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氨氮的去除原理
1.氨氮去除:在好氧条件下,亚硝酸菌首先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氮,接着硝酸菌再将亚硝酸盐氮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这个过程被称为硝化作用。那氨氮就去除了,只剩下硝酸盐氮待处理。
注:咱平时听到的硝化菌就是亚硝酸菌+硝酸菌的统称
逻辑:总氮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降低里面的任何一个元素指标都是在相应的降低总氮。
整个转化过程: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氮气
2.转化过程的其中
硝化过程: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好氧池里进行)
反硝化过程: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氮气(在缺氧池里进行)
接下来分工艺、进水、设备三方面展开说明氨氮超标的异常原因。
二、工艺控制问题
1.溶解氧不足
在硝化阶段,若溶解氧太低,硝化细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氨氮不能完全转化为硝态氮,氨氮去除效率降低。
解决办法:通过在线溶解氧监测仪,实时监测曝气池内的溶解氧浓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曝气量,硝化工艺混合液的DO应控制在2.0 mg/L,一般在2.0~4.0 mg/L之间。实际2.0-3.0mg/L足矣。排查期间建议使用手持溶解氧监测仪,避免在线监测有故障情况。
2.外回流比不合理
外回流比过低,会使进入曝气池的活性污泥量不足,微生物对氨氮的吸附和分解能力下降。相反,外回流比过高按常理来说,反而因为微生物的富集,不会影响氨氮的去除,如果说有影响,就可能外回流比过高导致曝气池内水流速度加快,实际有效 HRT 可能缩短,硝化过程的反应时间不足,影响反应效率。
解决办法:根据二沉池的运行情况和污泥沉降性能,通过经验公式确定外回流比,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外回流比,一般控制在 20% - 100%。
3.水力停留时间过短
污水在处理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过短,意味着污水中的污染物与微生物接触时间不足,氨氮等污染物无法充分被微生物吸附、分解和转化,导致出水氨氮超标。
解决办法:合理调整进水方式、外回流比同步协调等,确保水力停留时间满足处理要求。如AAO工艺,水力停留时间为10-23小时。其中厌氧段1-2小时,缺氧段2-10小时。
4.污泥龄过短
污泥龄是指活性污泥在整个系统中的平均停留时间。硝化细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若污泥龄过短,硝化细菌无法在系统内充分繁殖,会使氨氮硝化不完全。通常脱氮要求的污泥龄比除磷要求的要长。
解决办法:一般来说,处理生活污水时污泥龄应控制在 10 - 30 天。SRT = (曝气池体积*MLSS)/ (剩余污泥浓度*全天排泥量)。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效果,合理调整污泥排放量,保证污泥龄在合适的范围内。
5.污泥老化
污泥长时间处于缺乏营养物质等情况下,会出现污泥老化现象。老化的污泥活性降低,絮凝性变差,对氨氮的吸附和分解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解决办法:通过排泥和补充新污泥,结合污泥负荷,污泥龄同步改善污泥的活性。
6.碱度不足(pH值太低)
反硝化产生碱度,硝化反应会消耗碱度,若污水中本身碱度不足,或者反硝化产生的碱度无法弥补硝化反应所需的碱度,且在处理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会使硝化反应体系的 pH 值下降,影响硝化细菌的活性,导致氨氮硝化受阻。
解决办法:当检测到碱度不足时,可向反应池中投加适量的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补充碱度,维持 pH 值在 7.0 - 8.0 的适宜范围,保证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7.有机氮水解受限
由于水解过程是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关键步骤,当水解过程受到抑制时,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速度减慢,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氨氮量减少。从表面上看,氨氮生成量的减少似乎有利于氨氮指标的去除,因为需要处理的氨氮量少了。但实际上,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氨氮是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底物。如果氨氮生成量大幅减少,会使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营养源不足,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它们对氨氮的进一步处理能力。
当然这一点的概率相对较低,只能说可能,进行排查的时候几乎不会排到这里就能提前找出问题。
解决办法:必要时添加适量的水解酶制剂,以提高有机氮的水解效率。
8.碳源过量
大量碳源在缺氧池没被利用,进入好氧池,因底物充足,异养菌(有机物降解菌)利用有机物有氧代谢,大量消耗氧气等,因为硝化细菌是自养菌(无机物利用菌),氧气被抢夺,变成劣势菌种,造成硝化反应受抑制伴随氨氮升高,但是这种情况也极少数出现。
解决办法:保证反硝化的正常,也就是保证总氮的去除。
9.温度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硝化细菌生长的温度一般在 15 - 30℃,当水温低于 15℃时,硝化细菌活性显著降低,硝化反应速率减慢。反硝化细菌适宜生长温度在 20 - 40℃,当水温低于 15℃ 时同样会影响反硝化效果。
解决办法:对于温度较低的地区或季节,可适当增加曝气和污泥浓度。
10.污泥解体
污泥解体是指活性污泥絮体结构被破坏,这是一个比较大范围导致氨氮异常的原因,解体会导致泥水分离困难,出水悬浮物增加,同时微生物活性下降,对氨氮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减弱。常见原因包括过度曝气导致絮体破碎、有机负荷冲击、污泥龄过长或过短、营养失衡、有毒物质进入系统等。
三、进水水质冲击
1.进水氨氮冲击
工业废水排放规律不稳定或集中排放,可能使污水厂进水氨氮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超出生物处理系统的承受能力。微生物在高氮负荷冲击下,代谢功能紊乱,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都会受到抑制。
2.进水有毒有害物质
污水中若含有重金属、农药、酚类等有毒有害物质,会抑制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阻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进而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
3.有机负荷过高
有机负荷是指单位体积反应器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污染物量。有机负荷过高,会使微生物处于过度代谢状态,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从而降低对氨氮的去除能力。
解决办法:在污水厂内设置调节池,对进水水质和水量进行均衡调节,缓冲进水异常冲击。实时监测进水水质情况,当浓度过高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应对。如果超标特别严重,紧急调用应急池,负荷过高时,可加大污泥回流,提高生化池微生物总量。
四、设备方面
1.曝气设备故障
曝气头堵塞会导致空气无法均匀地进入水中,使好氧池内溶解氧分布不均,部分区域缺氧,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风机效率下降则会使曝气总量不足,无法满足好氧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导致氨氮去除效果下降。
2.污泥回流泵异常
污泥回流异常会导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数量和分布失衡,活性污泥量不足或分布不均会削弱对氨氮的去除。
3.搅拌设备失效
缺氧区的搅拌设备失效会导致污泥和废水混合不均匀,局部区域氮元素和微生物分布不均,影响去除效果。
4.在线监测仪表数据失真
DO、pH、ORP等在线仪表长期使用后,传感器会受到污水中污染物、化学物质的侵蚀,导致灵敏度下降、测量不准确,影响工艺的判断调整,长期积累会形成偏差,导致水质处理效果不佳。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44 万条内容 · 146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水处理指标异常 - 总氮异常/超标(深度解说)水处理指标异常 - 总氮异常/超标(深度解说) 总氮达标排放是也一项污水厂的基本要求。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出水总氮超标是极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总氮异常的常见因素及对应的解决策略,减少背锅情况出现。 一、TN 的去除原理 总氮的去除是去除它里面包含的氮元素,所以氮元素的去除就会伴随总氮的下降。 回顾:(总氮=有机氮+无机氮)(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有机氮去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出水氨氮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