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愚公解构 本文转载自 公众号: 钢结构Cost-steelstructure 3月,住建部印发了《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值得深入展开学习借鉴,我们下面就展开聊聊目录的内容,重点聊聊钢结构的部分。 一、统计数据 推荐表格中总共有43种类别,其中技术体系有 32 种、产品有11种。 1. 技术体系
转载来源:愚公解构
3月,住建部印发了《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值得深入展开学习借鉴,我们下面就展开聊聊目录的内容,重点聊聊钢结构的部分。
一、统计数据
推荐表格中总共有43种类别,其中技术体系有 32 种、产品有11种。
1. 技术体系
1. 技术体系有 32 种 ,涵盖主体结构、模块建筑、围护墙与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领域。
2. 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的种类为8个;
3. 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的种类为7个(其中有2个属于模块建筑体系中的钢结构);
2. 产品
1. 产品有 11 种 ,涉及楼板、电气管线、检测装备等。
2. 结构系统的产品中,楼板有3项“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预制预应力双T板”和“梁板一体化预制叠合楼盖”;其中分别是装置、连接材料、软件、生产装备各1项。
3. 其他外围护系统2项、内装系统1项、设备管线系统1项。
3. 申报最多的地区
北京市申报的技术最多。 钢结构相关技术,浙江和广东的申报数量最多 ,各有3个。可见钢结构住宅,在南方地区的应用较广一些。
北京市:共 14 个
浙江省:8 个
山西省:7 个
河北省:5 个
山东省、天津市、广东省:5 个
二、七大钢结构体系的基本介绍
1. 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住宅体系:
该体系采用钢框架、钢框架-支撑或钢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框架柱使用型钢或钢管混凝土柱,梁采用型钢梁,楼盖选用叠合楼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 最大特点是大柱网结构布置,实现户内空间灵活可变 。
2. 装配式钢框架-钢板墙结构住宅体系:
在钢框架基础上引入钢板墙,包括防屈曲钢板剪力墙、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开缝钢板剪力墙。这种结构保持了钢框架的大柱网和空间可变优点,但要 采取措施减少钢板墙螺栓连接因水平位移产生的摩擦声 。
3. 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通过将钢构件部分包覆混凝土,形成组合柱、组合梁和组合剪力墙。工厂完成H 型钢腔体内布置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半包覆的预制组合构件,现场装配。 最大特点部分包覆混凝土不仅改善钢结构受力性能及使用舒适度,也有效提升钢结构的防火、隔声性能。
4. 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该体系灵活运用预制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骨混凝土柱等多种柱型,搭配型钢梁或预制钢骨混凝土梁,充分发挥混凝土与钢结构各自的材料优势,满足防腐、防火等要求。
5.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技术体系:
采用冷弯薄壁型钢制作墙体、楼盖和屋盖,墙体由墙架柱、顶梁、底梁、水平支撑、墙面板、抗剪交叉钢带等构件组成。该体系重量轻、建设速度快、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适合低多层建筑。
@dahezbforming.com
6. 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
以钢结构集成箱式单元为基本模块,集成了主体结构、围护墙体、底板、顶板、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等组合而成,形成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三维空间体。这种体系的特点是工厂预制程度高,现场装配快速,安装精度和集成度都很高。
@Rhys Kane
7. 板式钢结构模块建筑:
以钢结构框架为骨架支撑以及结构受力体,在工厂完成围护、部分设备管线、装饰装修等高度集成的二维平面单元。该体系的设备管线和装饰装修都集成在板式单元内,具有建造速度快的特点。该技术体系将建筑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模块化、标准化,并可考虑与管线和装修的集成,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具有建造速度快、运输便捷、适用场景广、可拆装异地重建等特点。
三、钢结构住宅推广的难度
提到钢结构住宅,很多人会联想到“环保”、“抗震”、“造得快”,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看,应用比例占比的确是很高的,相比国内的钢结构住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 贵
钢结构住宅造价比传统混凝土房高出10%左右。贵在哪呢?主要还是上上下游企业配合不畅,导致成本难降。
2. 产业链“各干各的”
造一栋钢结构楼,需要甲方、设计院、加工厂(钢厂)、安装队紧密配合,但现实中大家难以统一技术措施,个性化强、规格多、很难标准化。
3. 技术普及不够
国内盖钢结构楼,“三板”配套材料产品选择面较窄、新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施工队遇到钢结构也容易“手生”。
4. 业主“不认同”
购房业主往往也会觉得“钢结构房子”不如钢筋水泥房结实,担心防腐防火、隔音差。这些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的技术问题被过分夸大,钢结构工业化属性的优势,则很少被科学宣传,使得大家之间的互信度不足。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对钢结构房屋的“偏见”短期内难以消除。
小结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倒是成了一种较为“中和”的钢结构住宅解决方案,在目录中被推荐,而属于类纯双钢板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则不在这一批的推荐目录里。
钢结构住宅,如果要在综合成本上和混凝土结构进行比拼,只能从源头“户型”上进行解决,真正适应钢结构自身的标准化、工业化的最大特点。
参考资料:[1]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建办标函〔2025〕47号 [S]. 2025.[2] 周佳, 童根树, 刘宜丰, 等. 《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钢板剪力墙(一) [J]. 建筑结构, 2023, 53(09): 147-52.[3]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技术规程: DBJ33/T 1333-2024 [S].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24.[4]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 DB/T 29-291-2021 [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