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2)
coc_77851373
2025年02月13日 11:07:38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

作者:张?昀

  2.2 公园绿地 2.2.1 项目现状 该项目公园占地面积80.9万m2,绿化覆盖率较高,有两个大面积水体,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道路可分为环山消防道路、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主要铺装形式为混凝土路面,人行步道及广场多为块石铺装和荷兰砖铺装 。

 


2.2 公园绿地

2.2.1 项目现状

该项目公园占地面积80.9万m2,绿化覆盖率较高,有两个大面积水体,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道路可分为环山消防道路、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主要铺装形式为混凝土路面,人行步道及广场多为块石铺装和荷兰砖铺装

   

图3 雨水花园结构作法示意

(1)山体。现状山体植被覆盖情况整体较好,但部分山体岩石裸露,影响山体保水、蓄水能力,易形成地表径流,存在水土流失现象。

(2)场地。现状场地透水性差,阻隔雨水下渗,雨天易形成大量地表径流。

(3)道路。车行道排水沟雨天大量雨水汇集,下游管网排水压力较大,易发生积水。部分车行道排水沟欠缺维护或未设置排水沟,雨天排水不及时,增加道路危险性,冲刷下来的泥土还会污染路面。

(4)水系。山体常年雨水冲刷,形成多条冲沟,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内分布多个小型水塘,水体流动性差、水质污染严重。区域内两个大的水库接纳整个山体的面源污染,水体流动性差,周边驳岸未采取防护措施。

2.2.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公园水体部分采用的海绵城市设施包括下凹绿地、雨水塘、植物过滤带、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植草沟及管渠等,山体部分主要采用生态分流沟、生态挡土墙及生态滞留设施。水库周边及现状绿地区域设置下凹绿地,下凹深度为200mm,内设溢流水口,溢流口的高度一般高于绿地50~100mm。

水库周边、下凹绿地之间及坡地主要集水区域设置植草沟,雨水大部分传输至下凹绿地或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设置应尽量避开乔木及灌木,采用抛物线形状,宽为1.0~1.8m,深度为0.15m,设计坡度小于4%,宜种植耐旱耐水植物,可为水生植物(图4)

   

图4 植草沟结构作法示意

水库周边地势平坦处、冲沟起始端,及消防道路两侧地势较平坦且大型树木较少的区域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图5)

   

图5 生物滞留设施结构作法示意

广场及步行道改为透水铺装,坡度小于2%,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透水面层透水系数大于1×10–4m/s。

改造冲沟末端现状水塘为雨水塘,由进水口、前 置塘(沉淀区域)、植被种植地带、溢流设施和排水口组成。水力停留时间为7d,有效深度为1.5m,平均水深1.0m,底层厚0.25m。长宽比为5∶1,设计边坡坡度为3∶1。

改造现状混凝土排水沟为生态排水沟,并根据现场道路情况适当增加,收集道路两侧坡地的雨水,深度20cm,宽度35cm,底部素土夯实,上面植5cm的草皮(图6)

   

图6 生态排水沟结构作法示意

冲沟两侧及水库堤岸设置植被缓冲带,坡度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地表径流流速通过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同时去除部分污染物(图7)

   

图7 植被缓冲带结构作法示意

冲沟两侧坡地通过挂铁丝网喷播草种修复现状裸露山体,水土流失较严重处采用鱼鳞穴补植植物。

整理现状冲沟建设层层拦蓄的小水体,雨水充分滞留,缓解下游水库防洪压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景观及局部小气候。现状水库加设生态驳岸(图8),设置石笼以削弱水体对堤岸的冲刷

   

图8 生态驳岸结构作法示意

2.3 管网建设

(1)项目现状。项目管网现状水落管管径为DN500,与下游DN600水落管管径不匹配,不满足规范要求,雨水无法正常排出,造成上游管道淤积,影响周边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项目施工将现状水落管原位翻建,管径由DN500增加至DN600,翻建长度为402m,满足下游DN600水落管接入需求。

2.4 水系生态

2.4.1 项目现状

项目水系全长0.8km,规划面积约7.8万m2 ,为季节性雨水冲沟。总体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1)水安全。现状河道为冲沟形式,河底为土质,无河道防洪工程措施,河道被占用情况较严重,大部分河段不满足防洪要求。

(2)水生态。现状下垫面以建设用地(建筑及堆场)和荒地(荒地及农田)为主,建筑物较少,综合径流系数为0.35。

(3)水环境。河道两侧无截污设施,周边道路敷设有污水管道。河道沿线建筑物为点源污染源,农田施肥、周边区域初期雨水汇入、上游湖泊溢流来水为面源污染源。雨水沿现状地形坡度漫流进入河道。

(4)景观。项目现状基本为荒地,无任何景观设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整体景观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要。

2.4.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1)水安全。河道平面形状综合考虑河道现状与景观需要,主河道蓝线宽度15~80m、两侧绿带宽度30~110m、支流河道蓝线宽度20m。河道纵断面布置多阶跌水,减缓河道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共设置7处跌水,河道坡降不大于0.8%。河道横断面采用复式形式,在满足洪水期过流大断面要求的同时,适应枯水期小流量特点,河滩在枯水期作为休闲景观平台使用,为人们“亲水、近水”提供活动空间。河底处理主要为拓宽疏浚。堤防工程护岸高程按设计行洪水位加安全超高确定,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护岸工程级别为4级,护岸超高值取0.5m。

根据不同河道横断面形式,设计不同护岸样式,保证汛期河道行洪能力及非汛期景观效果,大面积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最终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设置跌水及挡水堰,设计高度≤0.7m,丰富河水形态、营造水景湿地。

(2)水生态。结合景观生态恢复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场地内现状高差,布置以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为主的海绵城市设施。

(3)水环境。河道两侧绿化带下布置污水管,收集沿岸污水。管径为DN300,长度约910m,管道坡度0.4%~0.8%,覆土0.8~1.2m,接入现状市政道路DN600污水管,管顶平接。

(4)景观。改造现状景观,规划道路系统、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照明系统及标识系统,以水为主元素,契合海绵城市主题理念。

3 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致力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居环境的生态发展,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施工中应全面把握海绵城市建设要点,优化雨水利用格局,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目标。

(本文已完结)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8月, 张 昀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