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来,建筑业进入了漫长的寒冬。行业的不景气让许多从业者感到迷茫,我们不禁要问:建筑行业的未来究竟是持续下滑,还是会迎来止跌回升?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获取了一些日本官方研究报告并将其转换成中文。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日本建筑业现状的陈述,不掺杂个人观点;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进行对比,并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由于第二部分的个人观点可能存在偏差, 建议大家以阅读第一部分为主。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MLIT)2023年12月发布的《建设业(技术人员制度)的现状》报告,日本建筑业的投资和就业情况呈现以下趋势:
建设投资 日本建设投资额在1992年达到巅峰,为84兆日元;2011年跌至谷底,仅为42兆日元,约为巅峰时期的47%(经通胀调整)。到2023年,投资额回升至67兆日元,相当于1992年峰值的71%(经通胀调整)。
投资组成的变化:
1992年政府投资是民间投资的1.6倍;
2011年民间投资反超,为政府投资的1.6倍;
202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扩大至1.9倍。
就业人数 建筑业就业人数从1992年的618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493万人,2023年为479万人,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就业人员平均年龄较1997增长5-10岁。
技术人员数量 “建设技术人员”(包括工程设计人员等)从2002年的27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37万人,数量相对稳定有所增长。
人均产值:
1992年人均产值为1357.03万 日元,折合人民币65.4万 ;
2002年人均产值为1084.14万 日元,折合人民币52万 ;
2011年下降到 85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仅41万,约为高峰的63% ;
2023年回升到 12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7万。
附:2015年,日本将建筑维修纳入投资统计,因此2015年的相关数据出现了一定增幅。
行业老龄化严重:
29岁以下从业者占比在过去20年间从20%下降到10%左右;
55岁以下从业者占比在过去20年间从25%上升到35%以上。
2022年,日本建筑业新增就业人数约22万人,比2002年减少了六成,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行业吸引力的显著下降。
离职率 建筑业的离职率比制造业高出1.5倍至2倍。
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显著低于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教育水平对从业者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0%下降到42.5%。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基本保持稳定,为30%。
3. 监理人员变化趋势
监理资格证持有者数量在2001年(平成13年)之前增长迅速,此后趋于稳定,长期保持在70万人左右。然而,持证者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显示出明显的平均年龄增长趋势。
日本建筑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产业:
工作天数 2023年建筑业从业者每年比其他行业多工作12天,比制造业多14天,且这一趋势已持续多年。
劳动时间 建筑业从业者的年劳动时间比制造业多50小时,比其他行业多68小时。
休息情况 从休息天数来看,建筑从业者每月平均休息6天,加班2天的情况较为普遍。
从收入曲线来看,建筑业从业者的收入经历过低谷后向着社会平均产业(除部分外)回归。
需要提醒的是,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建筑业收入在过去十年相较其他行业,确实有反弹的趋势。
2018年,日本出台了《劳动基本法》,对加班时间作出严格规定:
基本原则 每天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加班需签署“36协议”。
加班时间限制
每月加班不得超过45小时;
每年加班不得超过360小时;
即使有特别条款,全年加班不得超过720小时,每月平均不得超过60小时。
处罚措施 若违反规定,雇主将面临6个月以下监禁或30万日元以下罚金。
第二部分:我们会是下一个日本么?
要探讨中国建筑业的未来,我们需要先了解两国在建筑业和土地政策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日本 :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可归属私人所有,因此城市最繁华的街头也有可能看到破败的老旧私人住宅。
中国 :土地归国家 或集体所有,个人仅拥有使用权。新房的真正受益者是地方财政。
日本是“一超多核”的城市体系,东京大都市圈(包含东京、千叶、埼玉、神奈川等地)集中了日本1/3以上的人口和经济。
中国是大 “四大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西部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两国均属于东亚文化圈,储蓄率较高;
均面临人口见顶和老龄化问题;
中国似乎正在经历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缩水、负债不变,导致净资产下降和消费能力萎缩。这种状态将抑制社会整体消费需求,降低买房意愿对建筑业造成一定冲击。
另外东京核心商业区的土地价格在2020年左右回到了泡沫经济高峰,也就是1990年的水平。
子图3说明:日本数据为1976-2023年建筑业数据,我国为2001-2024,横坐标我国2021对日本1996。日本数据来源为报告提取,我国相关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对比中日人口与建筑业产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日本人口见顶时间迟于建筑业见顶约20年(子图1)
日本建筑业的顶峰在1992年,而人口的顶峰在2008年,中间相隔了16年;
而日本建筑业的底部,则恰巧在其人口的顶峰,出现在2010年。
如果观察日本行业高峰与人口高峰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合理推测万科在2018年喊出“活下去”的原因。
我国建筑业见顶时间几乎等同于人口见顶时间(子图2)
我国建筑业见顶时间是2021年,峰值为14.7万亿,一年后人口总数达峰。
假如将中国和日本行业见顶时间重叠(子图3)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相较日本更剧烈的上涨和更剧烈的下跌趋势,或许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困难超过30年前的日本;
行业老龄化问题可能较日本更加严重。
疫情,并不是导致行业进入下行通道的根本原因。
结合日本的建筑业数据和规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启示:
从业者人数变化滞后于行业总量变化
行业扩张时,从业者不足会导致价格上涨,人均产值上升;
行业收缩时,从业者退出速度慢于市场收缩,人均产值下滑更快。由于企业支出中刚性部分的存在,假设收入下降30%,员工薪酬收入有可能下降得更多。
行业趋势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日本建筑业从1976年到2021年经历了25年的高速增长、20年的快速下滑,以及接下来的15年缓慢恢复。中国建筑业的趋势也可能以十年为界的缓慢变化。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保持稳定
日本过去20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几乎未变,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员的入行门槛高,退出行业的沉没成本较大。
行业老龄化严重,新入职人数持续减少
日本建筑业29岁以下从业者仅占12%,而55岁以上占比高达36%。中国建筑业同样面临类似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行业收益的下降,各大院校建筑、土木等专业报考遇冷。
总投资最低点对应工资最低点
日本建筑业的投资谷底出现在2012年,与从业者平均工资的最低点一致,这表明行业投资活力直接影响从业者薪资水平。
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年龄增长幅度
日本建筑业过去十多年,平均工资仅增长22%,而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却增长了5-10岁。
一般而言,从业年龄的增长通常伴随着收入增长。然而,在建筑业中,尽管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持续上升,但收入增长幅度却明显落后。可能你年龄上去了,收入却没上。
我们目前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可能还是收缩过快导致供大于求
在某些市场中,由于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企业不断削减价格和利润,直到行业中出现大规模破产或退出(“流干最后一滴血”)才能实现新的均衡,这种过程又称创伤性均衡(Scarring Equilibrium)。如果行业持续下行,这个情况将会普遍存在。
如果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轨迹与日本类似,也有一个好消息:日本建筑业投资的最低点仍保持在高点的50%左右。换句话说,即使身处于行业寒冬,行业整体规模仍然可观。
回顾2022-2024这三年,就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如果你在2022年问我困难会过去么?我会坚定的说困难只是暂时的;2023年我会说再忍忍,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24年以后,以上这些连我自己都不信了。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茶余饭后
返回版块5970 条内容 · 7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Deepseek为建筑从业者做未来十年的职业规划!基于当前建筑业政策导向、技术变革及市场需求,结合未来十年行业发展趋势,以下为建筑从业者制定的十年分阶段职业规划,涵盖技能提升、职业路径选择及实操建议,适用于设计、施工、管理等不同岗位人群: 一、行业趋势与机遇分析(2025-2035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