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管家
最近,又一建工集团发布全员待岗的通知,大致内容如下: 鉴于当前市场低迷、工作推进难、复工复产难度大, 大部分岗位无具体工作安排 ,经集团股东大会研究决定, 自2025年2月11日起集团全体员工进入待岗状态 ,个别人员加班需向总经理汇报登记,具体复工时间将根据后续经营情况及市场环境另行通知
最近,又一建工集团发布全员待岗的通知,大致内容如下:
据悉,该企业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3.66亿, 该公司也曾在广西当地风光一时,曾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广西民营百强企业榜单!
一纸通知,道尽行业冷暖
工程人的艰难抉择
面对突如其来的待岗通知,从业者的反应五味杂陈:
"干了十几年项目经理,突然通知回家等消息。房贷车贷怎么办?转行又能做什么?"一位技术骨干在社交平台发出灵魂拷问。
"入职时HR说行业前景广阔,没想到第一年就遭遇待岗。现在考建造师证书还来得及吗?"新入工程行业年轻人的迷茫。
从“黄金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剧变
之前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工地遍地开花, 工程人曾见证“起朱楼、宴宾客”的繁荣 。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工程总量锐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楼塌了”的唏嘘背后,是行业逻辑 的根本性颠覆。
市场需求的萎缩: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基建投资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新建项目数量锐减。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土地成交规模缩水近三成。部分已中标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被迫搁置,施工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资金链的恶性循环: "垫资施工"的行业潜规则在行情低迷时成为致命枷锁。开发商回款周期拉长、地方支付能力下降,导致施工方应收账款高企。某项目经理坦言:"去年完工的项目至今还有60%尾款未结清,新项目根本不敢接。"
存量竞争加剧: 新建项目减少,存量改造、城市更新虽是新方向,但难以填补传统基建市场的巨大缺口。
行业洗牌加速: 企业裁员、降薪、待岗逐渐成为常态,许多中小型施工队甚至直接退出市场。
在沉默中等待,还是在沉默中爆发?
待岗通知的背后,是无数工程人的真实困境:有人背着房贷车贷,焦虑下一份工资何时到账;有人常年驻扎工地,却在行业收缩时发现“经验”成了最不值钱的筹码;更有年轻人自嘲:“入行即低谷,转行无退路。”
但比现实更残酷的,是行业变革带来的“价值重构”:
门槛提高:粗放式管理时代终结,企业更需复合型人才(懂技术、会管理、能协调)。
内卷加剧:项目减少导致低价竞标成风,利润压缩下,从业者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行业的“无声衰退”,恰恰是淘汰赛开始的信号。
在阵痛中寻找新生的可能
尽管前路艰难,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行业的寒冬,或许正是自我重塑的最佳时机。
1. 工程人的生存指南
学习新技术:掌握BIM、绿色建筑、智慧工地等前沿技能,成为“技术+管理”双核人才。
跨界融合:向新能源基建(如光伏、充电桩)、城市更新等领域延伸触角。
考证镀金: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证书仍是硬通货,但需结合实操经验才能真正增值。
心态转型:告别“路径依赖”,拥抱不确定性, 接受行业周期规 律,放下“铁饭碗”幻想,主动适应灵活就业趋势。
发展副业或轻资产创业:(如工程咨询、自媒体知识分享),分散职业风险。
2.对企业的建议:
1、向城市更新、低碳建筑、智慧工地等新兴领域转型开拓细分赛道,避开红海竞争。
2、从"大包大揽"转向专业分包、技术咨询服务等轻资产运营。
没有永恒的行业,只有永恒的自救者
行业的兴衰本是常态,但个体的命运却可以不同。与其在寒冬中等待春天,不如成为那个能穿越周期的人。工程人,从来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用双手筑造时代的人,愿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工程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所在,共同见证行业的复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