 的模式。 有些资深前辈,仗着自己有多年积累的经验,觉得这就是自己的 “秘密武器”,别人轻易攻不破。

    但他们却没意识到,AI 学习数据的速度简直像坐火箭,人类根本比不了。就拿建材价格波动来说,机器学习眨眨眼就能分析好多年的数据,可咱人类只能靠那点模糊的记忆去猜。

    更要命的是,行业还存在严重的 “路径依赖”。市场变得比翻书还快,像疫情期间建材价格暴涨,可行业还抱着 20 年前的定额体系不撒手。新技术只是被拿来做做表面功夫,底层逻辑根本没改,就这么掉进了 “新工具包装旧思维” 的大坑里。



 

(三)行业内卷严重


    低价竞标在这个行业里就像一场   “瘟疫”,到处蔓延。咨询费能打到一折,服务周期被压缩到只有 3 天,甚至还有人承诺 “保证审计通过”。为了抢到项目,大家都没了底线,这么折腾下来,专业性和独立性全没了,最后就变成了甲方的 “盖章机器”,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施工单位为了多捞点钱,使劲儿 “高估冒算”;甲方为了省钱,又一个劲儿地 “过度审减”。造价咨询机构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完全成了他们博弈的 “小棋子”。

    虽说全过程咨询是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但到了实际项目里,也就是表面上看着合规,各方其实都在互相伤害,数据不透明,信任危机特别严重,这行业想发展可太难了。 刚入行的新人,每天被 996 的算量工作折磨得死去活来;资深的前辈呢,又被困在盖章签字这些琐事里脱不了身。大家既没时间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也没机会参与到项目的战略决策里。

    这么一来,行业里那些厉害的人才都跑了,要么去房地产甲方,要么跨界到金融领域,最后就造成了行业人才断层,“中间层” 直接塌陷。



 

二、破局之策:重构价值与创新发展


(一)重塑价值理念


    工程造价行业可不能再抱着   “省钱就是一切” 的老观念啦,得赶紧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在设计阶段,就要积极 “搞事情”。比如说有个写字楼项目,通过巧妙地优化空间布局,不仅建设成本降下来了,空间利用率还提高了,简直双赢。到了运营阶段,也不能闲着,要给业主出谋划策,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业项目的业态,让成本和收益达到完美平衡。



 

(二)拥抱跨界融合


    现在流行跨界,工程造价也得跟上潮流。和双碳理念   “手拉手”,精确算出 “碳排放成本账”,帮业主拿到绿建认证,申请碳补贴,为环保事业出份力的同时,也给项目增加了亮点。在金融领域也能大展身手,参与 REITs 底层资产估值,给EPC项目设计靠谱的融资方案,助力项目顺顺利利推进。遇到合同纠纷也别怕,从专业造价的角度提供有力的成本证据,像搭建工程变更索赔量化模型,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借助技术赋能


    AI 可不是来抢大家饭碗的,它其实是行业发展的 “神助攻”。把那些基础又重复的工作交给 AI 这个 “小助手”,造价人员就可以解放双手,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利用历史数据和行业趋势,提前预判工程变更风险;模拟不同施工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为项目决策提供超靠谱的依据。还有区块链技术也超厉害,用它打破数据黑箱,建立一个谁都改不了的造价跟踪系统,让数据变得透明又可靠,重新赢回大家对行业的信任。



 

三、从业者发展路径:提升自我,迎接挑战


    对于基层的造价小伙伴来说,如果还只会机械地套定额、对清单,那可危险啦,迟早会被行业淘汰。但要是能掌握  BIM、Python 这些超酷的技术,再加上成本优化的思维,那在行业里就有了自己的 “立足之本”。 中高层的从业者也别觉得有了注册造价工程师证书就万事大吉,这只是个入场券而已。

    未来得戴上 “三副神奇的眼镜”:戴上 “商业眼镜”,能轻松看懂财务报表,算出投资回报率,从商业的角度给项目创造更多价值;戴上 “国际眼镜”,对 FIDIC 条款了如指掌,熟悉境外工程税务筹划这些国际业务知识,随时准备在国际工程市场大显身手;戴上 “政策眼镜”,能敏锐地预判双碳、城市更新等政策对项目成本的影响,提前想好应对策略。 

    在行业的顶端,已经出现了 “造价 + 法律 + 金融” 的超强团队,他们直接参与项目投融资架构设计,甚至还能对赌工程收益。以后的造价顾问,说不定就是项目真正的 “大当家”,掌控着项目的成本和价值创造。



 

四、结语:变革中前行,创造新未来


    工程造价行业才不会轻易   “退场” 呢,但肯定得经历一场大变革,从以前的 “基建成本小会计” 变成 “复杂项目的价值大管家”。现在 5G 基站建设要考虑电磁辐射补偿,老旧社区改造要兼顾居民利益和成本,海外项目还得小心地缘政治风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那些会用数据说话,能用价值打动别人的从业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里闯出一条新路子。



 

一句话锐评: 以前靠手速干活,以后得靠脑洞创新;那些拒绝提升自己的造价人,最后只能变成自己编制的成本清单里的   “沉没成本” 啦!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