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筑时报 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16个身着秧歌服、手持红手帕的机器人亮相舞台。灵活挥舞手帕 的机械臂、 精准流畅的舞蹈动作让其迅速成为当天热点话题。
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16个身着秧歌服、手持红手帕的机器人亮相舞台。灵活挥舞手帕 的机械臂、 精准流畅的舞蹈动作让其迅速成为当天热点话题。
机器人登上春晚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个信号——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这些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深刻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建筑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得到了显著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建筑业从“危、繁、脏、重”的传统时代,发展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时代迈进,诸如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为建筑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的融合使得建筑机器人能够执行更复杂、更精确的任务。
中国是建筑大国,然而当前传统建筑业发展受多重制约,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2.65万亿元,同比增长3.9%。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仍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曾表示:我们现在建造方式还是一种粗放式的建造方式,还主要是靠人力的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从现在的这种粗放式的、碎片化的建造方式转变为高质量的发展。
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拉动内需、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抓手。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机器人市场营收会达到461.1亿美元。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428.2万台,较2022年增长10%。报告还指出,中国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并预测,2024年下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加速扩大,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至10%。
建筑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种,同样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MartinPlacek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建筑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8530万美元,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建筑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建筑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建筑机器人的出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筑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例如建筑机器人不仅可以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用工荒”的问题,减少施工成本。
作为世界建筑领域科技前沿,建筑机器人和智能建造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是建筑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这些国家的强劲需求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为建筑机器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建筑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建筑机器人的成本较高,使得一些小型建筑公司难以承担,这限制了建筑机器人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更好地集成各种先进技术以提高建筑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机器人的应用涉及到一些法律和道德问题,如责任分担、隐私保护等,需要相关政策和规范的支持。
围绕智能建造,国家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早在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能运维, 推广应用建筑机器人,提升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并提出到2025年,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
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选取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例如,深圳初步形成模块化建筑、建筑产业互联网等6项创新产业布局;武汉发挥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集聚优势,研发应用造楼机、架桥机、筑塔机等一批智能建造技术产品;合肥对建筑企业投资智能建造相关软件研发、设备采购、信息技术服务给予资金奖励……此外,试点城市出台支持政策,将500余家企业纳入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培育名单,支持有关单位启动建设39个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平台,公布758个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项目。
202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 ,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此外, 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建筑机器人发展的政策 ,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为建筑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统筹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带动建材、建筑设备、部品部件等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维护。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建筑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而言, 建筑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建筑工程领域 。在墙体砌筑方面,建筑机器人能够实现自动化、高精度的墙体砌筑,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在粉刷作业方面,建筑机器人可以自动完成墙面涂料的喷涂,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误差;在钢筋加工和安装方面,建筑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钢筋的切割、弯曲和焊接等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以高空作业为例,国内的建筑公司现在可以采用高空作业机器人,用于专门负责清洁窗户和喷涂外墙。这种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和机械臂,能够自主攀爬到建筑物的各个高度,进行精确的清洁和喷涂工作。这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危险性和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在建筑物拆除方面,可以采用智能拆除机器人通过精确地控制和操作,实现对建筑物结构的精准切割和破碎,避免了人为拆除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机器人应用于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一些工地已经开始使用智能物料搬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根据施工计划自动搬运和配送物料,减少了人工搬运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组织能力。
当前,我国建筑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成熟度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建筑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自主导航、环境感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成本较高也是制约建筑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目前,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仍然较高,导致其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有限。此外,法规标准不完善也是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国建筑机器人行业需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提高建筑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降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推动其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
从长远来看,我国建筑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建筑行业对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建筑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机器人技术在政策引领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相信未来我国建筑机器人技术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