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建筑
周博 笠檐,古人在十里处置笠亭以避风雨、以遮骄阳;故笠者让人联想起避雨遮阳之功能;檐,为本设计的主要建筑构造形式。——笠檐,是好友周博为作品所取的名字。 ▲项目概览?周博 笠檐的设计源于好友袁桦的邀约,她接手一家花植店,上任店主留下的铺面已经有一定的视觉品质,对于新增门头的主要诉求是希望能为外摆的花草遮挡夏季强烈的阳光直射;同时能在围墙一侧辟出一个可以休憩的小角落。
周博
笠檐,古人在十里处置笠亭以避风雨、以遮骄阳;故笠者让人联想起避雨遮阳之功能;檐,为本设计的主要建筑构造形式。——笠檐,是好友周博为作品所取的名字。
▲项目概览?周博
笠檐的设计源于好友袁桦的邀约,她接手一家花植店,上任店主留下的铺面已经有一定的视觉品质,对于新增门头的主要诉求是希望能为外摆的花草遮挡夏季强烈的阳光直射;同时能在围墙一侧辟出一个可以休憩的小角落。
▲烈日炎炎下的遮阳效果?周博
花植店位于南京老城中心珠江路南侧,所在的鸡鹅巷是南京传统的街巷空间,街巷两侧住宅底层店铺林立。近年来,随着网红店铺的流行,鸡鹅巷在东西两侧靠近红庙和太平北路的店铺不断升级,而巷子中部仍以五金、杂货、烟酒等商铺为主,品质不高,业态凋敝;但多为居民开设,邻里间相处和睦,街头巷尾自有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松弛氛围。
▲花植店在鸡鹅巷所处的位置?未形建筑
未形建筑团队日常以观察阅读城市为趣,并身体力行实践微小更新,为此欣然以自己动手三天焕新为目标,开展这次有趣的建造尝试。
▲休息区上方与主体相映成趣的反向遮阳扇 ?未形建筑
直面当下(关于建造形式的选择)
笠檐所属的住宅楼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那个年代典型的外观简陋、造型无特色的状况;其上还叠加着不同时期居民加建、修补以及政府出新的痕迹,呈现出一种偶然与无序的视觉状态。建造最直接的回应是避免过多地触碰原初的建筑物;同时在视觉呈现上想要选择具有一定亲和力和手工痕迹的温暖氛围,以回应传统街巷环境的空间尺度与视觉密度。
▲笠檐与原有住宅楼的关系?周博
形式的概念源于它所要完成的功能诉求:出挑和遮阳。花植店原本就是利用围墙和住宅底层院落的搭建,屋顶和立面并不具备贴建的承受力。出挑对现状的直接回应是越过现状门头,从后部住宅主体二楼阳台底部生根。出挑在门头上部完成后,遮阳面自然采取下挂的方式,笠檐的形式逻辑就此生成。
▲改造前后空间关系?未形建筑
▲概念生成图?未形建筑
▲鸟瞰概念效果图?未形建筑
▲街景人视概念效果图?未形建筑
工业材料与手工制作
为实现快速自主搭建的目标,我们选择易于手工加工的木构方案。所有构件断面统一,选择市场上常见规格的方木,长度根据图纸由厂家切割完成,现场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组装。
▲材料与构造?未形建筑
▲不同位置的构造节点?未形建筑
▲木构节点所呈现的效果 ?周博
遮阳扇片的制作也得益于工业化材料的应用,每片遮阳扇由主副框组成,副框用镂空藤片包裹后固定在主框上。主副框在油画框厂家定制完成,尺寸形状精确,节点可靠,有效降低了现场加工的难度,节省时间,且造价可控。
▲遮阳扇片安装完成效果?未形建筑
▲遮阳扇片的光影效果 ?周博
节点密度与视觉感受
木质传递的温暖气质与花植店的自然气息相得益彰,我们选用小断面短构件来增加节点数量,希望行人能够在近距离内充分感知构件的质感和颗粒度,加强视觉滞留,更生动地传递温暖松弛的氛围。端部节点连接,交叠的杆件层层出挑,蕴含着中国传统木构造的独特意趣。
▲采用不锈钢拉杆下挂的遮阳扇 ?周博
▲木杆件层层出挑的端部节点?未形建筑
笠檐完工后,得到周围居民的喜欢和认可,吸引不少行人停留、拍照,为巷道空间增添了活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巷道原本的环境品质。
▲从街道看花植店?周博
▲笠檐与人体尺度的关系?周博
这是一次自发的街巷界面更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对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积极有益的改造利用。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使用工业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方式,为一些自主更新的建造活动带来一定的专业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