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界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评价则是推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经济社会领域已经有多种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各具特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理论与标准,不同评价体系间常常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且通常集中于特定阶段或单一维度,无法全面覆盖基础设施的不同空间层级、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方利益相关者,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综合需求。
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界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评价则是推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经济社会领域已经有多种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各具特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理论与标准,不同评价体系间常常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且通常集中于特定阶段或单一维度,无法全面覆盖基础设施的不同空间层级、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方利益相关者,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综合需求。
在此背景下,ESG(环境、社会、治理)框架作为一种源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已在企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尝试推广至基础设施领域。然而,ESG框架更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等维度,在应对基础设施领域特有的技术性、功能性等行业特性时,其适用性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其复杂需求。
为了推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本文提出了更加适合于基础设施领域的ESE理论与方法,即以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性影响为核心,构建一个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框架。本文按ESG与ESE、ESE概念、ESE空间与ESE应用的顺序进行论述。
ESG与ESE
ESG与ESE均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布的《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人类发展须“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及后代子孙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其核心内容则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其分别应用于企业界、基础设施领域后,分别形成了ESG与ESE两种理论与方法。
ESG是什么
ES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企业社会责任投资(SRI)的兴起。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机构(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简称 PRI),将ESG称为可持续性投资,ESG投资界定为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股东积极主义的投资策略和实践。
ESG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确切地说代表的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
其中,环境(E)主要涉及气候变化、资源使用、废物管理以及如何抓住环境带来的机遇;社会(S)反映的是企业如何与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和影响;公司治理(G)包括公司的管理结构、合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关键治理因素。
ESG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活动和金融行为不应仅考虑经济财务指标,还须同时考虑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成效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ESE是什么
基础设施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经济影响(Economy)、社会影响(Society)、环境影响(Environment)”的ESE三性影响,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结构和环境质量,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ESE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基础设施项目领域的具象投影,代表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三方面以及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或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其中,经济(E)影响指保证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经济健康(如财务),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S)影响指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福祉;环境(E)影响指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
ESE的核心观点是,基础设施项目的ESE三性影响密不可分、相互关联,在有限资源条件下需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三方面的需求,追求项目的整体最佳效益,而非单一方面的最大化,不是简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ESG与ESE
两者的区别
(1)适用领域不同。ESG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关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财务状况及非财务因素的综合评估,强调企业如何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而ESE则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评价,侧重于基础设施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评估。
(2)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同。ESG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财务效益和非财务效益的关系,从而在投资决策中实现长期价值。ESE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3)模型结构差异。ESG采用加和模式,是多种理论的加和框架(财务与非财务等多种理论),从而将企业财务与环境、社会、治理等非财务因素加和,侧重于对各因素的独立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些维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导致目标之间的冲突或难以协同,特别是在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之间出现矛盾时,难以平衡。而ESE则采用三维度交叉模型,是一种综合的理论框架,认为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与综合优化,避免单一方面的最大化。
ESE概念
以城市轨道交通这一基础设施项目领域为例,ESE认为城轨交通是一个“开放的技术-社会复杂巨系统”,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也需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最佳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
是 一个复杂巨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开放的技术-社会复杂巨系统”,可简述为“一心三轴四圈层”的要素集合体,也就是1个技术核心、时间、空间、利益相关方3个向度轴,以及功能层、目标层、知识层、交互层4个圈层。
该集合体以技术系统为核心,在不断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通过交叉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方法,提供交通、城市发展等多元功能,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综上,利用“一心三轴四圈层”所涉及的要素及其特性,是不是已经能够“定时、定点、定人、定性”地去表示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切事件(业务现象、问题等)?
复杂巨系统的数据表征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要素及特性可以用数据表征。例如,客流规模这一要素,可以用每日的客流总量、进出站量等数据去表征;某条地铁的乘客服务水平这一事实(业务场景),可以用一个要素集也就是一个数据集去表征,如客运服务、客流规模、列车运行、运营安全、运营能耗、财务经济、运营企业管理等组成的数据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要素
均具有ESE三性影响
1.系统具有ESE三性影响
业内普遍认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产生影响,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ESE三性影响。
2.数据同样具有ESE三性影响
系统内部要素变化时,如要素数量的多少、要素体量的大小、要素间的关系等,以客流要素为例说明:
(1)经济方面:客流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城轨交通企业的票务收入,同时也会影响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房地产增值和营商环境繁荣,进而影响城市经济;
(2)社会方面:客流要素的变化也意味着是否为不同收入水平、年龄和行动能力的社会群体提供了更平等的出行机会,从而影响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
(3)环境方面:客流要素的变化通过影响私人汽车与普通公共交通车俩的使用,去影响碳排和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变化。
ESE空间
建立ESE空间
ESE空间的建立借鉴了笛卡尔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这个空间中,Ec、So、En三条坐标轴分别表示经济性影响、社会性影响和环境性影响。空间中的一个质点P表示一个数据(一个要素),质点P的坐标(Ec1,So1,En1)表示该数据(该要素)的ESE三性影响;空间中的一个质点系表示一个数据集(一个要素集,也就是某个业务场景);该质点系的质心C坐标(Ec′,So′,En′)则表示了该业务场景的ESE三性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ESE空间表征示意
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某条线路的客流量可以看作一个数据(一个客流要素),其在ESE空间中的坐标可以反映该车站客流量(该要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而线路的客流量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组成的数据集则可以看作一个质点系,其质心坐标能够表示该条线路在相应业务场景下的ESE三性影响。
ESE空间的八个卦限
在ESE空间中,三条坐标轴的两两相交形成了3个界面,3个界面又把空间分成了八个卦限。三条坐标轴的正半轴代表正面影响、负半轴代表负面影响,ESE空间就被分成了八个卦限,分别用罗马字母Ⅰ、Ⅱ、…、Ⅷ表示。八个卦限,如图2所示。

图2 ESE可持续状态空间
ESE空间卦限识别:
城轨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八种形式
ESE空间中,用来表征某业务场景的各个数据(空间质点),可能分散在八个不同的卦限内。但是该质点系的质心总会落在某一个卦限内,因此可以用质心来表示整个质点系的整体空间位置。
根据质心所在的具体卦限,就可以识别出一定场景下城轨可持续发展状态所归属的“八种形式”,见表1。

ESE空间卦限识别:
城市轨道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四种类别
按照质心坐标的正负情况,分为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基本不可持续与不可持续4类,见表2。

ESE应用
ESE在城市轨道交通
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在ESE空间中,我们可以进行各个层级、各种场景的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
1.ESE三性赋值
首先需要进行ESE三性赋值,这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ESE三性赋值通过专家团的专业打分量化业务场景的理想质心和要素的ESE三性影响程度,主要考虑要素与影响的关联强度。这种赋值方式注重总体性影响,计算正负影响的绝对值之和。
(1)三性赋值的量化。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一个评语论域,通过专家团打分以量化ESE三性影响程度,见表3。

(2)理想质心的三性赋值。业务场景的理想质心是专家团通过多轮研讨后形成的共识,也是对评价目的(发展目标)的量化。
(3)要素的三性赋值。围绕要素对利益相关方产生的ESE三性影响程度进行赋值,三性影响的内涵要点见表4。

2.评价某个城市的线网可持续性
根据该城市线网质心C在ESE空间中的位置(坐标正负值),判断所归属的“八种四类”可持续发展。通过将质心C在E、S、E三条坐标轴上的投影点与原点相连,在ESE空间内构造出一个三棱锥,以三棱锥体积表示可持续发展程度,如图3所示。

图3 质心在ESE空间投影形成的三棱锥
3.评价并预测某城市线网未来可持续发展趋势
对某城市线网在不同时期(如过去某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过去的变化规律。利用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评估该城市线网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质心在ESE空间内的运动轨迹,预测其未来可持续性走向。
4.定向对比评价不同城市的可持续性
在同一时期,通过比较各城市线网质心 的空间位置和三棱锥体积,可评估其在经济(E)、社会(S)和环境(E)维度的相对表现。差异化分析揭示城市间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可持续发展关键差距,为制定针对性政策和优化措施提供依据。
5.全国范围内城市线网的可持续性对比
以全国行业可持续性中位数为原点 ,各城市线网的质心反映其相对于全国中位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通过全国范围内质心的分布,构建二次质点系,分析 ESE 空间中的质心分布图,评估城市间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律,并识别区域特点。
ESE的其他应用
(1)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状态可视化。借助ESE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了一套极具空间感的量化评估工具,自此,城轨交通系统是否可持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2)为数据表征城轨场景提供普适性框架。发现城轨数据具有经济(economy)性影响、社会(society)性影响和环境(environment)性影响(简称“ESE三性影响”)这一共性,并通过人机交互赋予数据ESE三性,为以数据表征城轨交通各个场景提供了共性基础框架。
(3)为城轨交通行业大模型的创建提供基础支撑。城轨交通行业专业大模型的创建,除了算力与算法外,数据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中海量的文本知识与专家经验没有被向量化是关键。本文提出对系统要素与要素集、系统数据与数据集、事件与事件集、业务场景等进行 ESE 三性影响赋值,使之成为ESE立体空间中的“质点”与“质点系”,以此作为专家知识向量化的一种探索,为城轨交通行业大模型的创建提供基础支撑。
(4)为桥隧等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评价提供了借鉴。特大桥梁、超长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样具有ESE三性影响,比如一座特大桥梁的建设运营同样也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产生影响。
本理论与方法提供的是一种多行业通用的评价方法,正如ESG适合所有企业非财务评价一样,ESE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交通、能源、水利等所有基础设施项目,还为经济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如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种尝试与借鉴。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4年 第6期 总第122期
作者 / 于松伟 刘巍
作者单位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 / 陈晨
美编 / 赵雯
审校 / 李天颖 王硕 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