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中的初沉池,是工业污水处理流程中的重要预处理单元,通常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前端,在污水进入生物处理单元或其他深度处理单元之前发挥作用,主要用于去除工业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固体污染物。污水流入初沉池后,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至池底,与水分离。颗粒的沉降速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污水的性质等因素。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沉淀效果,会向污水中添加絮凝剂。絮凝剂能够使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相互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颗粒的沉降速度。这些絮体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到池底,实现与水的分离。
初沉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能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粒径较大的悬浮固体,如砂粒、泥土、纤维、有机碎屑等,降低污水的悬浮物含量。通过初沉池的预处理,去除了大量的悬浮固体和部分可沉淀的有机物,降低了污水的浊度和有机物含量,这有助于保护后续处理单元中的设备和管道,减少堵塞和磨损的可能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常见的初沉池类型有平流式初沉池、竖流式初沉池、辐流式初沉池。
一、初沉池运行状态不佳的表现形式:在污水处理中初沉池运行状态不佳主要表现在出水的浑浊和底泥上浮的问题上,这些不良状态和上一篇介绍的物化区混凝效果不好有着深度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水质方面容易表现为出水水质浑浊、出水悬浮物超标、COD 去除率低,若运行状态不佳,会导致大量悬浮物随水流出,使出水水质浑浊,这不仅影响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还可能导致最终出水水质不达标。
(2)池内污泥方面一般表现为污泥沉淀效果差、污泥上浮异常、污泥产量异常。运行状态不佳时,污泥沉淀速度缓慢,泥水分离不明显,污泥层松散,可能出现污泥上浮现象,导致污泥流失,影响后续处理单元的运行。除了沉淀效果差导致的污泥上浮外,还可能出现污泥块状上浮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污泥在池中停留时间过长,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气体,或者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等物质,使污泥的比重降低,从而上浮。
(3)其他方面主要表现在设备异常、池体异常、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上,若刮泥机出现故障,如刮泥速度过慢、刮板磨损严重等,会导致污泥不能及时排出,在池中堆积,影响沉淀效果,甚至可能造成污泥腐败、上浮。
二、初沉池运行状态不佳的原因分析:在污水处理中,初沉池运行状态不佳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需从进水水质、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及设计等多维度分析。
首先要分析进水水质方面的影响,如污水中悬浮物(如砂粒、纤维、有机物碎屑)含量远超设计负荷;进水水量或水质(如 pH 值、温度、油脂含量)突然变化;未投加絮凝剂或投加量不足,导致细小颗粒无法形成大絮体,沉降速度慢;特殊污染物干扰,污水中含大量油脂、表面活性剂或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可能包裹颗粒表面,降低其沉降性能,或导致污泥上浮。
在工艺上来讲,主要要分析工艺参数的控制问题:(1)表面负荷(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处理水量)过大,导致污水停留时间不足,颗粒未充分沉淀即流出;(2)进水口或配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池内水流短路或流速不均,局部区域水流过快,影响沉淀效果;(3)池形选取不合适、设计参数偏离实际需求。
再一方面就是设备故障和维护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直观,就不做过多的介绍。排泥故障,大多是由排泥设备发生了故障所致,如排泥泵故障、排泥不及时、进流废水含有大量悬浮颗粒而未加大排泥量等是主要原因。在观察初沉池是否积泥过多时,重点是观察刮泥机是否行走顺畅,如果发现刮泥机行走抖动或打滑的时候,就要重点确认是否存在初沉池积泥过多的问题。
初沉池的主要作用就是废水进行物化絮凝后的泥水分离,如果泥水分离效果不佳,势必影响后续的生化处理系统正常的处理效果。
初沉池的泥水分离效果不佳,除了建造设计时可能会遗留下问题,更多的是物化投药区所投加的混凝剂和助凝剂不合理所致。投药不足导致的絮体絮凝不充分和投药过量导致絮体过大而折断在初沉池的泥水分离中所造成的结果是一致的。
当初沉池的停留时间能够满足絮体完全沉降所需要的沉降时间时,看到的是初沉池出水清澈而不夹杂絮沉降颗粒,相反则容易导致絮凝颗粒流出初沉池,继而对后续生化系统造成影响。
三、初沉池运行状态不佳的对策和调整策略
遇到初沉池问题在调整时,需要针对不同的运行状态,结合具体原因制定系统性对策和调整策略。
1.沉降不佳:初沉池作为物化区混凝沉淀作用后的泥水分离场所,其常见效果的好坏除了设计上的缺陷外,物化区的投药比例合适与否、进流废水的水质及负荷都是影响因素。应对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物化区混凝沉淀的效果,也就是尽量调整混凝剂及助凝剂的投加比例及最适合投加量。
2.污泥上浮策略:物化区的污泥上浮多半是沉降的污泥没有及时排除,积聚在池内过多,导致厌氧污泥产生,继而浮出初沉池液面。应对策略重点是确认排泥是否正常通畅、近期进流废水悬浮颗粒浓度是否过高,以便及时确认原因,提早采取加大排泥的措施。
3.初沉池积泥过度应对策略:初沉池积泥过度往往会导致初沉池刮泥机故障,并最终导致初沉池无法排泥而停止运转。实践中往往因为操作人员巡检和点检不力,导致初沉池排泥不及时,等到发现故障时,初沉池刮泥机早已停运了,这时的维护应对策略就显得比较滞后了。
因此,如何提早识别初沉池排泥不畅的问题是操作管理人员需要在制度和方法上进行明确的。在方法方面主要就是要懂得如何根据进水中悬挂浮颗粒浓度的变化来调整初沉池的排泥流量,它们之间是呈正比例调整的。另外,排除初沉池的污泥浓度是否过大也是可以确认的。
同时,当初沉池积聚多量污泥的时候,会发现刮泥机的运转不正常,最多的是传动装置发出异声、原地打滑、传动链断裂、跳闸等异常表现,这时就需要认真确认初沉池是否积泥过度了,提早采取加大排泥流量是最有效和必须的方法。
管理方面还要订立应急预案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备用池体或旁路系统分流污水做应急。建立初沉池运行台账,记录每日进出水水质、排泥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定期开展员工操作培训,强化异常情况预判能力(如雨季前检查排水系统)。
另外初沉池运行优化需结合 “源头控制 - 过程调节 - 末端维护” 全流程管理,通过水质监控、工艺调整、设备维护和管理升级的协同作用,实现理想运行状态,为后续生物处理或深度处理提供稳定进水条件。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44 万条内容 · 146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判断和调整系列(4)物化区絮凝效果不佳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判断和调整系列(4)物化区絮凝效果不佳 工业污水处理的物化区是指在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特定区域或工艺阶段,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来去除或分离污水中的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或深度处理创造条件。物化区的主要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气浮、过滤、吸附、化学氧化还原。物化区的在污水处理中主要起到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的作用,在生化系统前端能够起到提高水质的稳定性的作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初沉池运行管理;论述,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