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在山体公园中的应用
coc_26304110
2025年02月13日 11:07:45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

作者:郑立志

  1 项目概况 十梅庵公园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文昌路以东老虎山北麓处,公园主要有山体绿地、梅园、禽鸣苑及画院组成,其中梅园禽鸣苑及画院均由各单位独自经营,山体公园属于公共绿地,区域内道路主要有环山消防道路、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绿地主要有公园绿地、山体林地,建筑有管理用房及部分民居。区域内有两处较大的水体,分别是羊拦顶水库及四清水库。消防道路主要铺装形式为混凝土路面,人行步道多为块石铺装和荷兰砖铺装,广场采用广场砖和荷兰砖铺装。

 


1 项目概况

十梅庵公园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文昌路以东老虎山北麓处,公园主要有山体绿地、梅园、禽鸣苑及画院组成,其中梅园禽鸣苑及画院均由各单位独自经营,山体公园属于公共绿地,区域内道路主要有环山消防道路、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绿地主要有公园绿地、山体林地,建筑有管理用房及部分民居。区域内有两处较大的水体,分别是羊拦顶水库及四清水库。消防道路主要铺装形式为混凝土路面,人行步道多为块石铺装和荷兰砖铺装,广场采用广场砖和荷兰砖铺装。

1.1 下垫面分析

十梅庵公园建设面积80.9万m2,现状以绿地及山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66.2%、23.0%,绿地中以林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南侧山峰及冲沟处,以针叶林为主,山脚及水库周边以国槐、柳树、梅树为主,绿地主要分布在梅园及水库周边,其中梅园以片状分布,道路周边以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十梅园及水库周边,其余下垫面为道路与广场、屋面、裸土与水域,可改造绿地面积较大,现状水文条件较好,见表1。

表1 十梅庵公园下垫面分布

   

1.2 现状排水分析

十梅庵公园整体地势南高北低,现状排水以散排为主,主要排水通道为自然形成的雨水冲沟,雨水均通过冲沟汇至北侧的羊拦顶水库及四清水库,最终通过四清水库9?m×2?m的溢洪道排至文昌路左侧的排水沟,汇至楼山后二支流后排至楼山后河。十梅庵公园为楼山后河二支流的源头。

1.3 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3.1 山体部分

(1)十梅庵公园整体南高北低,南侧主要为山体林地,最高点标高为203.340m,北侧为羊拦顶水库和四清水库(小二型),低点标高61.400m左右。

(2)消防通道,现状水泥路面,但部分路面开裂,路况较差,道路两侧无排水设施。

(3)现状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为单一,植物从山顶、坡地到谷底主要有黑松、刺槐及少量梅花、垂柳等。

(4)公园的山体排水主要通过自然冲刷形成的冲沟,所有降水均排至北侧水库。

(5)山体存在水土流失现象。

(6)山体部分除防火通道外,无其他通行通道及休憩设施,与梅园园AAA级景区的地位难以匹配。

1.3.2 水体部分

(1)四清水库始建于60年代,中间未进行过大规模维修,2013年对泄洪口进行整修,新整修的泄洪口可满足公园泄洪需求。

(2)由于湖体驳岸年久失修,坝体损毁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景观效果极差,水库现状为养鱼塘,羊拦顶及四清水库部分坝体被农田侵占,既影响水库防洪,又导致湖体水质较差,同时在洪水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水库周边的道路破坏严重,无法形成环形通道,景观效果较差。

(4)水库水质较差COD含量偏高,氮磷超标,不符合四类水要求。水库水质检测见表2。

表2 水库水质检测

   

2 十梅庵方案概要及系统构建

2.1 方案概要

(1)山体主要作法。在山体设置的生态挡墙、台地式花园(鱼鳞坑等),植物补植、改造现有冲沟,增加雨水的下渗和滞留,并可以增加冲沟的调蓄能力,沿山体道路设置生态草沟并在地势较低处设置生态滞留带等,以达到降低雨水流速,增加山体下渗能力,有效去除面源污染,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渗、滞、净、排”的要求。

(2)水体主要作法。水体周边的广场均采用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太阳能水体净化设施、水库溢流设施及雨水回用系统等措施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

2.2 海绵系统构建

(1)雨水滞留净化减排系统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雨水滞留净化减排系统构建

(2)雨水滞留–净化–蓄存系统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雨水滞留–净化–续存系统构建

(3)山洪防治系统构建如图3所示。

   

图3 山洪防治系统构建

3 十梅庵公园海绵措施

3.1 海绵措施

根据整个十梅庵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及现状设施情况,其主要的海绵措施主要分布在北侧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即水库周边和冲沟的末端。因此根据海绵设计的实际需求,将各汇水分区采取相应功能及 措施。

十梅庵公园根据各措施的分布及功能主要分为调蓄削峰区、渗透滞留净化区、滞蓄净化区、净化区、削能净化区6个功能区。

3.2 海绵体系分布

十梅庵公园改造工程采取的水体部分主要措施有下凹绿地、雨水塘、雨水湿地、植物过滤带、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植草沟及灌渠。山体部分主要采取生态分流沟、生态挡土墙及生态滞留设施。其海绵体系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海绵体系分布示意

3.3 主要海绵措施设计

3.3.1 雨水冲沟整理

合理梳理现状冲沟,将冲沟整理为景观与排水功能相结合的自然景观长廊,既能满足平时游客的休闲需求,又可作为山体雨水的合理疏散通道(图5)。

   

图5 雨水冲沟改造前后对比

(a)改造前;(b)改造后

3.3.2 生态驳岸处理

将较大水面和水库的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利用石笼和植被护坡等生态措施改造水库的坝体,在冲沟雨水流入水库前设置小型湿地,利用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避免水体污染(图6)。

   

图6 四清水库驳岸改造前后对比

(a)改造前;(b)改造后

3.3.3 雨水塘处理

在雨水冲沟内平缓地设置和改造雨水塘,进行雨水的就地消纳、削峰和净化,增加山体的生态涵养,同时减少下游水库和河道的行洪压力。

3.3.4 雨水花园与透水铺装的结合

在山体地势较平坦处设置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相结合的休闲广场,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设置,不仅对道路雨水进行净化和贮存,而且能增加山体景观的设计多样性。

3.3.5 山体坡地处理

将山体坡地整理为植被缓冲带,减缓雨水直接对山体的冲刷。

3.3.6 排水系统设计及排水沟分布

十梅庵公园内的排水系统主要以生态排水沟分流和改造现状雨水冲沟排水为主。生态排水沟主要沿道路设置,改造的雨水冲沟负担着收水末端及山洪的防治,为保证公园内水体的水质,在主要建筑区及水库周边设置截污管道,污水排至文昌路现状污水管。

3.3.7 中水回用系统

在十梅庵公园内,为满足海绵城市的“用”要求及根据公园的灌溉及消防需求设置中水回用系统,水库贮存的水经过净化后,通过提升装置和敷设的给水管道送至各个用水点,同时为满足山林的防火需求,在山顶的高处设置蓄水池,沿主要道路设置消防取水口。

4 结论

工程建成后,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4%,年径流固体悬浮物(SS)总控制率78.5%,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4.1 环境效益

十梅庵作为楼山后河二支流的源头,实施海绵改造后将有力缓解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

4.2 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建设与景观提升,为整个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连锁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良性发展。

4.3 社会效益

十梅庵公园改造后将成为青岛北部最大的一个集休闲、娱乐及健身为一体的海绵山体休闲公园,将为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起到良好的普及和宣传作用,也将为更多游客提供休憩和游览的场所,为“中国梅花之乡”增添光彩。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8月,郑立志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