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融合城轨的第三类模式与路径,本期将继续进行第四类介绍,一起进入今天的科普吧~
好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积极响应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和行业呼声,于2024年6月编制发布了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 (简称:《指南》)。
在《指南》中,将融合城轨的模式与路径分为了九类,分别是:区域融合、四网融合、多交融合、线路融合、站城融合、系统融合、绿智融合、文旅融合、业务融合。本期我们将走进第四类——线路融合。
“线路融合”指将城轨交通网中各种城轨制式及各条运营线路的站点、运行 交路和资源等实行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包括骨干线路之间、骨干线路与低运能轨 道交通(有轨电车、磁浮交通、自导向轨道系统)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 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效应,提升城轨网络的整体效能。
线路融合通过城轨交通网中、线路范围内配置的功能和资源网络化,整合不 同层次的城轨系统和不同线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弥补、解决按线 建设、按线投运导致的网络功能不强的问题,统筹规划、超前思维,建线与织网 统筹,新线建设与既有线更新改造结合,持之以恒提升网络整体效能和资源利用 的最大化,提高乘客服务水平和满意度,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线路融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轨线网的深度网络化运营,从注重形态层面的 “网络化”,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层面的“网络化”。
加强线网规划的系统性,优化网络布局。促进不同能级不同制式轨道协调有 序发展,特别是基本骨干网的快速形成、快线网的同步规划、中低运能线和换乘 体系的统筹布局等。不断提高网络化运营水平,构建一体化运营网络架构和一体 化运营组织架构。不断增加资源在网络共享的范围、内容和共享量。
(滑动查看)
深入分析线网现状短板,抓住机遇完善线网布局。 促进城轨从“自然成网” 转向“引导成网”的主动式网络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的原则,抓住每期建设规划编制、每条新线建设和每次既有线改造的机遇,消除已建成网络的短板、缺憾,以乘客出行需求分析为基础,科学确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网络功能的目标。一是促进基本网快速形成,发挥线网的规模效益。二是同步规划建设快线网,优化线网层次快慢结合,快线与普线统筹规划,提高全网旅行速度。三是统筹布局大中低运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大中低结合、干支结合,实现城轨对主要城区、组团的覆盖。四是重视换乘体系的统筹布局,缩短换乘频次和时间,提升乘客出行便捷性、舒适性。
因地制宜创新运营模式,加强互联互通深化融合。 一是深入研究城轨按线运营传统模式的效果和适用范围。研究中低客流强度线路经济适用的运营模式,合理确定列车开行方案。二是深入研究特大城市线网的中低客流强度线路互联互通的可能性,结合既有线改造增加贯通运行、跨线运行功能,通过拆分、整合和延长,重构或局部重构线网。三是深入研究实践中等规模线网线路的运营模式和网络结构形式。完善线网密度、强化补网强链,优化站点换乘体验,对于换乘比例较高的站点和线路,研究应用贯通或跨线运行模式。四是建设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行为导向的一体化行车调度平台,实现信号系统、信息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优化线网行车调度功能。
统筹网络化建设运营规划,强化线网级工程管理。 一是在编制线网规划和每 期建设规划时,同步研究编制网络化运营专项规划。重点研究面向全网的支撑网络化运营的系统构建,包括智能调度、乘客信息服务(PIS)、自动售检票服务(AFC)、 安检、应急指挥等系统。二是对服务全网的基础设施单独立项,并按项目组织实 施强化管理,包括线网级的指挥中心、乘客服务中心(含乘客信息)、大数据中心、清分中心、应急中心以及云平台、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化资源共享规划,优化面向全网资源配置。 一是移动设备要面向全 网配置,包括客车车辆和维修车辆(磨轨车、检测车、作业车等),具备在线路群、线网灵活调配的条件。二是基地性设施面向全网配置,包括维修维保体系及基地、培训基地、物资供应储存基地等。三是对接城市电、气、水、热网络的主站面向区域配置,特别是电力主变电站跨线共享。四是设备的部件统型化,提高设备部件的互换性和兼容性,减少设备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成本。尽快推广中国标准地铁列车。
线路融合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既有优势也有挑战:
优势分析
· 提升运营效率与乘客体验
线路融合通过跨制式贯通运营(如市域铁路与地铁无缝衔接),减少了乘客换乘次数,提升了出行效率。例如,无锡地铁S1线实现不同时速线路贯通运营,日均节省通勤时间约30%。智能调度系统(如太原地铁的云计算平台)优化了多线路运力协同,准点率可达99.8%。
· 增强经济收益与资源开发
融合模式通过“地铁+物业”等商业开发,提升非票务收入占比。深圳地铁的沿线物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部分项目投资超千亿元,反哺运营成本。同时,票务收入随网络覆盖扩大而增长,部分城市客流强度提升20%。
· 促进区域协同与城市群发展
线路融合推动“四网融合”(地铁、市域铁路、城际铁路、高铁互联),支撑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一体化。例如,苏锡常都市圈规划通过跨市线路衔接,实现1小时通勤圈,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智能化技术(无人驾驶、智能运维)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的应用降低了能耗,如深圳地铁每年减少碳排放1.5万吨。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型制式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技术竞争力。
主要挑战
· 技术标准与协调壁垒
不同制式线路(如地铁与市域铁路)的信号系统、供电标准差异大,需统一技术规范。跨区域票务和安检互信仍受行政分割限制,例如长三角跨市线路需协调多方利益。
· 经济可持续性压力
城轨行业总债务达4.7万亿元,超90%企业依赖政府补贴。部分线路因客流不足(如武汉城际铁路平日上座率不足60%)难以覆盖运营成本,财务风险加剧。
· 规划统筹与客流匹配标准不足
新建线路与既有线改造脱节,部分城市客流强度低于0.7万乘次/公里·日的标准,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全国50%地铁线路未达客流要求。
· 政策机制与市场化短板
票价调整机制滞后,非票务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部分城市仍依赖传统财政补贴模式,缺乏动态成本控制机制。
线路融合通过技术整合与网络优化显著提升了城轨效率和服务水平,但其发展受制于债务压力、技术壁垒与规划协调难题。未来需强化政策引导(如动态补贴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如智能化标准统一),并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如TOD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1.02 万条内容 · 12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低运量轨道交通的“尴尬”:建得起却用不起的深层困境与破解路径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引言 近年来,低运量轨道交通(如 有轨电车 、 云巴 、导轨式胶轮系统等)因其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灵活性高等优势,成为许多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选择。然而, 珠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