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小岛你好,舟山柴山岛海边长亭 — 柴山翎

小岛你好,舟山柴山岛海边长亭 — 柴山翎

发布于:2025-04-01 11:30:0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来源:建筑周

[复制转发]


 
注:图文来源于   栖城新作  

 

 
         小岛你好  /       Hello, ZhouShan  
在大部分人离开海岛去往城市生活后,柴山岛目前只留有不到100个老人常住在岛上。为了振兴海岛,舟山正在进行”小岛你好”的共富计划。  
柴山岛是共富行动第二批示范岛屿,岛上会陆续建设10多个项目,未来这里将拥有艺术、设计、时尚、社交等多重属性    
很快新岛民和游客会接踵而来,之后柴山岛会大变化,人,故事,文化,风貌都会发生变化。  

▲ 码头到达的人群



     海边长亭  /   The Seaside Pavilion

小岛你好竞赛后,长亭作为第一名方案落地,同时落地的还有一批其他岛上的小建筑,我们这一系列 设计出发点都是想要在 朴素的小岛生活中将浪漫气息提拎起来,在时代变局中以一种诗意现实主义视角,安放生活以及一切不可测的变化。

▲ 竞赛时方案/叶片与海浪同步起伏开合

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图景里,村口会有一棵茂盛的大树建立到达感 ,远远就 能望见,村民们也乐意聚集在这里打发时间,看生人路过,等客人到来,与亲友道别,这是至今仍能看见的中国乡村景象。

《卜算子》有描述这一图景:'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

装置长亭,即是要在小岛入口建立这样一个坐标,完善小岛村落的情境拼图,建立辨识度和到达感。

设计原方案是通过潮汐升降提供动力,海浪和叶片同步起伏,这个明显的变化是以数小时为周期的,考虑到游客成为主要受众,我们在优化时候打算改为具有瞬时效应的风动力,相应的形体也跟着优化。

同时我们环岛进行了多次踏勘以优化落位,最终锁定在一个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废弃货运码头,位于新客运码头到村里的路上,周边是嶙峋的礁石,背景里都是蓝天和山海。
     位于码头到村落之间


         柴山翎  /       The Feather of Chaishan  
进入到山川大海这样的宏大场景里,人会失去尺度和自我而沉没其中,艺术装置会连接场景,把人带入到“有我”的情境里。

设计将多片纤长的叶片并排悬挂在构架上,在海风中缓慢的摇曳,与海浪一同起伏,这是一处诗意而现实的场景建造,叶片之下旧有的码头栈桥被进行修缮和增设栏杆,除了常年驻场的垂钓客,这里也成了岛上老人日常聚集休憩之地,老人们多数时间是沉默的凝视,望着每一班轮渡缓缓靠近、每一批客人到达码头时候短暂的喧沸。

 
 

 小岛生活里的背景

从2024年8月15日起,你坐船去往白山岛或往柴山岛码头,在一公里之外就能看到这个风动装置,如同小岛的白色翎羽在风中抖擞。

贯穿以诗意现实主义,装置设计采用了两层概念完成意义和形式的建构,一是作为情感符号的长亭,决定了装置的选址和空间形态,二是具有浪漫气质的柴山翎,建构了形式的主特征。


         运输和搭建  /       Set Up & Transport  

装置是在工厂里生产制作完成的,半成品用三辆大货车开了2天到达舟山,再转船运,向当地船老大租了艘300吨的货船和吊车,运送到柴山岛上进行组装,施工所需的所有设备也都需要船运进来。

这个巨大的装 置是有36片7米长的叶片组合成,3片一组关联在一起。

叶片的初始状态是通过配重设定好的,摆幅是在grasshopper中动态模拟之后综合考量设定的。

▲从货轮上将半成品卸到柴山岛码头

单个叶片通过轴承连接至主支架上,叶片尾部设置了主、次两级调节平衡的配重块。主平衡块负责平衡叶片前端较远悬挑产生的力矩,次平衡块负责微调无风状态下叶片的静止俯仰姿态。为防止上下叶片在摆动时发生碰撞,在叶片之间做了连杆与限位,缓冲限位器选用的是橡胶这种简单、耐日晒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由于场地就在海面上,海水的腐蚀性加上小岛常年有10级以上风浪,因而装置是采用了钢结构焊接并整体防腐蚀喷涂处理,叶片原来计划用织物膜,对比性能后用了更高强度的渔绳缠绕,既能保证半透效果,也足够抗风。

叶片在三级风下即可轻微晃动,在五级风下舞动较为明显。若遇到台风,可将叶片与主体支架绑定在一起形成刚性体避免损坏。

▲ 在废弃码头上搭建  


    渡过第一个台风

虽然在强度计算上考虑了足够的安全系数,我们还是最担心装置在复杂气候下的表现。

在开始安装的第一周,场地上的钢构件和防护栏杆绑在了一起安放,但还是被风浪冲到了海里,花了2天才打捞上来。

8月20日,装置搭建刚刚完成,小岛迎来10级台风,所有轮船都停航了,有同事被困在了小岛上,记录了装置在台风中的状况,庆幸各项性能都安然过关,没有在台风中造成破坏,大风中叶片飞舞,浪花飞溅过礁石,这些画面也震撼到了所有人。

 
 

▲ 大风中的浪花、礁石和叶片


         小岛往事  /       Once Upon a Time  

过去柴山岛上木林茂盛,200多年前便开始有人居住,周边的渔民出海捕鱼时候总会上岛来捡柴带走,而后随着渔业捕捞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来到柴山岛居住,为了让渔船能够有个避风浪的地方,就围起了一个海塘形成了一个避风良港,于是岛上的居民便称其为“港里”。现在行政村的名称也叫做港里村,本岛人更喜欢称港里,而外乡人多称柴山岛。

数十年前柴山也是个热闹的小岛。柴山岛上的居民近1600人大多是来自宁波、朱家尖、白沙的渔民,当然也不乏来自安徽、湖南、广西等地上岛打工的人。  
 
 
 

柴山岛最热闹的一段岁月,码头上时常灯火通明,有靠不完的渔船,卸不完的鱼货。

当时岛民中流传着一句俗语:
“港里人,立码头;后沙头人,大陆当阴沟;小沙头人,背锄头;黄沙头人,奶油包包头。”

这是整个白沙岛人往日的写照。港里人的好客与淳朴是公认的,远方客人到来,主人一定早早立在码头迎接客人,因为往来客人多,码头又是做生意的地方,于是便有了“港里人,立码头”的形象。

而后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渔船都去了沈家门停泊,渔船载着渔民离开,港里渐渐静寂,渔村急剧没落衰败。

为了响应“大岛建,小岛迁”政策,岛上唯一一所学校的搬离,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朱家尖、沈家门上学,并在那里买房定居,岛上的人口锐减。最后岛上只剩下了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群老人的逝去,原来200多位老人到了现在也就96位了……

而今小岛焕新,一个时代的齿轮开始转动。

长亭立码头,恰如当年早早就立在码头候客的港里人。  
 
 
 

▲ 日夜流转

 

 
         图纸  /       Drawings  
  ▲ 单个组件  
  ▲  侧立面  
  ▲  平面图  

▲ 轴侧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舟山柴山岛海边长亭

项目地点:浙江省,舟山,柴山岛

项目类型:艺术装置

竞赛组织:舟山市“小岛你好”竞赛组委会

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尔客文化发展(舟山)有限公司

上海不假思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舟山市普陀区白沙岛管理委员会

设计单位:GN栖城设计

设计团队:沈利江、刘通、崔恒轩、丁豪、郑臻

设计时间:2023.7-2024.5

建设时间:2023.7-2024.8

占地面积:75 ㎡

施工单位:保定神匠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影:梁文军,田方方,章勇,蒋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博物馆设计:红砂岩外墙立面

胡马雍陵遗址博物馆被设想为连接 Nizamuddin Basti、Sundar Nursery 和莫卧儿王朝第二位皇帝胡马雍陵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遗址的空间纽带。印度考古调查局在阿迦汗文化信托基金(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的支持下,建议建造一座遗址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方便游客体验胡马雍陵和邻近遗址的风貌。 The Site Museum for Humayunís Tomb has been envisioned as the spatial link between the significant and distinct historical sites of the Nizamuddin Basti, the Sundar Nursery, and the tomb of the second Mughal emperor, Humayun. To establish a spatial threshold -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providing a sense of place for this ensemble of Mughal-era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supported by the 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 proposes to build a Site Museum as a vital public amenity, facilitating the visitorís experience of Humayunís Tomb and adjacent site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