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建筑人必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必须是它:粗野的混凝土美学,藏着一代人的理想与伤痛

建筑人必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必须是它:粗野的混凝土美学,藏着一代人的理想与伤痛

发布于:2025-03-04 10:07:04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建筑师疯人院

|

作者:孙琬童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北京时间3月3日,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举行 。本届奥斯卡颁奖季最大的热门当属获得了 10项 提名的 《粗野派》


《粗野派》此前拿到了 威尼斯电影节 的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大奖,有望拿下本届奥斯卡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等重要奖项。


01.png

《粗野派》海报(图源:豆瓣)


故事主人公 拉斯洛·托斯 (László Tóth),是一位匈牙利 犹太裔建筑师 ,他背负着 战争留下 的深刻 创伤 ,来到了陌生的 美国 ,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 艰难前行


曾主演过 《钢琴家》 的演员 阿德里安·布罗迪 以细腻的演技展现出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建筑 ,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影片将 粗野主义建筑风格 人性 社会议题 交织,构建了一场关于 理想 创伤 身份 史诗叙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粗野主义建筑反映了 美国移民的经历


02.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粗野主义 (Brutalism)源于法语 “béton brut” (裸露的混凝土),主张以 未经修饰 混凝土 展现建筑的 原始质感 功能性 。影片通过这一风格,隐喻 战后社会重建与个体创伤的愈合


03.png

《粗野派》的电影宣传手册,也是以建筑作品介绍的方式呈现(图源:豆瓣)



01

《粗野派》的建筑隐喻:

移民群体的挣扎


拉斯洛·托斯到美国之后,接到了一个大单。


富翁的儿子 哈里森 想给父亲一个惊喜,想要偷偷把父亲 老旧的书房 改成 图书馆 ,将其交给了拉斯洛来设计。


拉斯洛采用 空间环绕式 的布局,以通透的设计让空间更加开阔,同时巧妙引入 自然光 ,让整个图书馆沐浴在温暖的光线中,一把 包豪斯风格 藤椅 摆在中间,极具现代简约美感。


04.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然而在改造即将完工时发生了一点意外,哈里森勃然大怒,这单生意彻底黄了。


拉斯洛这位有才华的建筑师 陷入绝境 ,身无分文,居无定所。


后来哈里森再次找到了拉斯洛,原来当初设计的图书馆,在杂志上得到了 高度的评价 认可 ,哈里森深入了解了拉斯洛过往的作品,才发现他的作品极具艺术感且充满 现代化气息 ,打破了传统建筑的 沉闷格局


影片中所展示的拉斯洛过往的作品,明显是致敬了 包豪斯学校


05.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06.png

包豪斯学校(图源:Archdaily)


拉斯洛阐述了自己“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以裸露的 混凝土 、夸张的 几何造型 为显著特点,富有视觉冲击力,在战争年代,像一座 坚不可摧 堡垒 ,仿佛在诉说着建筑的 力量 坚韧


哈里森颇为 欣赏 ,于是再次邀请拉斯洛为自己设计一个 社区中心 ,包括 图书馆、剧院、体育馆、教堂 等建筑。


07.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08.jp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09.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片中最后建成的社区中心,是一座座粗放又似神迹的巨大建筑。


10.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11.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从中可以找到不少现代建筑史上经典教堂的影子,比如 安藤忠雄 光之教堂 卒姆托 田野教堂 ,以及现代建筑大师 柯布西耶 朗香教堂


12.png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图源:Archdaily)  

13.png

卒姆托的田野教堂(图源:Archdaily)  

14.jpg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图源:Arcdaily)


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带有 天然的瑕疵 纹理 ,呼应了拉斯洛的 战争创伤记忆 ,也承载了建筑师的 平等 理想。


在当时的美国,犹太裔建筑师和粗野主义建筑 并不受欢迎 ,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拆除这些建筑,把这些人赶走,公众对 “粗糙美学” 排斥 ,映射了移民群体的 挣扎


《粗野派》的导演也表示, “没有比这更有争议的建筑风格了”



02

粗野主义建筑:

用混凝土写尽了时代的孤独与挣扎


粗野主义建筑风格,就如同影片的主人公拉斯洛的形象,一位饱经沧桑、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


15.png

《粗野派》剧照(图源:豆瓣)


二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为了满足 战后重建 的需要,廉价便捷、耐用结实的 粗野主义风格建筑 很快 流行起来 ,受到 包豪斯学派 的影响,粗野主义建筑优先考虑的是 功能 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形式,没有任何华丽的炫耀,只专注于 服务大众


柯布西耶 设计的 马赛公寓 是早期粗野主义建筑代表之一,2016年该建筑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 世界遗产


这座由 模块化 公寓组成的12层住宅建筑群表面粗糙的纹理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马赛公寓开创了 “垂直花园城市” 的概念,展现出社区的亲和力,拉近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6.png

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图源:柯布西耶基金会 fondationlecorbusier)


“粗野主义建筑”这一术语,最初由英国建筑师 史密森夫妇 提出,他们的代表作 罗宾伍德花园 (1972年)就是他们 社会住房理念 的实践。两个巨型的居住区将地块围合,在喧闹的城市中创造出静谧的绿地,公寓中的宽阔阳台构成了 “空中步道”


17.png

史密森夫妇:罗宾伍德花园(图源:Archdaily)


美国波士顿市政厅 是具争议但却 经久不衰 的粗野主义建筑之一。1968年竣工的波士顿市政厅的设计摒弃了通常政府建筑的华丽装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既坚固又接地气的结构,挑战了传统的 市政建筑美学观念 。这座建筑引发了公众两极分化的反应,有人认为它是波士顿现代的 前瞻性象征 ,有人则对它原始、不加修饰的外形 大加批判


18.png

波士顿市政厅(图源:Archdaily)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粗野主义逐渐失宠,这些庞然大物很快就因年久失修,被贴上了 “贫民窟”“撕裂社区”“混乱肮脏” 的标签。


部分原因是建筑的 冷酷 朴素 的性质,与 极权主义 有关。反对粗野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经常出现 水渍 腐蚀 的迹象,从而降低了 整体美感 。另一方面,住宅乌托邦式的梦想也没有实现。


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罗宾伍德花园,也于2017年被 拆除


19.jpg 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罗宾伍德花园,于2017年被拆除(图源:Archdaily)


但艺术趋势总是 循环往复 ,在新世纪,粗野主义被边缘化后又再度受到欢迎,并拓展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少设计师开始重新关注粗野主义,比如 安藤忠雄 ,他将 混凝土 光影 自然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建筑作品。


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及粗野主义风格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 建筑风格 ,更是一种 美学符号


20.png

安藤忠雄:Makomanai Takino墓地,2015年(图源:Archdaly)



03

现实中的犹太裔移民建筑师:

所有的伤痕,都凝固成诗篇


现实中的犹太裔移民建筑师们,在建筑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从《粗野派》的主人公拉斯洛·托斯身上,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丹尼尔·里伯斯金 1946年出生于 波兰 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全家都经历过 奥斯威辛集中营 的迫害,最后只有父亲和一个姑妈幸存。1959年,13岁的里伯斯金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之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


里伯斯金的建筑超越了功能主义,成为承载 集体记忆 伦理反思 的载体。他的犹太人身份并非通过符号直白呈现,而是转化为 对历史创伤的诗性表达、对人性尊严的捍卫 ,以及对 普世价值的追寻


21.png

丹尼尔·里伯斯金(图源:Archdaily)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被许多人认为是 “一个无声的纪念碑”


博物馆外立面上如同多道尖锐闪电蜿蜒,连贯的锯齿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打断,它象征着 一道道伤口 ,扭曲的形态隐喻了犹太人被 纳粹迫害时期 逼仄与困厄 。比起“慰藉”和“悼念”,里伯斯金更想强调“记住”—— 记住疼痛 反对暴力、迫害与歧视 ;记住殉道者的苦难,警示人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珍惜回归光明与现实的未来。


22.png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图源:Archdaily,摄影:Denis Esakov)


路易斯·康 1901年出生于沙皇俄国治下的 爱沙尼亚 ,四年后举家移居美国费城。这个犹太移民小男孩原本名叫莱泽尔—伊茨·施穆洛夫斯基,到了美国后改名为路易斯·伊萨多·康,全家人改名的目的是希望能 摆脱低下的东欧移民阶层


23.png

路易斯·康在耶鲁大学美术馆(图源: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路易斯·康在设计 胡瓦犹太教堂 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建筑表达对 犹太传统的尊重 ,结合现代和古典元素创造出神圣而肃穆的空间,可惜这一作品仅仅 停留在设计阶段


24.jpg

胡瓦犹太教堂设计稿(图源:Archdaily)


路易斯·康的建筑,将犹太文化中的 精神性、伦理观 宇宙论 转化为一种超越宗教的普世语言,在 光与影 厚重与轻盈 理性与诗性 的张力中,构筑了一个个 “静谧而神圣” 的场所,最终成就了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 “诗哲” 风格。


25.png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源:Archdaily)


弗兰克·盖里 1929年出生于 加拿大多伦多 的犹太家庭,1947年举家迁往美国洛杉矶。他的原名叫作弗兰克·欧文·戈德堡,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 并不接受犹太人 ,许多客户不愿意雇佣一个姓“戈德堡”的建筑师,所以才改名为弗兰克·盖里,他希望他的新姓氏盖里(Gehry)在外形轮廓上,看起来和戈德堡(Goldberg)尽量相似。


26.png

弗兰克·盖里(图源:Archdaily)


犹太民族的流散历史与文化边缘性,可能促使弗兰克·盖里想要在建筑中挑战 主流价值观 ,他的建筑既是对传统权威的解构,也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实践,常通过 解构主义手法 ,如 断裂的几何形态、倾斜的结构 混杂的材料 ,打破 对称 稳定 ,形成一种充满动态张力的 “盖里式语言”


27.png

布拉格舞蹈之家(图源:Archdaily)


伊丽莎白·迪勒 1954年出生于一个 波兰 犹太家庭,她的父母是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迪勒一家1959年来到纽约。


28.png

伊丽莎白·迪勒(图源:Archdaily)


伊丽莎白·迪勒的家庭背景深刻塑造了她对 社会边缘群体 的关注,她的代表作 纽约高线公园 改造 废弃铁路 公共空间 ,不仅激活了社区经济,更成为不同阶层、文化背景人群的 融合场域


29.png

纽约高线公园(图源:高线公园官网)



结语


粗野主义建筑的命运,正如《粗野派》中拉斯洛·托斯的命运一般,既是 混凝土的诗篇 ,也是 时代的伤疤


而在当代,粗野主义已超越风格标签,成为反思现代性、探索建筑伦理的重要载体。


粗野主义的美,在于它证明了建筑可以改变世界,哪怕这种改变充满争议。


 

参考资料

《〈粗野主义〉导演 Brady Corbet 表示:“没有比这更有争议的建筑风格了”》(公众号“Dezeen”,作者:Cajsa Carlson)

《粗野主义建筑的衰落与复兴》(公众号“建筑手帐C”)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8 万条内容 · 29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卷儿叠 叠儿卷 / 众建筑

“卷儿叠/叠儿卷”是模块化的公共艺术装置,将公共空间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交互动和参与中心。 Curly Cube is a modular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that transforms public spaces into vibrant hub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