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恶化原因全分析
yj蓝天
yj蓝天 Lv.16
2025年02月12日 16:57:41
来自于污泥处理
只看楼主

泥质恶化原因全分析 某在运营项目,厂区运行数据不稳定,特别是氨氮去除率较差。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运行调整。根据整个厂区的泥质,数据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相关原因,并给出运行调整方案。 一、沉降比图片     根据现场的沉降比(SV%)观察,能明显看出,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差,观察污泥泥质较差,活性污泥的絮状结构较少。 运行推论为:系统微生物量较少,污泥中无机颗粒较大。需要对泥质做进一步的管理调整。

泥质恶化原因全分析

某在运营项目,厂区运行数据不稳定,特别是氨氮去除率较差。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运行调整。根据整个厂区的泥质,数据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相关原因,并给出运行调整方案。

一、沉降比图片

 

 

根据现场的沉降比(SV%)观察,能明显看出,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差,观察污泥泥质较差,活性污泥的絮状结构较少。

运行推论为:系统微生物量较少,污泥中无机颗粒较大。需要对泥质做进一步的管理调整。

二、化验分析数据验证:


从数据看,系统中MLSS数量虽然很高,但有机物含量较高导致系统的处理效率降低。MLSS与MLVSS处于失衡状态,仅为50%左右。从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MLVSS/MLSS一般处于75-85%,此厂的数据明显低于国内水平,由于微生物的量较少,也直接导致系统运行质量下降。

询问运行排泥情况,得到的答复是由于前期系统的污泥脱水系统不正常引起的,长期未进行有效的排泥,目前正在排泥恢复中。

从运行数据看,由于微生物的量失衡,也很可能是造成该系统脱氮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根据厂家运行反应情况,近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泥处理,脱氮不正常是否由于大量排泥引发的,需进行下一步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参考依据是氮磷的脱除率。

 

三、脱氮除磷数据比对


观察氮磷脱除率数据,可以明显观察到磷的去除率明显高于氮(超标)的脱除效率。询问厂家,厂家答复除磷为常规生物法,未使用化学法除磷。排除磷脱除的化学法干扰数据的可能性。

从氮磷的脱除数据导出相关的运行结果为:系统的大量的排泥,污泥中的磷得到了极好的脱除。由于排泥导致系统内的污泥龄,快速降低,从而导致需要长污泥龄的污泥硝化和反硝化系统受损,也导致导致系统的脱氮效率急剧下降。

作为一个生化系统的中的两个相互的抑制工艺,从氮磷的脱除率,可以直接观察到,污泥的泥龄情况。大量排泥可除磷,但对需要长泥龄的脱氮,会有影响。从去除率数据上可以基本得出结论:由于急剧排泥,导致系统脱氮系统运行情况变差。

四、碳源及油脂


基本污泥浓度和除磷过程上,我们推演出污泥脱氮效率的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在脱氮过程中,碳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们观察进水COD数据,可以明显发现进水浓度一直不稳定,甚至会出现短时间的碳源缺乏状态。运行中成倍数比例关系,低碳源肯定会直接影响系统的脱氮效率。

根据沉降比,我们能观察到有大量的无机颗粒,这些无机可以有可能是进水自带的,也有可能是高氧状态下,污泥自氧化造成的。

询问厂家系统运行的溶解氧(DO)控制情况,答复为目前出水口的DO值为6左右。加上之前我们得到的COD数据,可以断定,部分无机颗粒是微生物自氧化造成的。

运行结论为:由于系统碳源缺乏,系统又处于高氧运行状态,微生物会在好氧后段自氧化,进一步减少了微生物的量,导致系统的处理能力降低。

运行当中还要考虑是否有其它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前期照片泥质,看照片泥质有些发红,曾询问是否进水含有亚铁盐?或者污泥脱水时,是否添加铁盐做破壁剂,回答说是,说是照片的光线问题。

提供了一组曝气池面泥质照片,观察池面情况,能观察到大量的油脂类泡沫,泡沫颜色为黄褐色,可以推断进水中含有植物油脂,此类泡沫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厌氧系统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解链失效,进入好氧池后由于属于长链油脂,系统无法进一步降解处理,长期就形成了池面的堆积型泡沫。

由于油脂会包裹微生物菌胶团,导致大量的菌胶团死亡,直接降低了微生物数量,导致系统的处理效率急剧下降。

油脂的大量出现也应证了,目前系统的厌氧系统的运行效果较差,间接证明脱氮系统的运行跟厌氧运营也有关系。

五、解决方案

1,运行当中,由于碳源(COD)不稳定导致系统整体碳源缺乏,微生物生长缓慢。同时造成系统在厌氧区的水解效率降低,油脂无法解链。

2,排泥管理当中,采用了大流量长时间排泥(参考磷去除率),污泥龄急剧下降,硝化系统受损。

3,出水口高氧运行,由于碳源缺乏(参考1),导致微生物自氧化解絮,进一步导致微生物系统失衡。

4,观察池面,有大量油脂型泡沫,进水应含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厌氧区解链后,好氧区微生物无法降解,包裹微生物菌群,导致污泥质量进一步恶化。

5,亚铁盐对系统的运行是否有干扰,需要进一步数据确认。

六、处置办法:

1,降低系统溶解氧,控制在2左右(出水口)。降低系统微生物减量问题,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外回流的氧含量,提高厌氧系统效率。

2,对排泥系统进行控制,改为小流量长时间排泥。有助于提升污泥龄,同时逐步将系统中的无机颗粒排出。

3,控制回流比,加大回流量。提高微生物的繁殖系统环境时间,增加微生物数量。

因为污水的运营停留时间一般都在8小时以上,在实际运行中,系统的水气泥调整之后,很难快速的出现数据的变化。运行当中需要一定的耐心,去等待系统的变化。同时在运行中,水,气,泥都是相关关联的因素,所以在系统调整过程中,尽量使用单指标调整,避免多指标同时调整。主要是怕调整之后,无法确定数据变化的原因。

 

 


e363418956085addaf32.doc
1.1 M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5年02月13日 20:26:18
2楼

泥质恶化原因分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